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首页 -> 2006年第5期

惠及多数人的新农村建设

作者:温铁军

字体: 【


  所以我就觉得,我们今天的这个当代新乡村建设,也就更有了一些对于金融资本主导全球化的另类意义。
  然而,所有这些感性认识都尚无完整的话语表达。我不认为自己有这个话语建构能力。我仍然还只是个操作者,跟学术界的、理论界的、思想界的,包括文学家相比,我缺乏表达能力,所以说我还只是个试验员,只不过是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希望将来,能有人把我们现在操作中所形成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层面,变成一种话语体系。
  
  最后再说一句话:即使是我想继续搞试验操作,也已经很困难了。因为这个全球资本化的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想顺,不想逆;我们也不想逆任何潮流,而是想顺潮流而动。只不过得考虑,中华民族是不是能够长期地可持续下去?
  唯一可喜的,就是我们新一届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它是要把资源下移,来缓解因乡村资源净流出而导致的社会矛盾。
  在十六届五中全会后,一次在向上级汇报的时候我说过一个看法:为什么八十年代我们没有三农问题?是因为八十年代我们的资源留在农村了,我们的土地、劳动力、资金这三要素,都留在了农村内部,用于农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因此那个时代,农民收入曾经出现连续四年增长速度快于城市,城乡差别迅速缩小,并且因为农村经济的增长,农村工业化的增长,拉动了对城市重化工的需求,而带动城市经济的繁荣。
  可见,八十年代我们出现过二十世纪第二次的黄金增长。如果我们说,二、三十年代有过一个黄金十年,但那是民国年间工业化的原始积累;那么到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又有过一次高增长的“黄金十年”,这八十年代是由于农民收入的增长,推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的内需型增长。尽管它并不意味着资源少消耗,环境少破坏,只不过是相对来讲收入分配比较平衡,城乡差别显著缩小。
  九十年代呢,也是高增长,但是三农问题越来越严重。因为,九十年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是农村三要素净流出,土地净流出——被征占;劳动力净流出——城市打工;然后是资金净流出,银行是抽水机,把农村的资金大都抽走了。结果就造成从九十年代开始出现了农村整体性的——除东部发达地区以外,大量的中西部农村开始出现了——不太景气的、甚至日渐衰败的状况,农民收入在九十年代初和九十年代末两次出现连续三年四年的负增长。
  我认为,经济增长会有不同方式,好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惠及多数人的,坏的体制则是惠及少数人。所以,对于现在这个惠及多数人的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提出,我是高度认同的。
  温铁军,学者,现居北京。主要著作有《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等
  

[1]

http://www.520yuwen.com 提供 免费书籍报纸阅读。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