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唐装热降温

常恕田

    笔者现在才说"给唐装热降温",其实已经晚了,几天前就有消息披露,曾火了一阵的唐装,售价已从当初的七八百元一件降为不足二百元。若依我看,售价还会走低,直至白给也没人要。这些年服装的流行曾掀起了几个高潮,若说是昙花一现的,唐装名副其实。

    前一段时间唐装火了一阵,此说不甚确切,有炒作之嫌,准确地说,应该是在少数地方火了一阵,但总的看是发展不平衡。在北京等地,似乎有点儿火,如北京不但有"唐装一条街",而且某商城的日均销量达五千件(现在一定达不到了)。而南京等大城市,则是只有人看,没有人买。还有的丝绸厂赶上了这个浪头,因出产唐装面料而大赚了一笔。至于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这么多天了,我见过穿唐装的人少的可怜,其他芸芸众生依然是该穿什么还穿什么,有些"麻木"。

    由于自己所生活和工作着的城市对唐装缺乏热情,所以对唐装炒作到什么程度不是太了解,今日才知道,那种炒作真的是"炉火纯青",甚至上升到"唐装热有很深的社会内涵",唐装是"中国国力提高后,民族信心直接的体现"。对此,乐刚先生在《法制日报》(见3月4日《法制日报》第6版)上著文反驳说:"一件唐装,代表的竟是中华民族的信心,我看也有些夸大其词。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国力不很强,上自高层领导,下至平民百姓,穿的是中山装、土布衫,但能说他们那时候没有民族自信心吗?"这样的驳论,真是到位。

    其实,唐装只能是一种装饰,只适合于在APEC会议那样特殊的场合亮相,国家领导人出访和接见外宾,依然穿着西装。试想一下,假如全国上下不分男女老幼,一律唐装加身,该是何等滑稽。

    唐装只是"热"了一下,但还没有达到流行的程度,就开始降温了,这是中国人的一件幸事。实事求是的说,前些日子买唐装的人,大都是手头比较宽裕的人,浪费个千八百的不算啥,穿腻了过时了留着压箱子底儿也是个念想。否则,真要是流行开来再冷却,那老百姓的损失可就大了。近千元买的唐装,成了收藏品,人人都有,泛而滥之,升值无望,多叫人揪心!

    看来,人们的审美情趣呈多元趋势,此言不谬。说唐装美,可有人却不爱它,谁也没有办法。前些年也曾有人大力推崇旗袍,但女士们仍然仅仅在特定场合穿它,最流行的还是风姿各异的裙装。靠苦心炒作,靠政治概念图解,都无法左右老百姓的多元爱好,唐装就是唐装,和西服、夹克、旗袍一样,没有特殊的含义。

    霍姆斯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时尚只不过是要在生活形式和社会交往中体现艺术的企图。"有人认为穿唐装是时尚,他们有他们的艺术企图,大可不必多加指摘。在一个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生活情趣多元的时代,一部分人的艺术企图替代不了另一部分人,这也是一种时尚。唐装热降温,没有人为干预的因素,是其自身运行过程中按照生活发展逻辑自行纠偏的结果。



吉林铁路分局宣传部
吉林市中康路5号 132001

---------完---------

 
关闭窗口
www.520yuwen.com 部编版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