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传记  科幻小说  添入收藏夹  部编版语文网
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武侠小说诗词歌赋网络小说
  


第二十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性的影响

下一次世界大战将用石头打仗。

爱因斯坦

在与斯大林签订条约时,希特勒的目标是要在他消灭波兰期间确保苏联的中立。然
后,他能调集部队进攻英国和法国,他的确也是这么做的。当时,他私下宣布:“让我
们把这一条约看作是确保我们后方的东西吧。”至于苏联,这个国家也被列在他将来的
牺牲者的名单上。“目前苏联并不危险”,他说道,“只有当我们在西欧的行动自由时,
我们才能反对苏联。在以后的一、两年中,目前的局面将继续存在”。因此,希特勒从
一开始就已制订出他的征服计划:首先是波兰,其次是西欧,最后才是苏联。他按照这
一计划行事,并由此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直到苏联和西欧变得十分强大,足
以掌握主动权为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是作为由东欧少数民族争端挑起的欧洲各
国间的冲突开始的。在最初的两年中,诸战役只在欧洲战场上进行。然后,日本于1941
年袭击了珍珠港,从而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变成了全球性的战争,正如美国1917年的参战
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一样。但此时,两次世界大战间的相似处已不存在。随着
日本闪电般地占领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第二次世界大战包括的地区比前一次世界大战多
得多。两次大战在所运用的战略和武器上也根本不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战壕和
机枪群为基础的防守证明优于进攻;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坦克和飞机为基础的进
攻证明强于防守。这一点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特有的战线的极大的流动性。整个整
个的国家乃至整块整块的大陆来回易主,这与1914年至1918年间西部战线流血的僵持局
面形成了鲜明对照。

一、战争的欧洲阶段

对波兰的瓜分 在波兰,德国人第一次显示了其新式的“闪电战”的致命效力。首
先,一批批俯冲轰炸机轰炸通讯线路,扩大恐怖气氛和混乱局面。然后,装甲师在敌人
的防线上打开一个个缺口,深深地侵入后方,摧毁运输和通讯设施,将抵抗的部队切割
成碎片。最后是较轻便的摩托化师和步兵师出击,必要时在飞机和大炮的援助下,“肃
清”被打得七零八落的敌军。
不幸的波兰正好是一个适合这种战争的“机构”。这个国家差不多全是大平原区,
几乎没有能阻挡坦克前进的自然障碍物。波兰军队已毫无希望地成为过时的了,它虽拥
有12个用马匹、长筒靴和踢马剌装备起来的骑兵旅,但只有一个装甲旅。此外,波兰最
高指挥部已将部队稀稀拉拉地分布在整个边界线上,妄想守卫全国的领土。德国装甲师
几乎没费力就突破了选定的目标,切断了补给线,包围了波兰的步兵师,而德国空军轰
炸目标时仅遇到了波兰小规模空军软弱无效的抵抗。由此造成的混乱使波兰170万军队
中只有三分之二的部队被动员起来,而这些部队中只有不到半数的军人能到达他们的集
中地。
10天内,这场战役的胜负实际上已被决定。德国的坦克飞机大队迎着日渐衰弱的抵
抗迅速通过波兰农村。德军推进的速度迫使斯大林采取行动,以便接管他在与希特勒签
订条约时所坚持要求的领土。9月17日,苏联红军穿过边界进入东波兰,两天后,与得
胜的德国人建立了联系。9月27日,华沙沦陷,波兰政府领导人逃到罗马尼亚,然后从
那里逃往法国。两天后,他们的国家被瓜分,德国人占领了拥有2,200万人口的37,
000平方哩土地,苏联人占领了拥有1,300万人口的77,000平方哩土地。不到一个月,
欧洲最大的国家之一就已完全地从地图上消失。
苏联政府这时利用《莫斯科条约》中的秘密议定书来加强它在波罗的海地区的战略
地位。1939年9月和10月,它强迫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同意在它们的领土上建
立苏联军事基地。作为补偿,立陶宛得到了长期渴望的、以往一向是波兰之一部分的维
尔纽斯城及其周围地区。然后,苏联人向芬兰提出了在卡累利阿地峡和北冰洋沿岸的佩
萨莫周围割让某些领土的要求。尽管苏联人在别处提供了大量的领土作为补偿,但芬兰
人还是拒绝了,因为那将意味着失去他们在卡累利阿地区的一个坚固的防御工事体系—
—曼纳林防线。由于这些防御工事在列宁格勒的大炮射程之内,因此,苏联人坚持他们
的要求,最后,苏联红军于11月30日向芬兰发动了进攻。





芬兰向国际联盟发出呼吁,于是国际联盟将苏联开除出国联,可以说,苏联是遭到
如此待遇的唯一国家。芬兰人对苏联人猛攻的抵抗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他们在曼纳
林防线击退了苏联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西方舆论也一边倒地支持芬兰。自愿军,尤其
是瑞典的自愿军,加入了作好战斗准备的芬兰人,到1940年2月时,英法两国政府也在
认真考虑派远征队去援助芬兰。但这时,曾严重低估了芬兰力量的苏联人正在以正规军
而不是以地方部队向芬兰发起大规模的进攻。他们用大炮猛轰,摧毁了曼纳林防线,到
3月中旬对,已迫使芬兰人求和。随后产生的条约使苏联人获得的领土比他们原先要求
的还多些,包括佩萨莫地区、维堡港口、芬兰湾中的几座岛屿和汉科海军基地。
苏联人对芬兰和波罗的海其他国家的这些行动的主要意义,也许在于它们反映了在
苏-德合作的幌子背后存在的竞争和不信任。波罗的海地区的日耳曼人数世纪以来一直
在梅梅尔和里加这样的城市中心居支配地位,但由于苏联的坚决要求,他们撤退到德国
——这一情况也充分表明了上述这一点。
对丹麦和挪威的征服 当时,西方战线处于令人不安的平静中。波兰被瓜分时,英
国和法国无能为力地站在一套。他们不能进入德国人已严密封锁的波罗的海;他们的空
军无法飞越德国领空;他们的陆军则遇到了希特勒自1936年占领莱茵兰后所精心修筑的
防御工事的阻挡。因此,法国人只得牢牢地守在马其诺防线上,而在齐格菲防线那边的
德国人也没采取任动行动。希特勒趁这种僵持局面,向西方列强作出愿意和平的表示。
他立即遭到了拒绝,但僵持局面仍在继续,于是这种冲突被通俗地称为“空头”战争、
奇怪的战争、胶着战。
这种表面的平静证明是靠不住的。1940年4月9日,德国军队突然采取行动,横扫了
丹麦,并登上挪威海岸。他们的主要目的是要控制挪威海岸的峡湾,这些峡湾能为德国
潜艇提供非常宝贵的基地,还能保护船只将瑞典的铁矿石沿海岸运到德国。丹麦人没能
抵抗,但挪威人因有英国的支持而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最后,德国人对天空的控制证明
是决定性的。到4月底时,同盟国不得不撤离挪威的南部和中都。在北部,在纳尔维克
港的周围,抵抗又持续了一个月。但到6月初时,法国本身也处在生死攸关的危险之中,
于是,同盟国远征军驶离挪威,挪威政府也相随而去,去伦敦避难。德国人在挪威建立
了由卖国贼吉斯林领导的他们自己的政府;吉斯林的名宇成为追求私利的卖国贼的同义
词。
法国和低地国的沦陷 同盟国在挪威的挫折不久就因在7周内便横扫法国和低地国
家的惊人的闪电战而相形见绌。5月10日,德国人进攻荷兰和比利时,两天后又进攻法
国。荷兰人的防守5天内使土崩瓦解。比利时人坚持得稍久些,但到5月28日时,国王利
奥波德宣布投降,比利时军队停止抵抗。其时,德国人已绕过马其诺防线的最北端——
这条防线从来没有伸展到海洋——并穿过阿登森林,在色当把法国人的防线打开了一个
50哩长的缺口。装甲师这时向西迅速穿过亚眠朝英吉利海峡沿岸的阿布维尔城挺进,5
月21日到达该城。
德国人的突破性进展使法国北部的英国、法国和比利时军队与法国主力部队的联系
被切断。法国最高指挥部试图进行反击,切断德国坦克横穿法国北部时形成的带状突出
部。但是,普遍的混乱和麻木状态妨碍了有效的行动,德国机械化部队继续沿英吉利海
峡的海岸呈扇形展开。佛兰德的同盟国军队,主要是英国军队,退缩到了敦刻尔克这个
唯一仍无敌军的港口。由于港口的一半已被毁坏、只剩下几哩长的空旷海滩,撤退的前
景似乎令人绝望。人们希望也许能使45000人得救;事实上,有336000人乘船渡过了英
吉利海峡,撤回到英国。这一“敦刻尔克奇迹”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希特勒的决定
——希特勒当时决定重编军队、向南对法国进行决定性的战争,而不是力求取得一个已
成为外围作战的战役的完全胜利。同样重要的是英国海军部的勇气,它调集了850艘包
括河里的拖船、摩托艇、渔船和海边的明轮船在内的、属于各个制造时期和不同种类的
船只,组成了一文混杂的援救船队。皇家空军掩护了这次撤退,取得了它对纳粹德国空
军的首次胜利。不过,英国人除13,000人死亡、40000人被俘外,还被迫丢弃了所有贵
重的装备。
随着6月4日敦刻尔克撤退的完成,法国的苦难开始了。第二天,德国军队继续向南
推进。到6月13日时,未设防的、被政府抛弃了的巴黎已被占领。两天后,德国人到达
1916年时他们曾在那里遭到惨败的凡尔登。这时,法国总理保罗·雷诺(他于3月底接
替达拉第)已完全泄气,处于其内阁中绥靖者的影响之下。原先,他已打算将其政府迁
移到北非,但6月16日,他疲倦地将总理职位交给了贝当元帅。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
是这位“凡尔登的英雄”这时却向德国求和。6月22日,就在1918年签署德国停战协定
的贡比涅,法国接受了条件苛刻的停战协定,其中包括释放所有的德国战俘,遣散法国
军队,交出法国军舰,由德国占领包括主要的工业区和产粮区以及直到西班牙边界为止
的整个法国海岸线在内的法国一半略多的领土。
德国闪电战的惊人影响反映在低得令人难以置情的伤亡数字中。整个战役中,法国
损失了约10万人,其他同盟国损失了2万人,德国损失了45,000人。这些损失还不到第
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次进攻所蒙受的损失的一半。法国被认为是西方最强大的国家,它
的迅速崩溃自然是一个最令人痛苦的打击。有人指责说,叛国和怯懦是造成这一巨大灾
难的原因。虽然这些指责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但另一些因素似乎更具决定性。一个
因素是苏-德条约的影响,这一条约使希特勒能将军队集中在一条战线上。1914年,法
国曾得到在东线作战的沙俄军队相当大的援助;现在,法国必须单独与德国对抗,仅得
到英国比较微薄的支持。也许最重要的是德国在好几个方面、尤其是在飞机和坦克的数
量以及新的闪电战技术的发展方面所占的优势。法国最高指挥部之所以处于不利地位,
不仅是因为装备不充分,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不能有效地利用它所拥有的人力和物力。
不列颠战役 敦刻尔克撤退和法国沦陷之后,希特勒自然想当然地认为:英国会明
白的,会屈服的。但是,他没能考虑到英国人民和温斯顿·丘吉尔。丘吉尔是马尔伯勒
公爵的后代,伦道夫·丘吉尔勋爵和《纽约时报》前业主的女儿珍妮·杰罗姆的儿子,
一个天生的战士和持异见者。丘吉尔26岁以前就已在古巴、印度西北边界、苏丹和南非
作过战,在南非,他曾在布尔战争中被俘,随后又逃了出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
因加利波利远征队的失败而几乎名誉扫地,因为他曾是加利波利远征队的主要支持者。
20世纪30年代后期,他几乎是单独地主持重整军备的活动,尽管重整军备在当时是不受
欢迎的事业。他的特点是不愿通过避开棘手的问题或妥协来获得名望。因此,在张伯伦
实行绥靖政策的几年中,他带头要求立场坚定地反对轴心国的侵略。
如此一贯的勇敢和直率使他成为张伯伦理所当然的接班人,1940年5月10日,张伯
伦因草率援助挪威和未能动员全国打一场生存战而被迫辞职。丘吉尔组织了一个所有党
派参加的内阁,这里既有保守党领袖安东尼·艾登,又有工党领袖克莱门特·艾德礼和
欧内斯特·贝文,艾登曾因抗议当时的绥靖政策而于1938年辞去外交大臣的职务。丘吉
尔从一开始就证明自己是一位无与伦比的军事领袖。他以特有的胆识和果断告诉他的人
民——告诉全世界:“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着陆地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
道中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他的同胞们以同样方式作出响应,他
们坚韧不拔地、充满自信地努力从事摆在他们面前的这种艰巨的工作。
其时,希特勒正犹豫不决,拿不准下一步该怎么走。法国出人意料地迅速沦陷使他
大为吃惊。最初,他试图同他始终十分尊敬的英国人达成协议。当他的提议被置之不理
时,他便于1940年7月16日发出了入侵英岛的指令,即“海狮计划”。但是,对两栖作
战,德国最高指挥部既没有适当的装备,也没有除入侵挪威以外的必需经验,故组织一
次两栖作战还需要时间。德国武装部队的首脑们把许多时间浪费在关于横渡英吉利海峡
的种种难以对付的技术问题的激烈争论上。不过,他们都同意,如果不掌握制空权,
“海狮计划”是实行不了的。因此,帝国元帅赫尔曼·戈林调动了他的空军,确信只需
通过空袭、无需采用危险的渡海方法便能征服英国。
接着发生的空袭发展成重大的不列颠战役,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较大的转折点之一。
在这一大规模的空战中,纳粹德国空军拥有的飞机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英国皇家空军—
—2670架对1475架。但是,皇家空军的喷火式战斗机和飓风式战斗驱逐机更为先进,因
为英国人大量生产飞机比德国人晚几年。英国人还使用了雷达,雷达是一种新发明,能
使敌机在距离其目标还有50至100哩时就被“看见”。即便如此,如果纳粹德国空军倾
全力对付皇家空军的基地和战斗机,那么,这种近二比一的数量上的优势仍会证明是决
定性的。然而,戈林却不断地变换他的目标:最初是东南岸的港口和英吉利海峡中的船
舶,然后是皇家空军的基地和雷达站,最后,在1940年9月是伦敦、考文垂和其他工业
中心。一个月里,这些城市天天遭到轰炸,但死亡人数却低的惊人,工业生产也没有受
到严重影响。据医生们说,全国人民的士气非但没有降低,反而通过这一严峻考验得到
了提高与增强。此外,戈林把目标转向城市就是默认,他无法摧毁皇家空军的战斗力量。
9月17日,希特勒下令将“海狮计划”的实施延迟到来年春天。事实上,这一入侵英国
的计划已被永远地搁置一旁。英国和英联邦自治领的几千名飞行员同少数分散的波兰、
捷克、法国和比利时的飞行员一起成功地击退了纳粹德国空军。丘吉尔在战斗最激烈时
说道:“在人类发生冲突的领域中,从来没有这么多的人如此感激这么少的人(指皇家
空军飞行员)。”
对巴尔干半岛各国的征服 1940年7月31日,即不列颠战役前两个星期,希特勒召
开了陆军和海军最高指挥官会议。会上有人劝告希特勒说,要想在那年秋天成功地侵占
英国是极不可能的。于是,希特勒作出了来年春天入侵苏联的重大决定。他是通过以下
推论作出其决定的:
如果入侵“英国”不能实现,我们的行动目标就应当是消除所有让英国有希望改变
形势的因素。……英国把希望寄托在苏联和美国身上。如果苏联被打败的话,英国也将
失去美国,因为消灭苏联将极大地增强日本在远东的势力。……苏联是英国最想依靠的
国家。……随着苏联的被击溃,英国最后的希望也将破灭。那时,德国将成为欧洲和巴
尔干半岛各国的主人。
决定:因此,必须使苏联的灭亡成为这场战争的一部分。1941年春。
消灭苏联越早越好。只婆一举彻底打垮苏联,进攻就达到了它的目的。……如果我
们5月14日开始进攻,那么,我们将有6个月时间可用来完成这项使命。
为了为预定的入侵苏联作准备,1940年10月,希特勒向罗马尼亚派遣了部队。他通
知莫斯科说,这些部队是派去“指导”罗马尼亚军队的“训练部队”。但与此同时,德
国的一道秘密命令却说明,这些军队的“真正任务”是让罗马尼亚军队作好参加即将到
来的入侵苏联的准备。
就在希特勒占领罗马尼亚时,墨索里尼向希腊发动了笨拙的侵略。长期以来一直以
独裁者的老前辈自居的“领袖”开始妒忌获得惊人成功的“元首”。尽管他们已通过轴
心国条约正式结盟,但希特勒在从胜利走向胜利时从不与他的意大利同伴商量,也不通
知他。“希特勒总是让我面对既成事实”,墨索里尼向他的女婿、外交部长齐亚诺伯爵
抱怨道:“这一回,我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将从报纸上发现我已占领希腊。”
墨索里尼以为这将是一次毫不费力的占领,但事实却证明它是一次耻辱的大失败。
1940年10月28日,意大利军队从阿尔巴尼亚越过边界,进入希腊,希望胜利挺进雅典。
但在越过希-阿边境问前推进了一段距离之后,他们便于11月11日在梅索沃战役中遭到
了决定性的失败。意大利的精锐部队——高山型白种人的“尤利亚”师依仗自己的坦克
和空军的援助,沿着峡谷向梅索沃推进,没有费心占领他们背后的一些高地。希腊的高
山团连夜急行军,占据了这些俯临着峡谷里的意大利人的高地。拂晓,他们突然发起进
攻,经过激烈的战斗,意大利人纷纷溃逃。
梅索沃战役成为希腊人以后获胜的楷模。希腊人常常利用意大利人笨重的装甲师在
伊皮鲁斯山脉中的不便占领高地,从那里切断并包围下面的敌人。到11月中旬时,他们
已将意大利人逐出边境。赶回到阿尔巴尼亚。在以后的几个星期中,他们攻占了科尔察、
阿季罗卡斯特隆和埃达港等阿尔巴尼亚大城市。一时间,墨索里尼似乎还得忍受亚得里
亚海的敦刻尔克大溃退的痛苦。
此时,墨索里尼的轴心国盟友进行了干涉,将他从今人难堪的困境中解救了出来。
希特勒这样做并不是出于忠于其伙伴的感情;事实上,他对战争已延伸到巴尔干半岛大
为恼火。但是,他不能对意大利人笨拙的行动袖手旁观,尤其是因为英国人正将空军部
队派往希腊。此外,1940年11月25日,莫洛托夫要求德国承认苏联在保加利亚、博斯普
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首要地位。希特勒对此未作答复;相反,他于12月发出了实
施“马里塔作战计划”和“巴巴罗萨作战计划”的指令——这些指令将被证明对整个世
界来说是决定命运的。马里塔作战计划要求“经由保加利亚占领爱琴海北部的沿海地区,
必要时……占领整个希腊本土。”巴巴罗萨作战计划规定,“德国军队必须准备通过一
次迅速的战役征服苏联,这一战役甚至可以在结束对英战争之前进行。…准备工作应在
1941年5月15日之前完成。”
为了替马里塔作战计划作准备,希特勒强迫保加利亚同意驻扎在罗马尼亚领土上的
德国部队渡过多瑙河进入该国。1941年1月,当这些部队出现在保加利亚时,丘吉尔针
锋相对,向希腊派遣了部队,尽管这样做削弱了韦维尔将军当时在北非的攻势。最后,
南斯拉夫政府迫于最后通牒的威力不得不接受了加入轴心国的条约(3月25日)。但是,
由于这一投降条约非常不得人心,第二天夜晚,南斯拉夫政府便被一次军事政变推翻了。
满腔热情的群众在贝尔格莱德街上列队游行,高呼“宁要战争也不要条约”。
过了不到两个星期,即4月6日,战争真的来临。如同在波兰和法国一样,纳粹德国
的装甲师和空军以破竹之势前进。巴尔干半岛的高山地形并没有象人们所期望的那样成
为有效的障碍,英国的陆军和空军部队也太软弱,未能挡住潮水般涌来的德军。到4月
13日时,德国人已进入贝尔格莱德,10天以后,英国人将他们的部队从希腊南部撤到了
克里特岛。德国人随即对克里特岛发动了空降突击,英国人大吃一惊,他们没有料到会
遭到来自克里特岛以北180哩处的希腊本土的空袭。尽管德国人遭受了重大损失,但到6
月初他们终于还是完全控制了这座岛屿。
由于每次都有成功的可能,由于侵占整个中东地区的前景,希特勒这时在地中海有
了一个他原可以利用的良机。除在巴尔干半岛的胜利外,他的军队还在有才干的、精力
旺盛的埃尔温·隆美尔将军的领导下在北非取得了同样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胜利。1940年
12月至1941年8月间,韦维尔曾将意大利人从埃及边境赶回到的黎波里塔尼亚,取得了
在北非的最初胜利。但此后,英国军队立即因为撤出一部分部队去参加希腊战役而被削
弱。同时,德国人为了支持他们的意大利盟军,赶紧向北非派去了援军。英国情报机构
低估了这些援军的力量,因此,当隆美尔于1941年3月31日发动进攻时,他能以破竹之
势前进。不到一个月,他就占领了班加西、巴迪亚和昔兰尼加整个地区。
在巴尔干半岛和北非的胜利为希特勒提供了一边通过利比亚和埃及、另一边通过土
耳其和叙利亚向苏伊士发动大规模钳形攻势的机会。但是,元首放过了这个机会,其原
因正如德国一位外交官所说的那样,希特勒正沿着“思想上的一条反苏联的单行道”行
进。他没有利用中东的有利形势,而是将他的各个师从巴尔干半岛调到了东线。1941年
6月22日,强大的德国军队终于冲过苏联边界,由于巴尔干战役,这一时间比预定的时
间整整晚了5个星期。

二、战争的全球阶段

对苏联的入侵 1939年8月,斯大林因种种原因同希特勒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这
些原因包括极不信任西方领导人和希望赢得时间来加强军队和工业建设。他还预料德国
和西方列强迟早会发生冲突,进行一场消耗战,苏联则可因互不侵犯条约而随意避开战
争,直到战争对它有利时再介入。“如果战争爆发”,他告诉他的同志们,“我们绝不
可能按兵不动。我们将不得不参战,但我们必须是最后一个参战。我们参战的目的是为
了在天平上放上一个决定性的砝码,这个砝码将使天平倾斜。”这一战略是精明的,然
而,它却使苏联自食其果,差点毁了这个国家。它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德军和西方军队
势均力敌,双方会互相残杀,从而使苏联红军成为欧洲大陆上居支配地位的军队。事实
正相反,德国军队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就征服所有的对手,使德国成为欧洲大陆的主人,
使苏联孤立无援,处于危险的境地。
斯大林决不是唯一因希特勒的一系列快速的、决定性的胜利而感到吃惊的人。人们
所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斯大林对6月22日德国人的进攻没有准备。据赫鲁晓夫后来的证
言,斯大林对德军日益明显的备战迹象根本不愿相信。他忽视了丘吉尔和他自己的情报
机构的再三警告。相反,他继续向希特勒的战争机器提供愈来愈多的粮食和军用物资,
直到最后一刻。为什么斯大林这位总是持怀疑态度的现实主义者在与希特勒的关系上会
如此不幸地盲目,这个问题至今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不解之谜。
最初,苏联似乎会象波兰和法国那样耻辱地土崩瓦解。德国各装甲师以他们这时已
熟悉的方式冲破边境上的防御工事,深深地侵入后方,包围了苏联所有的军队,抓获了
成千上万名俘虏。到年底时,德国军队已向东入侵600哩,占领了苏联工业化程度最高、
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德国人获胜除出其不意这一重要因素外,一个原因在于他们一开始就在数量上占优
势。希特勒以一支约300万人的军队攻击对方近200万人的军队。当然,苏联人有大批后
备兵可利用,但纳粹德国空军的轰炸使苏联很难迅速地、有效地利用这些后备兵。德军
在波兰、法国和巴尔干半岛的各种环境下作过战,还拥有具备作战经验这一显著的优势。
此外,苏联近来的刊物披露了以往一向未为人们所料想到的苏军的弱点。苏联红军航空
队的大部分飞机都集中在靠近边界的小机场上,其中多数飞机头一天就被炸毁。苏联红
军没有足够的反坦克炮来对付德军装甲师大规模的、有时每公里就有100辆坦克的进攻。
1941年,德国步兵大多已有冲锋枪,而苏联人只有步枪。最后,我们应该想到,这不是
苏联和德国之间的一场斗争,而是苏联和欧洲大陆之间的一场斗争。也就是说,苏联红
军不仅要对付德国军队,而且还要对付芬兰、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大量军队,苏联的兵
工厂除了与德国的兵工厂竞争外,还要与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兵工厂竞争。因此,尽
管1941年苏联的钢产量与德国的钢产量几乎相等,但要比德国和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的钢
产量少一半以上。
希特勒的战略是沿着从芬兰到罗马尼亚的1000哩长的战线前进,向东推进到从列宁
格勒到莫斯科、哈尔科夫和罗斯托夫的这条线上。德国军队打算将苏联红军包围和消灭
在这条线以西的地区,因此,他们无需将他们的战线延伸到乌拉尔山脉和乌拉尔山脉那
边。由于上述因素,德国人几乎达到了他们所提出的所有的领土目标、他们占领了哈尔
科夫和罗斯托夫,差不多完全包围了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在列宁格勒,每日口粮即代用
面包减少到4盎司左右;近300万城市居民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在可怕的冬天尚未结束前就
已饿死。
德国人尽管取得了这些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进展,但1941年发动的战役并未达到基本
的战略目标。莫斯科和列宁格勒都未被攻克,苏联红军虽受到重创,但仍然很完整。事
实上,苏联红军于12月10日发动了一次反攻,粉碎了德军对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钳形攻
势,而且还夺回了罗斯托夫——这是德军占领后又被迫放弃的大小城市中的第一座城市。
因此,尽管苏联红军损失惨重,但它所做的仍比预期的好很多。苏联红军的幸存也不象
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由于“普遍的冬天”。德军于1O月向莫斯科发动首次最大的进攻时,
天气异常暖和。直到11月16日以后发动第二次进攻时,冬天的气候才妨碍了德国人,不
过,它也同样破坏了苏联人的反攻,要不然,苏联人的反攻会比实际上的更成功。
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日本人袭击了珍珠港,从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欧洲范
围的冲突转变为全球性的冲突。战争刚开始时,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决心保持中立。罗
斯福总统同伍德罗·威尔逊总统一样,公开表明了这一决心;1939年9月3日,他向全国
宣布:“和平将不会停止”。但是,希特勒出人意料的胜利,尤其是法国的沦陷,迫使
美国的决策人开始提出疑问:中立态度能否自动地提供保护免受卷入战争之害。如果希
特勒征服英国,然后控制大西洋——这在当时似乎决不是不可能的事——征服计划中的
下一个目标会不会是美洲大陆?
这些因素使华盛顿断定,避免卷入战争的最好办法是向那些仍在与德国作战的国家
提供除战争外的一切援助。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美国会签订《驱逐舰与基地的交换协议》
(1940年9月2日)、从中立立场逐步转入非交战立场,为什么美国会制订《租借法》
(1941年3月旦日)、签署《大西洋宪章》(1941年8月12日)和发布若干命令(1941年
8-9月,这些命令要求美国海军为纽芬兰和冰岛之间的所有交战国和中立国的商船护航,
并要求美国海军一看到出现在这些水域中的轴心国军舰就立即向它们开火),从非交战
立场转入不宣而战立场。
罗斯福总统在努力限制轴心国在西方的扩张的同时,还试图制止日本在太平洋的侵
略。然而,一届又一届的东京政府由于欧洲事态的发展所提供的所谓的良机而变得越来
越好战。希特勒的胜利使法国、英国和荷兰在东亚和东南亚的富饶领地几乎没有设防。
因此,1940年9月27日,日本同德国和意大利签订了《三国条约》。这一条约承认德国
和意大利在欧洲、日本在亚洲的霸权,要求在任何一个签约国遭到美国进攻时互相提供
充分的援助。
不过,日本人对欧洲的战争不直接感兴趣。他们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于1941年4
月13日与苏联签订了一个条约,在这个条约中,双方保证,如果一方“成为一国或其他
几国的进攻目标”,他方将保持中立。1941年6月,当希特勒侵略苏联时,他曾要求日
本与他合作,从东面进攻苏联。日本人怀疑德国人在亚洲的目的,拒不答应这一要求。
此外,他们还看到了东南亚的更迷人的地区,那里正动荡不安,为他们提供了明显的机
会。到1941年夏时,他们已占领法属印度支那上的基地,同泰国签订了联盟条约,并且,
正要求获得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石油和橡胶产品。那时,英国人在欧洲的处境非常困难,
所以他们撤离了上海,只在香港和新加坡保留了一些毫无战斗力的部队。因此,只要美
国不干涉,日本人占领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时机似乎已经成熟。
日本领导人在与美国的关系这一问题上意见不一。陆军准备直接向英国、法国和美
国挑战,但海军、外交家和实业家多半不同意这种做法。1941年10月,赞成与美国和解
的首相近卫又麿辞职,于是出现了转折点。“剃刀脑袋”东条英机将军接替了近卫,组
织了一个由陆、海军军官组成的内阁——据说这是一个“充满火药味的内阁”。东条决
定,通过外交或武力手段,在这年年底之前跟美国算帐。日本驻华盛顿大使野村吉三郎
海军上将和来栖三郎特使一起同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在这最后时刻举行了一系列会
谈。双方的立场相差甚远,因此,达成和解根本不可能。
当时,东京政府每天的决定赫尔都知道,因为日本的电台密码已被破译。因此,一
份份“注意戒备”的警告送到了珍珠港,送到了驻扎在菲律宾的美国远东军司令道格拉
斯·麦克阿瑟将军的手中。12月7日,参谋长乔治·C.马歇尔将军从华盛顿向珍珠港发
出了最后一份警告。由于静电故障妨碍了美军电台的使用,因此,这一消息只得通过商
业渠道传送。在火奴鲁鲁岛,这份电报交给了一位骑自行车的邮差。当他还在送信途中,
即上午7点刚过,日本的炸弹已开始落在这座岛屿上。几小时之内,除三艘巡洋舰和三
艘驱逐舰被炸毁外,珍珠港上的八艘战列舰中有五艘被击毁。与此同时,日本另一支特
遣部队摧毁了美军在菲律宾的大部分飞机。
遵照《三国条约》的条款,德国和意大利向美国宣战。这样,美国不但在欧洲,而
且在亚洲,完全卷入了这场战争。此时,在华盛顿围绕要战争还是要和平这一问题展开
的激烈争论突然停止了。总统向这时已团结起来的全国人民发表了讲话,他宣布:“我
们现在已处于战争之中。我们一直都在这场战争之中。每一个男人、女人和孩子都是我
们美国历史上这一最巨大的事业的参与者。”美国作为参与者的作用就是成为“各民主
国家的兵工厂”。1943年至1944年,这家“兵工厂”的最高生产纪录是每天生产一艘船,
每五分钟制造一架飞机;6年的战争中,它生产了87,0O0辆坦克、296,000架飞机和5,
300万吨位的船只.
1942年:轴心国胜利的一年 1942年,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几乎在各处都取得了胜
利。强大的攻势蹂躏了苏联、北非和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区,就象一只带有三个爪的巨大
爪子在抓取欧亚半球。与此同时,德国的潜艇和水面舰船正威胁着同盟国的航线,1942
年,同盟国船只的损失平均每月为40万吨位左右。
日本人取得了最为惊人的胜利,他们迅速征服了太平洋广大地区,从阿留申群岛扩
张到澳大利亚,从关岛扩张到印度。日本人之所以获得成功,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每
次都是在对手实际上不可能进行抵抗时发动进攻。法国和荷兰已被占领,英国正在为自
己的生存而拼命斗争,美国则刚开始从和平时期的经济转向战时经济。这样,日本人便
进入了一个真空,他们迅速而又轻易地填满了这一真空。西方列强将它们的殖民地作为
原料的提供者和制成品的消费者的传统做法,也有助于日本的成功。尽管这种安排对母
国也许有利,但它却阻碍了殖民地地区的经济发展。即便是印度这样资源丰富、人口众
多的国家,也不能生产一辆吉普车、一架飞机或一艘登陆艇。这意味着所有基本的军用
物资都必须从几千哩以外的欧洲或美国运来。殖民国家传统的政治政策也在这最后较量
的时候使它们自食其果:普通的印度人、缅甸人或印度尼西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他们应
该为保卫他们心目中的暴虐的异族政权而战斗。他们在没有积极地欢迎和帮助日本侵略
者的同时,采取了一种你们两家都该死的态度。日本人狡猾地利用这种感情,提出了诸
如“亚洲人的亚洲”之类的口号。十分有意义的是,日本人只是在菲律宾群岛才遇到了
有力的抵抗,菲律宾群岛后来于1946年成为一个自治共和国,拥有一支自己的、10万人
的国民军队。
就在珍珠港事件发生三天后,日本人又取得了一个胜利:他们的以地面为基地的飞
机在暹罗湾击沉了英国战列舰“威尔斯亲王号”和战列巡洋肌“击退号”。因为这是两
艘由精选的船员操纵的新军舰,所以,它们的损失给英国人的打击与珍珠港事件给美国
人的打击一样大。“在整个战争中”,丘吉尔后来写道,“我从未受到一个比这更直接
的打击……多少努力、希望和计划与这两艘军舰一起沉没了。……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上,
除珍珠港幸存的、正急忙驶回加利福尼亚的美国军舰外,再没有英国和美国的主力舰了。
日本在所有这些浩翰无垠的水域上都是至高无上的,而我们在各处都是较弱的、无防备
的。”
到圣诞节时,也就是珍珠港事件发生两个多星辨后,日本人已占领了关岛、威克岛
和香港。他们侵入了以往一向被认为是坚不可摧的马来半岛的丛林。由于有多年与中国
游击队作战的经验,日本人已使他们的官兵学会绕过敌军阵地,从两翼和背后发起进攻。
他们携带轻型迫击炮和给养,利用轻型坦克、自行车和当地的运输工具,在地面交通很
差的地区迅速行进。这些战术证明是非常成功的,到1942年2月15日,随着8万士气沮丧
的英国、澳大利亚和印度军队向5万日本军队投降,新加坡这一大要塞陷落了。丘吉尔
将这一失败描写为“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和最大的投降。”不仅仅如此,新加坡长
期以来一直是西方帝国主义在亚洲的光辉象征。它的沦陷对20世纪后半世纪的影响同苏
联在对马海峡的失败对20世纪前半世纪的影响一样重大。
实质上,这同样的格局也在缅甸和印度尼西亚重演。1941年12月10日,日本军队越
过了缅甸边界。到4月时,他们已占领了仰光和曼德勒,英国、印度和中国联军沿着隐
蔽的丛林小道逃到了印度。在印度尼西亚,荷兰军总司令于3月8日在万隆率部投降。1
月2日,日本人在菲律宾登陆并占领马尼拉时也没有遇到更大的麻烦。但是,美-菲联军
在麦克阿瑟和韦恩赖特将军的先后领导下,在多山的巴丹半岛上一直坚持到5月6日。日
本人再进一层,占领了印度洋上的安达曼群岛和阿留申群岛中的阿图岛和基斯卡岛。这
样,在5个月内,日本人只伤亡15000人就赢得了一个拥有1亿多人口、能提供世界95%的
橡胶原料、90%的大麻和三分之二的锡的帝国。正如丘吉尔向众议院秘密吐露的那样:
“……日本的暴行、凶猛、技术和能力远远超过了我们原先所预料的一切。”
其时,在苏联战场上,希特勒于1942年6月又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由于莫斯
科和列宁格勒在前一年已被证明是坚不可摧的,因此,他这时命令部队南下。他的目标
是到达伏尔加河和里海,由此将苏联分成两半,切断苏联红军的来自高加索的石油供应。
正如在1941年那样,装甲师首先迅速地席卷了平坦的草原地区。7月初,他们占领了克
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大要塞,7月底,又重新占领了罗斯托夫。然后,他们渡过顿河,
东南朝高加索油田、东北朝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呈扇形展开。到8月22日时,纳
粹的坦克已占领迈科普石油中心,不过,他们没能占领格罗兹尼的大油田。希特勒派了
大量的装甲部队去参加高加索方向的进攻,不过,爱德华·冯·克莱斯特将军后来说:
“我不需要装甲部队的援助,它们堵塞了我正要使用的道路。”据克莱斯特说,他们本
来“无需战斗”就能在7月底占领斯大林格勒。但是,直到一个月以后,从高加索姗姗
来迟的装甲师才推进到斯大林格勒略北的伏尔加河。这时,苏联人已将大量增援部队调
入这座城市,它已不再是一座能攻克的城市了。然而,1942年被德国人占领的领土的总
面积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柏林,希特勒宣布,他的部队已到达苏联心脏地区
的伏尔加河两岸,而且永远不会被击退。
在北非,1942年也是德国人取得胜利的一年。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英国人因不幸地
试图阻止德国人进入希腊而削弱了自己在北非战线上的力量。同时,英国地中海舰队被
水雷和潜艇摧毁了一大半,而纳粹德国空军十分猛烈地轰炸了马耳他,使这座岛屿一时
不能用作空军和海军基地。此外,希特勒在1941年初就已决定,派他的最有才干的指挥
官埃尔温·隆美尔将军去北非,支持正在动摇的意大利人。隆美尔虽然不是普鲁士军事
阶层的成员,但由于他在法国战役中的突出功绩而晋升得很快。作为一位精明的战略家
和有闯劲的领导人,他迅速地把他有名的非洲军团训练好。1941年3月,他发动了一次
进攻,迫使英国人穿过利比亚向埃及边境撤退。1942年5月,他继续发动进攻,越过边
境进人埃及,到达离亚历山大只有50哩的阿拉曼。隆美尔深信自己将取得彻底胜利,他
为胜利进入开罗挑选了一匹白色的战马,而表示感激的“元首”则将他提升为陆军元帅。
即使在海上,1942年,德国人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功。英国人和美国人都在几千哩长
的补给线的尽头作战,而苏联人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由北角或波斯湾运来的军用物资。
这是一种有利于日本和德国海军的、如预先计划那样的形势;日本和德国的海军分别是
(继美国和英国海军之后)世界上第三大和策四大海军力量。比起日本人,德国人使同
盟国船只遭受的损失要大得多,这主要是因为德国的潜艇舰队更大,更有力,离同盟国
的主要航道也更近。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同盟国和中立国损失了总吨位为23506000长吨
的船只,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损失的船只的1.5倍。其中,四分之三的船只是在大
西洋损失的,70%的船只是被潜艇击沉,只有30%的船只是被水雷、水上船只和飞机击沉
的。船只沉没的吨数从1940年的3992000吨上升到1941年的4329000吨,1942年达到了顶
峰,为8330000吨。在以后的两年中这种损失下降到4065000吨和1495000吨。1942年出
现了船舶危机,直到这年秋天同盟国造船厂的产量才超过损失的船只。
1942年,轴心国在每条战线上都处于最幸运之时。在北非,隆美尔正准备进攻开罗,
在苏联,德国军队已到达伏尔加河,在太平洋,日本人似乎正准备猛扑澳大利亚和印度,
只有公海上的舰艇战在这年年底以前一直打得难分难解。
1943年:形势的倒转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三年,轴心国没有遭受任何阻碍。1942
年底,随着苏联人在斯大林格勒的巨大胜利、英国人在埃及的突破性进展、盟军在法属
北非的登陆、墨索里尼的垮台、盟军对德国的连续不断的轰炸和日本舰队在太平洋的失
败,战争开始出现了转折。
斯大林格勒是一座很难防守的城市,它沿着一哩宽的伏尔加河两岸不规则地延伸出
去30哩,苏联的军队和给养必须靠这条河用船运输。不过,斯大林命令要不惜任何代价
守住这座城市。它是重要的工业中心,平时生产拖拉机,战时生产坦克。它位于伏尔加
河最西端的拐弯处,战略位置也十分重要。如果它落到德国人手中,这个国家实际上就
会被切成两半,高加索的石油不再能沿着伏尔加河上运到北部战场。斯大林格勒的沦陷
将同底特律或芝加哥的丢失一样,后两个城市的丢失会切断沿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的交
通运输。
争夺这座城市的战斗始于8月22日。到9月中旬时,德国人已打到这座城市的中心,
在那里,他们陷入了困境。他们的飞机已将这座城市炸成一片废墟。似乎有悖常理的是,
这使德国人不能利用他们的坦克优势,而坦克在开阔的草原地带已被证明是十分有效的。
斯大林格勒战役已不是运动战,而变成了“老鼠战”,人们在地下室里、在屋顶上、在
小巷、院子和下水道里短兵相接。接连数日,从被炸碎的砖瓦中升起的尘雾几乎遮住了
太阳。一位观察家写道:“斯大林格勒已变成由被炸毁的楼房、摇摇欲坠的墙壁和腐烂
的尸体构成的一块巨大的墓地。”
其时,斯大林一直在准备冬季大反攻。1942年11月19日,苏军在格奥尔基·朱可夫
将军的指挥下开始了这场反攻。两个新集团军从东渡过了伏尔加河,一个军从这座城市
的北面进攻,另一个军从这座城市的南面进攻。德军围攻部队渐渐处于被包围的危险之
中。德军司令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将军想奋力冲出这一危险的陷阱,但希特勒命令他坚
决死守,戈林答应派空军支援他.其时,苏军已向前推进,以巨大的钳形运动包围了德
军。一支从东南面过来的德军救援部队遭到了阻击,损失惨重,而苏军则不断前进,占
领了越来越多的飞机场,使戈林无法进行空运。德军这时已绝望地陷入困境。由于希特
勒的固执,他们将忍受挨饿、受冻和患病的痛苦。1943年2月2日,终于出现了结局,保
卢斯率部12万人投降,他们是原先那支有334000人的部队的可怜的幸存者。希特勒曾希
望不久前由他提拔为陆军元帅的保卢斯自杀,从而上升到“永生和民族不朽”的境界;
但事与愿违,“元首”尖刻地评论道,“他宁愿到莫斯科去”。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消灭德军的同时,又在这条战线上的其他地方发动了一系列攻势。
到3月底时,他们已收复1942年丢失的全部领土。为拚命阻止苏联红军无情的推进,德
军在库尔斯克向苏军阵地的一个突角发动了全面的进攻。尽管他们在每一哩的范围内就
集中了160辆坦克,但只推进了20哩,并为此损失了40000人,1400架飞机和3000辆坦克。
7月12日,苏军反攻,迅速夺回了他们失去的阵地,然后不断向前推进,直至后勤方面
的困难迫使他们停止前进为止。
库尔斯克战役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它是纳粹在东部战线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
攻。从这以后,苏联人掌握了主动权,德国人则反攻为守,以防止他们的撤退变成大溃
逃。势力均衡的这一转变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西方对苏联红军的大规模援助,这种援助大
约始于斯大林格勒战役时。但西方给苏联的40万辆吉普车和卡车、22000架飞机(主要
是战斗机)和12000辆坦克总共只占苏联红军所使用的全部军用物资的10%左右。如果苏
联不能生产出另外90%的军用物资,如果苏联最高指挥部面对头两年惊人的军事和经济
损失不能建立和训练新军队,苏联的胜利原是不可能的。
希特勒本人也促成了苏联的胜利,因为他为了给德国移民腾出地方而推行消灭或削
弱东方诸“低劣的”斯拉夫民族的种族主义政策。希特勒明确表示,他准备对英国和法
国进行一场“常规的、有绅土派头的”战争,但在东方,德国应消灭苏联,应除去它的
古老的首府,应杀戮它的官员和知识分子,应大批杀死它的农民群众,使他们成为优秀
种族的奴仆。这一政策使被占领区的数百万苏联人除了为自己的生存进行抵抗外别无选
择。情况原本可以完全不是这样,因为战争初期大规模的逃亡和投降表明,相当多的苏
联人至少对布尔什维克政权是冷淡的。如果希特勒当初为这些人提供的东西比斯大林给
予他们的东西更多,他们原会以足够的人数作出响应,从而决定性地影响了战争的进程。
但是,希特勒的为优秀种族获取“生存空间”的政策迫使整个东欧的斯拉夫人加入地下
组织和游击队。
在德国人在苏联被迫撤退的同时,他们及其意大利盟军也在被彻底地赶出北非。
1942年8月底,隆美尔企图继续向埃及发动攻势,但被彻底击退了。这时,在这条战线
上,英国人有了一位新的指挥官伯纳德·蒙哥马利爵士,他是一位很有个性的人,同时
又是一位严格执行纪律者、一位谨慎的战略家。在来自美国的新的重型坦克的援助下,
蒙哥马利于10月8日发动了他自己的攻势。1000门大炮的预先轰击为前进的坦克扫清了
道路。经过12天的苦战之后,德国人和意大利人被击溃。当他们沿着沿海的道路撤退时,
又遭到了空军和海军的轰炸。到1943年1月24日时,蒙哥马利已占领的黎波里,于是,
通往突尼斯的道路畅通无阻。
其时,英美联军已于1942年11月7日至8日在北非的另一端即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登
陆。他们的作战方针是从东、西两面把轴心国军队置于巨大的钳形攻势之中,从而将他
们从这一战场上彻底消灭。1942年巨月7日夜晚,约850艘船只由三支庞大的护航队护送
抵达卡萨布兰卡、奥兰和阿尔及尔,这三支护航队一支来自美国,另外两支来自英国。
三个星期之内,有185,000人制服维希法国军队的象征性抵抗,登上陆地。英美联军向
突尼斯挺进,打算在圣诞节前征服该地。然而,由于希特勒赶紧派增援部队渡过地中海,
这一计划被打乱。突尼斯的战斗非常艰苦,由西进攻的英美联军得到了从东推进的蒙哥
马利和由南而来的“战斗的法国人”的军队的支持。最后,到1943年5月中旬时,盟军
征服了突尼斯。
这些军事上的发展伴有幕后激烈的政治斗争。同盟国已承认一位名叫让一弗朗索瓦
·达尔朗的海军上将为被占领的法属非洲的首脑。他是以贝当元帅为首的、统治着未被
希特勒占领的法国南部的维希政权的主要支持者。坦率地说,选择达尔朗是军事上的权
宜之计,它既激怒了西方各自由党党派,也激怒了“自由法国”的领导人戴高乐将军。
1942年的圣诞节前夜,达尔朗被一名刺客枪杀,但戴高乐却又被忽视了,这主要是因为
罗斯福本人对他反感。新当选的领导人是亨利·吉罗将军,一个勇敢的但政治上不起作
用的人。他缺乏戴高乐所享有的民众的支持,这一点很快就变得十分明显,固此,罗斯
福终于在他人的劝说下允许“自由法国”的领导人去阿尔及尔分享权力。吉罗一开始就
因其强有力的对手而黯然失色,到1943年秋时,吉罗下了台,戴高乐成为法兰西帝国临
时政府实际上的——即使不是名义上的——首脑。由于同盟国刚侵入摩洛哥和阿尔及尔,
希特勒使占领了维希法国,因此,戴高乐这时显然已成为所有未投靠德国人的法国人的
无可争议的领袖。
英美联军在征服北非之后,又向西西里岛推进,并于7月10日侵入该岛。尽管德国
军队奋力作战,但意大利人由于因接连不断的失败而土气沮丧、因其伙伴的飞扬跋扈而
心怀不满,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抵抗。7月22比西西里岛首府巴勒莫失陷,到8月中旬时,
盟军正迫击退却的敌人,放过墨西拿海峡,进入意大利大陆。
墨索里尼为这些灾难付出了他的职位,最终付出了他的性命。国王维克托·伊曼纽
尔三世在君主主义者和法西斯持不同意见者的劝说下解除了墨索里尼的职务,将他关进
了监狱。这件事发生在巴勒莫沦陷后的第三天即7月25日。这时,最高权力归属国王和
埃塞俄比亚征服者皮埃特罗·巴多格里奥元帅。巴多格里奥试图在尽可能不再流血、不
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使意大利退出这场战争。在这个目标上,他无疑得到了绝大多数意
大利人的支持,因为意大利人对这场战争、对同令人憎恶的德国人的结盟,极为厌恶。
但是,和平不是这么容易得到的;意大利人还得面临第二阶段的战争,这一阶段的战争
将证明比第一阶段的战争残酷得多。
9月3日,巴多格里奥经国王批准与同盟国签订了一个停战协定。与此同时,英国军
队在意大利半岛最南端的卡拉布里亚登陆,美军则在那不勒斯南部的萨勒诺发动进攻。
德国人立即作出反应,攻取了罗马,占领了这个国家的中部和北部地区。纳粹伞兵大胆
袭击,将墨索里尼从监狱里营救出来。这位饱经风霜的“领袖”在意大利北部建立了一
个“法西斯共和国”,并表示了他将战斗到底的决心。自然,他的新政权完全依靠德国
人。艾伯特·凯塞林将军负责军事行动,他能将盟军限制在南部沿海的据点中。尽管丘
吉尔再三将南欧称为欧洲大陆“易受攻击的区域”,但事实是,多山的地形使它决不是
易受攻击的军事目标。以后的一年半里,意大利成为分裂的、遭受战争破坏的国家;德
国人与他们的傀儡墨索里尼在北部,同盟国与巴多格里奥的临时政府在南部。
其时,第三帝国本土正遭受着日益增多的飞机的轰炸。这种轰炸在1941年6月之后
首次开始进行,当时,纳粹德国空军的大多数飞机已转向苏联战线,从而使皇家空军在
西方占据了优势。1942年,英国的空袭扩大到鲁尔河流域和德国北部所有的大城市。到
1943年时,美国人也加入了这种空袭,从而使昼夜不停的轰炸成为可能,即英国人在夜
里袭击,美国人在白天袭击。德国城市遭到了所谓的每小时800架轰炸机的“集中”进
攻和每小时1,800架轰炸机的“超集中”即“饱和”进攻。这时,每小时扔在德国城市
里的炸弹比整个不列颠战役中所扔的炸弹还要多。整个战争中,德国由空袭造成的平民
死亡数据估计为305,000人。西方列强将这种前所未有的空袭用作对苏联不断提出的在
法国开辟第二战线这一要求的部分回答。不过,所有这些轰炸的有效性仍是一个有争议
的问题。工厂和铁路通常在大空袭之后的几天内就已全面运转。据德国人提供的数字,
1944年,德国的军用品生产达到了最高峰,而这一年也是轰炸最厉害的一年。
当时,日本人正遭受着与其轴心国同伴在欧洲所遭受的相类似的失败。日本人在取
得最初6个月的惊人胜利之后,终于受到了阻止,然后被迫以不断加快的速度后退。造
成战争进程中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美国资源和生产率的绝对优势。战争开始时,在生
产率方面,日本的经济大致比得上法国的经济。但如表1所示,它与美国的经济相比就
显得微不足道了:
表1 世界生产的百分比

1914年8月1日 1914年9月15日 1917年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生铁 22 22 16 25 50 15 
钢 19 21 16 25 58 16 
煤 394 331 846 355 851 340 

为什么美国经济一旦转入战争状态,就能不顾日本人的狂热精神而完全压倒日本经
济,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例如,战争初期的灾难使美国只剩下3艘第一线的航空母舰,
但珍珠港事件后的两年内,航空母舰的数目便猛增到50艘。同样,海军飞机的数量从
1941年的3638架上升到1944年的3007O架,潜艇的数量也从1941年的11艘增加到1944年
的77艘。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登陆艇即从小型浮桥到能使坦克和步兵团登陆的300呎长的
运输船的生产。这些船只的总数从1911年的123艘猛增到1945年的54206艘。
日本人甚至不能同美国工厂的这股浪潮相对抗。虽然他们所征服的帝国拥有丰富的
原料资源,但他们却无法将这些原料转变成军需品。一个原因是美国飞机和潜艇炸毁了
他们的大部分商船。战争开始时,日本拥有大约70O万吨位的商船;到1945年夏时,仅
剩下100万吨位。因此,日本人发现,不论是将物资运给他们在国外的军队还是将原料
源源不断地运到国内各个工厂,都越来越困难。同样严重的是日本重工业的薄弱。即使
日本能得到足够的原料,但它缺乏利用这些原料的工业手段。人力供应也不足,尽管当
时拥挤在本国诸岛上的人口有7300万。因为这一人口中,至少有40%的人从事精耕细作
的稻米生产,没有剩余的人力来从事工业的大规模发展。如果日本那时能有10年或2O年
的和平时期来开发它新赢得的地区,它原可能成为世界上的强大帝国。但是,它并没有
获得和平,而是遭受了灾难性的失败。
1942年8月7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在瓜达卡纳尔岛登陆,迈出了通往东京的漫长道路
上的第一步。美国和澳大利亚联军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逐步攻占了新不列颠和新几内
亚的重要基地。被俘的日本人极少极少,因为日本人认为当俘虏是可耻的,很少有人愿
意当俘虏。拒绝投降的日本官兵所进行的自杀性的拚死冲锋几乎已成为盟军攻取日本人
阵地的出现的一般高潮。尽管有这样的抵抗,美国人的反攻还是席卷了新乔治亚的蒙达、
新不列颠的拉包尔、新几内亚的萨拉莫阿和莱城、吉尔伯特群岛的塔拉瓦岛、马绍尔样
岛的夸贾林岛、阿留申群岛的阿图岛和基斯卡岛。到1944年年中时,美国人已占领马里
亚纳群岛的塞班岛和关岛,使日本本土诸岛处于新型的B—29轰炸机的射程之内。这是
结束日本短暂的全盛时期的开端。
欧洲的解放 1944年至1945年,欧洲基本上已被由东挺进的苏联红军和从西面的诺
曼底登陆海滩入侵的英美联军解放。在这期间,意大利的战斗还在继续,但它同北部的
战役相比只是外围战。同盟国试图尽快结束意大利的战争,于1944年1月在离罗马仅30
哩的安齐奥登陆,并袭击了德国人在蒙特卡西诺修道院里的据点。这两次行动均告失败,
因而意大利战役陷入令人沮丧的僵持状态。直到5月中旬,主要由于来自北非的“自由
法国”山地部队的参战,卡西诺才被攻占。这时,通往罗马的道路畅通无阻,美法联军
顺着半岛的西侧推进,英波联军则沿着东侧挺进。6月5日,马克·克拉克将军率美军第
五军进入罗马,受到了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罗马是欧洲大陆上第一个从纳粹统治下解
放的首都,但这一胜利因第二天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而黯然失色。
早在1944年2月,同盟国就已开始通过轰炸敌人的工厂、铁路和海上运输工具、海
岸防御工事来为“霸王”作战计划作准备。在预定进攻发起日之前的最后几天里,盟军
已对英吉利海峡拥有绝对的制空权,他们派出了每批达1,00O架的一批批轰炸机,每批
轰炸机都携带5,000吨炸弹。在英国,进攻的计划者能从早些时候在地中海和太平洋进
行的两栖作战中吸取经验教训,不过,“霸王”行动具有完全不同的规模。必须将150
万人连同他们的全部装备,包括重型大炮、卡车和坦克,一起运过英吉利海峡,还必须
保证他们在作战行动展开时的给养供应。因而,盟军建造了两座建用于滩头阵地的巨大
的预制码头。每一座都和多佛尔港一样大。其时,在英吉利海峡的另一边,德军正忙于
加固由独立小地堡、机枪网、大炮以及水雷和水下障碍物构成的“大西洋壁垒”。
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月光和潮汐允许盟军横渡英吉利海峡到欧洲大陆时,暴风雨却
来了,它好象要无限期地拖延这次远征。盟军最高指挥官艾森豪威尔将军将远征推迟了
一天,然后决定于6月6日冒险发起进攻。幸运的是这时暴风雨有所减弱,不过,海上仍
波浪滔天,许多士兵是在严重晕船的情况下到达对岸。巨大的舰队由4,000艘商船和
700艘军舰组成。清晨6点30分登陆开始,到第一天结束时,已有326,000人和20,000
艘船到达对岸。在奥马哈和犹他滩头发生了剧烈的战斗,好几个小时里,整个远征队的
命运处于危急关头。对同盟国来说幸运的是,德国最高指挥部怀疑,诺曼底登陆只是佯
攻,主攻会出现在加来,因为在那里,英吉利海峡最窄。因此,德国人一直将装甲部队
留作预备队,直到最后才动用,但那时已为时太晚,不能击退入侵者。到预定进攻发起
日之后的第五天,滩头阵地已出现在60哩长的战线上。应该指出,盟军从一开始就得到
了法国地下游击队的宝贵援助,游击队炸毁了桥梁,切断了通讯线路,弄翻了德军列车。
盟军作战计划通常认为是由蒙哥马利制订的,这一计划要求左翼的英国和加拿大军
队击退德军的主要进攻,而右翼训练有素、机动灵活的美国军队则冲出据点,从背后袭
击德军。7月25日,1500架重型轰炸机将德军防线炸开了一个缺口,美军在这些轰炸机
的掩护下攻入圣洛的开阔地带。他们在向前推进时在瑟堡半岛俘虏了10万名德军。到8
月初时,勇敢的坦克部队指挥官乔治·巴顿将军正迅猛地穿过法国北部,进逼尼黎。8
月15日,美国一个新集团军在亚历山大·M.帕奇将军的率领下,同强大的法国增援部
队一起在里维埃拉海滩登陆,迅速地向罗纳河流域挺进。其时,袭击敌军驻地和交通线
的法国游击队已下山,正在解放法国中部。德国人由于遭到四面八方的进攻,便向本国
边境撤退。8月19日,抵抗力量在巴黎公开起义,6天后,法国一个装甲师和美国一个步
兵师解放了这座首都。这时,众所公认的法国人民的领袖戴高乐将军扬扬得意地驱车前
往巴黎圣母院,去聆听感恩节的感恩赞美诗。
这些巨大的胜利使人们产生了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希望。德军已退却到齐格菲防
线的后面,在莱茵河前作最后的拚死抵抗。这时,艾森豪威尔在荷兰东部的阿纳姆附近
空投了大约3000名美英伞兵。这是一次大胆的冒险行动,其目的是夺取莱茵河上的桥梁,
为打过莱茵河、攻入德国心脏地区扫清道路。这一行动最初获得了成功,但增援部队未
能奋力打过去,结果,德国人包围并消灭了伞兵的据点。只有四分之一的伞兵撤回到盟
军的防线。其时,巴顿将军的坦克部队正缺乏燃料,由南挺进的法美联军也正在阿尔萨
斯遇到顽强的抵抗。到10月时,势态已很明朗,要在这一年取胜是不可能的。
在西方列强解放法国的同时,苏联红军正从东方迅速地向前推进。至1944年春,已
将德国军队赶出克里米亚和乌克兰,然后,苏联红军开始向近200万德军发动总攻(而
盟军在法国和意大利面临的德军仅100万)。在北部,到9月时,苏联人已击败芬兰,使
其退出战争;在中部,他们越过了波兰的新、老边界,挺进到华沙城门下;在南部,他
们到达了罗马尼亚中心地区的多瑙河河口。9月,罗马尼亚年轻的国王米哈伊乘机让他
的国家退出了战争,从而为苏联红军打开了巴尔干半岛的大门。保加利亚也仿照罗马尼
亚的做法,向苏联求和并站在苏联一边重新参战。巴尔干半岛上的德军这时处于被围歼
的危险之中,开始尽快地撤退。当他们撤退时,南斯拉夫和希腊共产党领导的抵抗力量
从山上下来,接手控制了他们各自的国家——这一发展不久促成了苏联和西方列强之间
即将到来的“冷战”。在当地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的援助下,苏联红军向多瑙河流域上
游地区推进,直到在匈牙利遭到德军的顽强抵抗为止。
这时,德国人于1944年12月16日在比利时阿登山脉突然发起进攻,将盟军打了个措
手不及。由于使用了大量的重型装甲部队,多雾的天气又妨碍了同盟国空军的反攻,所
以德国人开创了一块纵横50哩的突出地。令人不安的是,他们差点儿攻占了安特卫普的
主要补给基地,如果真发生这样的情况,那就会打乱盟军的整个作战计划。12月24日,
天气终于放晴,盟军5000架飞机猛轰了德军的补给线,巴顿和蒙哥马利分别从南面和北
面发起反攻。到1945年1月底时,德国人已被迫退回到原先的位置,此后,他们在盟军
的无情压力下不得不节节败退。
在西部的“突出地战役”猛烈进行的同时,苏联人正向波兰和匈牙利不断椎进。到
1945年2月时,他们占领了华沙和布达佩斯,不过在这之前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使这两
座都城成为一片废墟。由于那年冬天格外温和,苏联红军能开进奥地利和德国。4月13
日,苏联人占领了维也纳,并侵占了北部的东普鲁斯和西里西亚。到3月末时,他们正
在奋力渡过距柏林只有40哩的奥得河。
其时,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法国军队正在西线取得相应的进展。从在阿登遭受的
打击中恢复过来之后,他们攻破了“齐格菲防线”,推进到莱茵河。在那里,他们惊讶
地发现,退却的德军竟忘了炸掉位于波恩以南雷马根的鲁登道夫铁路大桥。盟军成群地
拥过大桥,不到一个月,就占领了莱茵兰,并俘获了25万名俘虏。这时,盟军的7个军
迅速地向东穿过正在土崩瓦解的德意志帝国。4月25日,美国一支侦察队同苏军先头部
队在将德国一分为二的易北河河边的托尔高村会师。
当时,马克·克拉克将军正率领他的混合部队将德国人赶出意大利;他的混合部队
中除了有美国的白人、混血人和日裔美人外,还有英国人、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南
非人、印度人、巴勒斯坦人、波兰人、法国人、巴西人和自由意大利人。意大利游击队
同法国游击队一样使敌人不得安宁,盟军在他们的大力援助下,于4月10日发起了最后
的攻势。两个星期内,德军防线就已崩溃,盟军源源不断地涌入波河流域,并越过波河
到达阿尔卑斯山脉。在米兰和其他工业城市,抵抗阵线的战士成功地组织了起义,在盟
军到达前就控制了这些地区。5月2日,德军驻意大利指挥官签署了无条件投降的协定。
早5天,墨索里尼在企图逃往瑞士时已被游击队逮住,并立即被处决。在米兰,他的尸
体和他情妇的尸体一起被吊起来示众。
此时,希特勒仍坚持不屈,尽管他的东部战线和西部战线全已垮掉。他始终抱着只
要挑起苏联与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就能避免彻底失败这样的希望。宣传部长戈培尔不断
提到那些可以击败敌人的“新武器”,并安慰他的同胞说:“我确信元首将找到一条出
路。”这种给自己壮胆的做法是无效的。4月16日,朱可夫元帅向德国首都发起了最后
的进攻。9天后,他已包围这座城市,炮弹不断地落在希特勒设在总理官邸花园里的混
凝土掩体的周围。4月的最后一天,希特勒和几天前刚同他结婚的伴侣爱娃·布劳恩一
起自杀。他们的尸体在总理官邸的院子里被浇上汽油焚烧了,人们始终没有找到痕迹。
5月8日,柏林向苏联人投降,在以后的一个星期中,纳粹密使在兰斯向西方列强、在柏
林向苏联无条件投降。
日本的投降 德国的投降使日本人在太平洋上的前景更加惨淡。到1944年年中时,
他们的本士诸岛已遭到以马里亚纳群岛为基地的B—29轰炸机的轰炸。这年年底,美军
在菲律宾登陆,到1945年2月底时.他们已迫使日本驻军投降。对敌人来说更为严重的
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3个师于3月攻占了硫黄岛。这场战斗的野蛮程度反映在以下伤亡
数字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的30,000人中有20000人死伤,日本人死亡20000人,被俘200
人。硫黄岛离日本本土只有750哩,而冲绳岛离日本本土只有350哩,6月,经过另一次
残酷的战斗之后,冲绳岛也被占领。这时,美国空军将这两座岛屿用作基地,使日本人
口拥挤的城市象德国那样遭到暴风雨般的轰炸。日本人更易受伤害,因为他们的薄木板
和纸板结构的房屋在烈火中就象许多引火物一样被烧毁。在1944年11月至1945年9月日
本人投降的9个月里,B-29轰炸机对日本进行了32000架次的轰炸,平均每天100多架次。
日本人中死亡的或无家可归的人数猛增到800多万。
更糟糕的是,日本人还得准备对付来自东方的进攻,因为苏联政府已于1945年4且
终止了苏日互不侵犯条约。不过,应对日本参战负责的军国主义者不愿承认他们的错误,
不愿开始认真的和平谈判。就在他们迟疑不决、试图维护自己的尊严时,一连串前所未
有的大灾难突然来临,结束了他们的优柔寡断。
1945年8月6日,美国的一架B-29轰炸机将一颗原子弹扔在广岛上,炸毁了五分之
三的城市,炸死了78,150个居民。第二天,杜鲁门总统在电台讲话中直布:“16小时
前,一架美国飞机向日军重要基地广岛投了一颗原子弹,这颗原子弹的威力比20000吨
梯思梯炸药的威力还大。它的爆炸力相当于英国‘大满贯’爆炸力的2000多倍,是战争
史上迄今为止所使用过的最大的炸弹。”在杜鲁门发表讲话的第二天,即8月8日,苏联
对日宣战,苏联红军迅速地越过边境进入满洲。苏联在德国投降3个月后入侵,其目的
是为了履行斯大林1945年2月在雅尔塔会见罗斯福和丘吉尔期间所同意承担的义务。除
苏联从陆路入侵外,英国太平洋舰队在6天航行25000哩之后也加入了海军对日本的日益
猛烈的进攻。最后的打击是8月9日在长崎市上空投下了第二颗原子弹,结果使这座城市
遭到了同广岛一样的破坏。极端的日本军国主义者这时仍反对全面投降,一时间,战争
似乎将恶化成由顽固的军官领导的游击战。但是,天皇在内阁和政界元老的劝说下决定
投降,干8月14日接受了同盟国的最后通牒。9月2日,在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
号战舰的甲板上,举行了正式的投降签字仪式,麦克阿瑟将军、尼米兹海军上将和盟军
高级军官出席了这一仪式。

三、世界历史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完成了对欧洲的全球霸权的破坏,这一破坏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因此,总的说来,这两次大战对世界历史具有相似的意义。不过,它们在细节上存在着
种种差别,这些差别对当今的国际舞台有着重要意义。比起先前的霍亨索伦王室和哈布
斯堡王室,纳粹和日本军国主义者对欧洲和亚洲旧秩序的破坏要大得多。德国人侵占了
整个欧洲大陆,日本人则侵占了整个东亚和东南亚。但是,这两大帝国都是短命的。它
们到1945年已不复存在,留下了两大包括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的地区在内的权力
真空。同任何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差不多,这两大权力真空的存在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使各交战国不能在1945年之后立即达成全面的和平解决办法。
两次大战战后时期的另一差别是1945年以后殖民地臣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革命,这
与1918年以后帝国权力的加强形成鲜明对照。20年内,欧洲诸幅员广大的帝国几乎全已
消失。从这一意义上说,这20年是欧洲在政治和军事上衰落的20年。但与此同时,由于
全球日益统一,西方的思想、制度和技术正以不断加快的速度传遍全球。因此,第二次
世界大战的战后时期既是欧洲衰落的时期,又是欧洲胜利的时期——这一点似乎是有悖
常理的。


  部编版语文网 网络在线书库

返回
  
 
 
 
 
 
 
 
 
 

版权所有 © 2003年 部编版语文网 网络在线书库网
本站由部编版语文网整理·技术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