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传记  科幻小说  添入收藏夹  部编版语文网
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武侠小说诗词歌赋网络小说
  小逻辑

      
      小逻辑(黑格尔)
      柏林大学的开讲辞
        
            (黑格尔对听众的致辞——一八一八年十月二十二日在柏林大学的开讲辞)
          诸位先生:
          今天我是奉了国王陛下的召命,初次到本大学履行哲学教师的职务。请让我先说几
      句话,就是我能有机会在这个时刻承担这个有广大学院效用的职位,我感到异常荣幸和
      欣愉。
          就时刻来说,似乎这样的情况已经到来,即哲学已有了引人注意和爱好的展望,而
      这几乎很消沉的科学也许可以重新提其它的呼声。因为在短期前,一方面由于时代的艰
      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的琐事予以太大的重视,另一方面,现实上最高的兴趣,却在于
      努力奋斗首先去复兴并拯救国家民族生活上政治上的整个局势。这些工作占据了精神上
      的一切能力,各阶层人民的一切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致使我们精神上的内心生活不
      能赢得宁静。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鹜于外界,而不遑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
      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园中。现在现实潮流的重负已渐减轻,日尔曼民族已经把他们
      的国家,一切有生命有意义的生活的根源,拯救过来了,于是时间已经到来,在国家内,
      除了现实世界的治理之外,思想的自由世界也会独立繁荣起来。一般讲来,精神的力量
      在时间里已有了如此广大的效力:即凡现时尚能保存的东西,可以说只是理念和符合理
      念的东西,并且凡能有效力的东西必然可以在识见和思想的前面获得证明。特别是我们
      现在所寄托的这个国家,由于精神力量的高度发展,而提高其重量于现实世界和政治事
      件中,就力量和独立性来说,已经和那些在外在手段上曾经胜过我国的那些国家居于同
      等地位了。由此足见教育和科学所开的花本身即是国家生活中一个主要的环节。我们这
      个大学既是大学的中心,对于一切精神教育,一切科学和真理的中心,哲学,必须尊重
      其地位,优予培植。
          不仅是说一般的精神生活构成国家存在的一个基本环节,而是进一步说,人民与贵
      族阶级的联合,为独立,为自由,为消灭外来的无情的暴君统治的伟大斗争,其较高的
      开端是起于精神之内。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旗帜,于是我们的爱
      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我们必须重视这种无价的热情,我们
      这一代的人均生活于、行动于、并发挥其作用于这种热情之中。
          而且一切正义的、道德的、宗教的情绪皆集中在这种热情之中。——在这种深邃广
      泛的作用里,精神提高了它的尊严,而生活的浮泛无根,兴趣的浅薄无聊,因而就被彻
      底摧毁。而浅薄表面的识见和意见,均被暴露出来,因而也就烟消云散了。这种精神上
      情绪上深刻的认真态度也是哲学的真正的基础。哲学所要反对的,一方面是精神沉陷在
      日常急迫的兴趣中,一方面是意见的空疏浅薄。精神一旦为这些空疏浅薄的意见所占据,
      理性便不能追寻它自身的目的,因而没有活动的余地。当人们感到努力以寻求实体性的
      内容的必要性,并转而认为只有具实体性内容的东西才有效力时,这种空疏浅薄的意见
      必会消逝无踪。但是在这种实体性的内容里,我们看见了时代,我们又看见了这样一种
      核心的形成,这核心向政治、伦理、宗教、科学各方面广泛的开展,都已付托给我们的
      时代了。
          我们的使命和任务就是在这青春化和强有力的实体性基础上培养其哲学的发展。这
      种实体性的内容的青春化现在正显示其直接的作用和表现于政治现实方面,同时进一步
      表现在更伟大的伦理和宗教的严肃性方面,表现在一切生活关系均要求坚实性与彻底性
      方面。最坚实的严肃性本身就是认识真理的严肃性。这种要求——由于这要求使得人的
      精神本性区别于他的单纯感觉和享受的生活——也正是精神最深刻的要求,它本身就是
      一普遍的要求。一方面可说是时代的严肃性激动起这种深刻的要求,一方面也可说这种
      要求乃是日尔曼精神的固有财产。就日尔曼人在哲学这一文化部门的优异成果而论,哲
      学研究的状况、哲学这个名词的意义即可表示出来。在别的民族里哲学的名词虽还保存
      着,但意义已经改变了,而且哲学的实质也已败坏了,消失了,以致几乎连对于它的记
      忆和预感一点儿也都没有存留了。哲学这门科学已经转移到我们日尔曼人这里了,并且
      还要继续生活于日尔曼人之中。保存这神圣的光明的责任已经付托给我们了,我们的使
      命就在于爱护它、培育它,并小心护持,不要使人类所具有的最高的光明,对人的本质
      的自觉熄灭了,沦落了。
          但就在德国在她新生前一些时候,哲学已空疏浅薄到了这样的程度,即哲学自己以
      为并确信它曾经发现并证明没有对于真理的知识;上帝,世界和精神的本质,乃是一个
      不可把握不可认知的东西。精神必须停留在宗教里,宗教必须停留在信仰、情感、和预
      感里,而没有理性知识的可能。知识不能涉及绝对和上帝的本性,不能涉及自然界和精
      神界的真理和绝对本质,但一方面它仅能认识那消极的东西,换言之,真理不可知,只
      有那不真的,有时间性的和变幻不居的东西才能够享受被知的权利。——一方面属于知
      识范围的,仅是那些外在的,历史的偶然的情况,据说只有从这里面才会得到他们所臆
      想的或假想的知识。而且这种知识也只能当作一种历史性的知识,须从它的外在方面搜
      集广博的材料予以批判的研究,而从它的内容我们却得不到真诚严肃的东西。他们的态
      度很有些象拜拉特的态度,当他从耶稣口里听到真理这名词时,他反问道:真理是什么
      东西?他的意思是说,他已经看透了真理是什么东西,他已经不愿再理会这名词了,并
      且知道天地间并没有关于真理的知识。所以放弃对真理的知识,自古就被当作最可轻视
      的、最无价值的事情,却被我们的时代推崇为精神上最高的胜利。
          这个时代之走到对于理性的绝望,最初尚带有一些痛苦和伤感的心情。但不久宗教
      上和伦理上的轻浮任性,继之而来的知识上的庸俗浅薄——这就是所谓启蒙——便坦然
      自得地自认其无能,并自矜其根本忘记了较高兴趣。最后所谓批判哲学曾经把这种对永
      恒和神圣对象的无知当成了良知,因为它确信曾证明了我们对永恒、神圣、真理什么也
      不知道。这种臆想的知识甚至也自诩为哲学。为知识肤浅、性格浮薄的人最受欢迎,最
      易接受的也莫过于这样的学说了。因为根据这个学说来看,正是这种无知,这种浅薄空
      疏都被宣称为最优秀的,为一切理智努力的目的和结果。
          不去认识真理,只去认识那表面的有时间性的偶然的东西,——只去认识虚浮的东
      西,这种虚浮习气在哲学里已经广泛地造成,在我们的时代里更为流行,甚至还加以大
      吹大擂。我们很可以说,自从哲学在德国开始出现以来,这门科学似乎从来没有这样恶
      劣过,竟会达到这样的看法,这样的蔑视理性知识,这样的自夸自诩,这样的广泛流行。
      ——这种看法仍然是从前一时期带过来的,但与那真诚的感情和新的实体性的精神却极
      为矛盾。对于这种真诚的精神的黎明,我致敬,我欢呼。对于这种精神我所能作的,仅
      在于此:因为我曾经主张哲学必须有真实内容,我就打算将这个内容在诸君前面发挥出
      来。
          但我要特别呼吁青年的精神,因为青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间,尚没有受到迫
      切需要的狭隘目的系统的束缚,而且还有从事于无关自己利益的科学工作的自由。——
      同样青年人也还没有受过虚妄性的否定精神,和一种仅只是批判劳作的无内容的哲学的
      沾染。一个有健全心情的青年还有勇气去追求真理。真理的王国是哲学所最熟习的领域,
      也是哲学所缔造的,通过哲学的研究,我们是可以分享的。凡生活中真实的伟大的神圣
      的事物,其所以真实、伟大、神圣,均由于理念。哲学的目的就在于掌握理念的普遍性
      和真形相。自然界是注定了只有用必然性去完成理性。但精神的世界就是自由的世界。
      举凡一切维系人类生活的,有价值的,行得通的,都是精神性的。而精神世界只有通过
      对真理和正义的意识,通过对理念的掌握,才能取得实际存在。
          我祝愿并且希望,在我们所走的道路上,我可以赢得并值得诸君的信任。但我首先
      要求诸君信任科学,相信理性,信任自己并相信自己。追求真理的勇气,相信精神的力
      量,乃是哲学研究的第一条件。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精
      神的伟大和力量是不可以低估和小视的。
          那隐蔽着的宇宙本质自身并没有力量足以抗拒求知的勇气。
          对于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揭开它的秘密,将它的财富和奥妙公开给他,让他享受。
          ------------------
        部编版语文网 网络在线书库  收集整理
       
        
      
      

  部编版语文网 网络在线书库

返回
  
 
 
 
 
 
 
 
 
 

版权所有 © 2003年 部编版语文网 网络在线书库网
本站由部编版语文网整理·技术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