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首页 -> 2006年第5期

精神生活的贫困

作者:倪 伟

字体: 【


  现在大家都已经认识到要建设新农村,必须把农民组织起来。但问题在于怎么组织呢?是不是仅仅发展农民在经济上的合作关系就可以了呢?我看未必。除了鼓励、帮助农民发展经济上的合作之外,还需要在农村发展出一些公共生活的形式。只有通过发展和推进农村的公共生活形式,才能使农民在公共性的生活当中逐渐从分散走向团聚和合作,从而使农民成长为具有积极的参与性、有责任感、有承担性的主体。这方面的道理其实不用多说,中国革命的历史已经提供了很多这方面的经验。
  接下来更困难的问题是怎么才能发展出这些公共生活形式呢?昨天有人也介绍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像邱建生他们在儋州搞文化读书会、文化研讨班,还有朱东海他们搞的那个电脑培训班等等,都是很值得肯定的。但是我想这也许还不够,似乎还是治标不治本,我觉得根本上还是要解决农村在正面价值建构方面存在的虚空问题。现在横行农村的是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缺少与之相抵抗的正面价值系统。但事实上,农村又确实需要有那么一种积极的、正面性的价值系统,最近这些年在农村发展势头极为迅猛的基督教我看就是钻了这个空子。就拿我们那个村子来说,基督教的发展速度之快,就非常令人吃惊,我家前后左右的房顶上都竖了一个个十字架,这些教徒很积极,有不少热心传道的人,还建起了教堂,每周举行礼拜活动。基督教的发展也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那就是加速了传统伦理价值的瓦解。举一个例子,今年清明我回去扫墓,扫墓的时候就听说有一户人家母亲去世了,按照乡村传统的礼数,儿子媳妇自然应该上坟祭拜的,但因为他们信基督教,认为扫墓是迷信,所以就拒绝上坟,使得他们的父亲还有亲戚们大为光火,甚至声言要跟这样的不孝子女断绝关系。基督教在农村的大肆扩张,所反映出来的正是如今农村在正面价值建设上无能为力的尴尬状况。不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农村的很多问题恐怕很难从根本上解决。
  重建农村的价值系统,目的是为了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摆脱消费主义和享受主义的腐蚀性影响,从而拥有一种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而要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首先是要建构一种农民能够认同、接受的文化价值系统。贺雪峰教授提出的一个方案是“低消费,高福利”,这个方案我是非常赞同的。但是我觉得真要实行还是相当困难的,难就难在当有城市社会作为一个参照物而存在的时候,你如何能够说服农民不要去攀比,而心甘情愿地过一种相对简单的生活呢?这样的说服在道义上首先就是站不住脚的。何况现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借着大众文化的力量无孔不入,渗透力极强,根本不可能阻止它扩散到农村社会当中。所以,我认为所谓的价值重建不可能只是局限在农村社会内部,而必须是整个社会的价值重建,对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抵抗,也不应该停留、限制在农村社会当中,而必须在城市和乡村中同时展开,如果我们不把城市和乡村关联起来,仅仅是在农村社会内部寻求局部性的解决,那么这样的努力就是根本无效的。
  所以,我还是要强调城市和乡村其实是紧密关联在一起的。农村问题,也不仅仅是农村社会内部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摆脱现在这种畸形的发展模式以及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蛊惑,从根本上致力于重建整个社会的价值系统,那么在我看来,三农问题恐怕是没有办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当然,说到整个社会的价值重建,又是谈何容易!从目前的状况看,难度非常之大,难到简直让人看不到什么希望。但是难道就因为希望渺茫我们就可以放弃这种努力吗?那当然不行。孔子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我们也需要有这种勇气。如果全社会能够有一种共识,大家一起来努力,也不能说就没有一点希望。
  倪伟,学者,现居上海。主要著作有《“民族想象”与国家统制》等。
  

[1]

http://www.520yuwen.com 提供 免费书籍报纸阅读。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