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代才女留下的万世悲歌

常恕田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文化渊源的国度,在中国历史文化的的长河中,才子们舞文弄墨,竞相献技,书写华章,这些才子们多如恒河沙数;而才女们则屈指可数,寥若晨星,但她们所散射出的光辉,更为耀眼,她们同众多才子们一起,共同把浩淼深邃辽远幽明的夜空装点得神秘而又多情。

    我们不妨耐着性子,以沙里淘金的细腻对才女的盛名作一下巡礼。汉代芳华永驻的才女蔡文姬,自幼就显露出辨乐善闻强记的天赋,逐渐成长为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当她还在襁褓中时,便随父充军到了朔方,后又辗转流入南匈奴,做了匈奴人的妻子,建安十二年,被曹操赎回。唐代风尘才女、杰出的女诗人和书法家薛涛,在她风华正茂之时,沦为官妓。她出淤泥而不染,其清丽醇美的诗篇,名震成都,传诵大江南北,令元稹、白居易折服,令诗豪刘禹锡仰慕。宋代女作家、女学者李清照,是中国历代才女中出类拔萃、成就最大、发展最全面的绝代佳人。她的词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成为婉约派的代表。她擅长书法,工于绘画,精通音律,娴于棋艺,对文物考古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面对这位才华横溢、忠于爱情,在悲苦屈辱面前不低头的光彩动人的女性形象,我再也无法移开钦敬的目光。这位旷代才女留下的万世悲歌,如狂飙巨澜,催促我沿着"发思古之幽情"的历史纵深,探微李清照的人品、才艺和价值。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一说为山东章丘县明水镇)。出身书香世家,自幼聪敏,才华出众。她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桎梏下冲破重重阻力,脱颖而出,英姿焕发地登上文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永恒的星辰。

    少年时的李清照,性格活泼开朗,是个无忧无虑的乐天派。一个初夏露浓压得花低垂的早晨,李清照来到后花园打秋千。正当她打过秋千,正欲回房梳洗的时候,只见有人影影绰绰走进了花园。此时的她衣衫不整,披头散发,不好见人,只得含羞而走,慌乱中,顾不得穿鞋,头上的金钗落地。回到楼上,她突发灵感,便将刚才发生的事情写成了一首小令《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青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寥寥数行,一个活泼可爱而又有几分调皮的少女形象清晰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也许,这首词是李清照的处女作,她的起点就如此雄奇瑰丽,真是闺中才俊!

    徽宗靖国元年(1101年),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赵明诚结为伉俪,开始了人生旅途上最美好、最值得回味的一段岁月。 在爱情的感召下,李清照文思泉涌,一首首佳作纷至沓来,她的诗词创作进入成熟期,并形成了情景相生,形神俱似,体物超妙,绝尘去俗的独特风格。

    数年后,赵明诚接到了出任莱州太守的诏令。送走明诚后,李清照难以面对亲人远去的现实,离别,特别是与自己最爱的亲人离别,令李清照彻夜难眠,愁苦的滋味开始侵袭她的心绪。于是,抒发相思之情的名作《凤凰台上忆吹箫》从她的心底喷涌而出: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此词一出,好评如潮,被称为"压倒须眉"之作。《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正集》评曰:"顺说出妙。瘦为甚的,尤妙。"《草堂诗余隽》也说:"写出一种离别心神,而新瘦新愁,真如秦女楼头,声声有和鸣之奏。"

    月明星稀,岁月流逝,随着明诚离家日子的无情延伸,李清照相思之情日甚一日,由于情绪不好,睡眠不足,她的身体渐渐消瘦下来。李清照是个多愁善感的人,此时此刻,花开花落,四季更迭,秋风春雨,都会引起她思想情感上的波动,用词来寄托和表达自己的相思之苦,成为这个时期她创作的主流。其中的《醉花阴》应时而生,成为受到人们广为赞誉的绝妙好词: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把这首词寄给赵明诚,明诚反复诵读,深得其中味。

    此后,李清照关于抒发离别、春愁、闺情的名篇佳作联翩而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都会勾起人们相思的绵绵情愫。这时,李清照刚过而立之年,便以她惊世的才华和独具一格的作品享誉文坛,她的词创作登上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宣和三年(1121年)秋,赵明诚把李清照接到莱州,结束了他们两地独居、异地相思的生活。后来她又随赵明诚出守淄州。然而,好景不长,宣和七年(1125年)冬,金兵灭辽后,立即分兵两路南下,开始发动大规模的侵宋战争。此后,不幸的阴影久久地笼罩着她。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被调往湖州知州,此时高宗已从杭州来到建康,并下诏明诚立即"过阙上殿",领旨奏事。由于时间紧迫,不允许他们带着那么多的金石书画同时返回建康,只好临时决定"驻家池阳",由明诚一人先到建康赴诏,然后再回来接李清照。

    六月十三日,正是盛夏时节,赵明诚离开池阳。李清照望着舍舟登岸渐渐远去的明诚,不禁泪流满面,心如刀绞,一种不祥的预感像乌云一样笼罩着她。七月末,李清照得到明诚卧病不起的消息,当天她就乘船东下,日夜兼程,火速赶到建康,与相濡以沫的丈夫见了最后一面。他们夫妇诀别的情景,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作了十分生动感人的描述。"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从此,李清照开始承受国破、家亡、夫死的剧痛。与此同时,她也不得不加入到逃亡的人流中。

    一年多的逃亡生活,使李清照尝遍战乱流离之苦。她在《清平乐》这首词中,用"今年海角部编版语文网,萧萧两鬓生华"来慨叹独自一人逃亡,流落他乡的苦闷心情。

    但是,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在她49岁那年,病倒在临安,终日高烧不退,常常处于昏迷状态。张汝舟乘人之危,用花言巧语说通李清照的弟弟李迒,将李清照接到他的府上。这一切都是在她病入膏肓、长期昏迷不醒的情况下进行的,李清照本人对骗婚闹剧毫无所知。

    随着身体的逐渐康复,李清照终于了解到骗婚的真相。人格受到侮辱,这是她最不能忍受的,她下定决心"惟求脱去",于是,她把状纸递到公堂,并最终胜诉。事后,她给当时已出任翰林学士的綦崇礼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对他帮助自己表示感谢外,还阐明了这次被"强以同归"骗婚事件的真相。尽管有此信可以作证,李清照是被骗婚而非改嫁,但李清照晚年改嫁之说,仍一直成为主流。旷代才女蒙此千古奇冤,是李清照的不幸,更是文坛史评的不公,真不知何日才能还李清照以清白!

    这一系列的变故,使李清照的词情为之一变,往事的追忆,故都的怀念,身世之感,家国之恨,成了她后期的词的主旋律。至此,李清照的词达到了完美的艺术境界,形成了语言清丽而深婉,韵致醇厚而秀雅的独特风格,被称为"易安体",词人争相效仿。李清照被公认为两宋词坛上的一位大家,为中国妇女在文学史上争得一席之地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追随李清照的人生轨迹,我们应该为有这样一位全才的女性而欣喜。她在潜心做诗做词之外,还为净化和美化"婉约词"建立了理论依据,她所作的体现这些传统的审美观点的《词论》一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篇词论。"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沈谦《填词杂说》),此评不谬。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发自一个柔弱女子笔端的铮铮誓言和心灵的告白,另多少七尺男儿感奋不已,也让少许卑劣小人闻之丧胆。这是李清照为后人留下的万代悲歌,也是其本人坎坷经历及执著求索精神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我们不难窥视到旷代才女才艺的超群,动感的文思,心灵的高洁,还感受到正直文人忠贞温婉人格的魅力。

    旷代才女李清照早已作古,但是,在众多文人的幻觉中,眼前还会站立着在萧瑟肃杀的秋风中演唱悲歌的李清照。


吉林铁路分局宣传部
吉林市中康路5号 132001

---------完---------

 
关闭窗口
www.520yuwen.com 部编版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