/*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首页 -> 2005年第2期

他人的尊严

作者:张承志

字体: 【


  
  3
  
  更艺术、更强烈的语言,却被人们,至少是掌握媒体的人们听而不闻。比如巴勒斯坦“投石的诉说”,它们是绝望的遗言,是象征的极致。
  在投石的语言之后,是拒绝与沉默的语言。但知识分子的任务,就是捕捉住无情世界中变形的和无声的语言,把多数人的渴求,当做自己的原则。知识分子必须有如此能力,否则还有什么资格发言。
  至于桑塔格,人们都说失去她的世界显得更无情了。但即便如此,我想第三世界也不想放弃自己的异议,附和任何一种强势话语。我们不打算按照强权的逻辑、前提、语言的规矩进行表述,哪怕一句。
  所以面对她的追悼,我们缺乏语言。顶多只是觉得:她在彼岸的尖锐异响,对此岸病态的媒体和教授们将是一付大黄泄药,将给他们食洋不化的肠胃,适时地做一次治疗。
  人们忍受着近乎亵渎的日日聒噪,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捕捉一丝半点可怜的信息。他们以每天的媒体受刑,交换渴望知道的消息,恰如烽火家书的代价。而这时出现了苏珊·桑塔格:她不仅是美国人且是美国良心,她的话是可信的。她居然说他人在受刑,于是主持人和教授们愣了。聪明的他们,会悄悄矫正自己的美国安全宣传员的形象。受刑之一语即将会流行,释义的颠覆也指日可待。不仅如此,一个左翼思想的小高潮,已经可以预见了!
  如此的语言没落,令人难禁悲哀。
  只是注视他人还不够。注视的目光若是太像救世主了,则会伤害被注视者的尊严。是的,就是尊严或自尊,它是文明的自我认识。知识分子的良心永远要自律,对“他人尊严”的哪怕小小的“施刑”。
  “关心他人的尊严,和平与正义的意味”——这是我1995年为一份杂志写过的题词。我把它抄在这里,表示我的视角与自诫,也表达我们对苏珊·桑塔格的商榷。一切人,包括“他人”自己,都必须懂得他人的尊严、原则、分寸——因为这一切都与和平及正义丝丝关联,不容许一点的矫情与傲慢。这是一种大的道德,也是一种大的修养。
  苏珊·桑塔格离开这个世界走了。也许,她并未达到被注视与被施刑者渴求的正义。一缕芳魂依然孤独,她缺乏诤友的相伴。但是,她至少是一位我们所言正义的同盟者,她的大节依然值得纪念。报纸上先是连篇累牍又瞬间偃旗息鼓,仿佛一轮时尚的押宝,尝试了又归于放弃。或许死者会感到悲哀,因为她一生厌恶思想堕落为时尚。只有我们,对她提出异议的人在怀念她,如对自己家人一般地怀念她。圣贤云:求学从摇篮到坟墓。我们为她祝福,当我们沉默的时候,是她喊出了真相。愿她扶摇远去的灵魂,那一缕独立、敏锐、倾向弱者、也多少沾染着西方傲慢的灵魂,在通往天国的路上,一步步变得美丽。
  
  张承志,作家,现居北京。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心灵史》、《张承志文库》(七卷)等。
  

[1]

http://www.520yuwen.com 提供 免费书籍报纸阅读。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