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首页 -> 2005年第2期

笛福、经济学与文学及其它

作者:韩毓海

字体: 【


  
  咖啡馆:对话社会的雏形
  
  通过笛福这样的一个伟大的个案,我要讲的是哈贝马斯的著名文章《公共领域的社会结构》,这是他研究历史或者文学史的一篇重要的文章。该文是哈贝马斯经典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第二章。该书初版于1961年,在初版的序言里,哈贝马斯强调了三点,都非常重要:一,他研究的是英国十八世纪的市民社会的公共领域,这是非常特殊的一个东西,但是,他却把它当作一个理想的范型来研究,他追求历史的方法和社会学方法的统一,在这一点上他是继承了韦伯;二,十八世纪英国市民社会的公共领域,与法国大革命开创的“平民公共领域”不一样,对后者他没有研究;三,十八世纪英国市民社会的公共领域,也与十九世纪后期以来欧洲出现的消费社会的“大众公共领域”不同,他要研究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转变关系。哈贝马斯这个界定是十分重要的,在市民社会、平民社会和大众社会之间界定。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在我们这里的“市民社会”论者那里,都没有注意到这个界定,而是随便拿了十八世纪英国市民社会的情况往中国套。
  1990年哈贝马斯为该书的重版写了序言,这个序言同样重要,也有三点:一,他认为1989年在苏东发生的巨变,证明了市民社会公共领域理论的胜利,这是一个讨论型社会的胜利。通过传媒、电视形成了一个公共领域,最后发生了政治的转型。我想哈贝马斯这个说法不但对历史研究,也对全球战略产生了深远影响。1990年代以后,市民社会理论的泛滥,就是拜了哈贝马斯这个估计之赐,西方世界根据苏东倒台的经验,拼命在前社会主义国家鼓励一个“市民社会”,说不好听,这个叫和平演变。二,他向以霍尔、威廉斯、辛普森为代表的英国新左派致敬,认为他们的研究填补了平民社会、工人阶级社会公共领域的空白,丰富了公共领域的理论。三,他向福柯致敬,认为福柯最为系统地揭示了资产阶级文化理性化的内在结构。他这个序言既是对自己研究的修正、总结,也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现在我们来讨论文章的第二章。基本观点开头是这样:现代社会是从文学领域产生的。这个观点和刘禾的很相像。刘禾认为,现代文学的合法性是现代个人认同和民族认同、民主国家认同的中介,也就是哈贝马斯的话反过来讲。现代文学为什么产生?它和政治经济学、心理学的关系怎样?其中,文化也可以进行生产和再生产,这是个突出的标志,文化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研究这个的。因此,随着文学生产要不断地扩大市场,读者群也就不断扩大。由此在作者、读者、出版商之间建立起最初的讨论型社会。你们知道,哈贝马斯认为现代社会的主要自由民主制度的核心就是讨论,围绕一些准则进行讨论。所以现代讨论社会首先是从文学中培养出来的。市民社会首先是一个文学的领域,然后才上升为一个政治的领域。
  他研究了很多咖啡馆、茶叶店,认为这是文化生产的一个场所,是讨论型社会的一个雏形。有意思的是中国的茶叶和美洲的咖啡催生了欧洲的市民社会。在这里,他说为什么说市民社会首先是一个文学领域,为什么会成为葛兰西所说的市民文化霸权呢?它是自愿组织起来的,讨论的是品味、人性这些文学、审美问题,与国家、政治好像没什么关系。它怎么会导向一个政治领域,成为一个公共霸权?
  首先,咖啡馆和茶叶店,欢迎不同社会阶层参与,贵族、商人和知识分子,只要是有钱,都可以进来喝一杯,围着一个圆table,侃一侃。这侃当然是谈文学啦,莫谈国事,可后来谈着谈着对文学的理解就不谈纯文学了,因为立场不同、角度不同。立场、角度是什么?是意识形态。比如说在北京坐出租车,你跟司机谈文学,他很快把文学自动地上升到政治那里去了,这比我们北大都有训练。这样不同阶层的人谈文学,马上观点就有不同,政治的立场、社会的立场也就出来啦。讨论很自然地就上升到了社会的政治的领域。
  其次,他非常鲜明地提出言谈和书写的关系。在咖啡馆里先得侃出来,说出来,说出来之后,大家一致觉得很好,旁边的人就说,我在哪个报上承包一栏目,赶快帮你整理写出来,整理之后,就把它搁到我承包的栏目上发表。咖啡钱、茶叶钱不但免了,还有四十先令。不但白喝,还赚钱。所以,侃得好不好非常重要。欧洲市民社会的演讲,美国社会的演讲作风也是从这里培养出来的。这是狄德罗发现的,狄德罗一度就在咖啡馆干这个,他每天靠这个吃饭。到咖啡馆去,找一个地儿,先沉默不语,突然开口:“你都说错了。”大家就都听他的,于是他就发挥一通。狄德罗这样写过法国的情况。英国的情况与法国的情况比较类似,德国的情况不一样,但是哈贝马斯认为,德国的行会也是从咖啡馆、茶叶店里出来的,只是他们谈论的问题不是文学,是语言。最早的一个行会就是德国语言协会,是个共同讨论德国语言的圈子。一个讨论文学的咖啡馆就成为文化生产的小基地,这是哈贝马斯的一个独到的发现。这个咖啡馆讨论品味、人性、国民性,产生批评标准,鼓励经验哲学向批判哲学转变,而且产生随笔,产生文学,也产生小道消息,由表述到发表,这是一个圈子。这种文化生产对最近的上海研究影响很大。你们知道上海那里的年轻学者最近是玩着命地钻到历史里,拼命地发现咖啡馆,但是中国现在要复活市民社会,大学周围再办咖啡馆,按照哈贝马斯这个标准还不够,因为他要有笛福这种人,要形成个小圈子,要搞文化生产,而且要制造舆论。所以这里面还有很多的小报记者,这些小报记者看这个家伙侃得好,马上就说:这个哥们,你来,你来。咖啡馆的广告费用也不用交了,这就是整个形成一个市场。
  文化的历史唯物主义与物质生产的唯物主义不同,它研究文化生产,文化产生的产品。它生产出什么呢?首先就是主体,生产出社会楷模,通过这个它对社会产生一些效果。咖啡馆的作用,与马克思的工厂,福柯的监狱、学校、疯人院、军营这些东西不同,有它自己的纪律和规范。第一个,自然就是产生资产阶级的行为规范。咖啡馆当然是人人皆可进入,但是也有规矩,条理不清楚,结巴嘴,这不行——所以在美国在欧洲当个结巴比在我们这儿高位截瘫恐怕还困难——要口齿清楚,思维敏捷,这是理性的标志,你的表述最好具有煽动力。第二个很自然,就是产生了一个自由市场社会的雏形。那是真正的一条龙服务啊:空着手进去,弄不好四十先令揣着出来,还混个水饱,而且咖啡馆的广告费也免了,报纸有文章了;再一个就是说,要不断地扩大市场。就是要不断扩大社会的读者和不断扩大讨论的范围,在作者、中间人、出版商和读者之间扩大范围,哈贝马斯说,这个讨论性的社会逐渐就形成了。还有第三个就是产生了专业性的裁判员——批评家。就是说,他侃得好不好,时间长了也不能老由咖啡店老板和记者来决定啊,这儿还有专门的裁判员,产生了职业的批评家,影响整个学术的风气,哲学由经验哲学向批判哲学转化。你能定出一个规范来,怎么叫作好?怎么叫作因果清楚,逻辑清晰?怎么叫符合经验?怎么叫有想象力?于是经验哲学向批判哲学转化。还有一个,也很巧,每个咖啡馆门口经常有一个“老虎”和“狮子”塑像,“老虎”和“狮子”张着嘴,干嘛的?投信。不单是投稿,而且是读者来信,通过这个读者来信也发表在报纸上,形成读者、作者和咖啡馆之间的讨论性的互动。因此第一人称,文学的第一人称的产生就是这样的陈述产生的,我亲历,我看的这个小说就是鲁滨逊自本人亲历撰写的,说的跟真的一样。这不是简单的商业炒作,而是包含着重要的现代性问题,那就是阅读可以让你脱离开自己,脱离开你此时此地此环境,个人经验包括个人隐私第一次可以按照市场原则来进行交换。随着而来的批评刊物和批评家也就成为规范的制定者,成为裁判员,这样逐渐逐渐地,法的观念从这个地方讨论出来、制定出来。这是哈贝马斯一个概括性的说法。我想仅仅这个概括性的描述,他所提出来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我们的文化研究者都没有很好地吸收。就是他们不过是说我们中国也有这个,我们中国也有那个,我们中国也有咖啡馆也有人在那胡侃。胡侃干嘛?它产生了什么?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1] [2] [3] [5] [6] [7]

http://www.520yuwen.com 提供 免费书籍报纸阅读。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