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咏叹调

常恕田

    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自行车一直是中国老百姓的基本交通工具。自行车族、万里长城和大熊猫被视为中国的三大奇观。还记得在六七十年代,人们为能拥有一辆名牌(凤凰、永久、飞鸽)自行车而自豪。那时,杂牌车好买些,要买"三大名牌"则是难之又难,要凭商业部门发的购货券,需要走后门。还记得1976年的一天,我骑着一辆刚买来不久的永久牌自行车上街,与一辆自行车撞在一起,我骑的自行车前圈严重变形,惨不忍睹。这时,呼啦围上了一帮人,都说,车撞成这样了,还是卖了吧。接着,有人出价180元,有人出价200元,一直攀升到280元,弄得我不知所措,无法脱身。幸有一名本单位的工人路过此地,帮助我把车圈用脚踹了几下,能够推着走了,让围观的人让开一条道,为我解了围。名牌自行车还被视为一种财富的象征,有些女人甚至会因为男方没有为自己搞到名牌自行车而不同意结婚。这种情况持续了好长时间,直至80年代中期。

    那时,当我早晨迎着朝阳上班,汇入自行车的洪流中,就有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又是铁路职工,又有自行车骑,此时此刻,我真的是觉得生活充满阳光。

    然而近几年来,我发现早晚上下班时马路上自行车洪流涌动的壮观景象悄然消退,我当初那种自豪感亦随之灰飞烟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随着社会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汽车工业的发展,终有那么一天,作为中国老百姓基本交通工具的自行车将变成一种休闲玩物。且不说城市里公共交通四通八达,各种交通工具十分便捷,单就个人拥有摩托车、小汽车的数量增长之快来说,就令处于减少态势的自行车相形见绌。

    眼下,自行车还没有像黄包车那样成为历史,它仍然是中国数亿人的基本交通工具。中国的自行车数量为5.4亿,相当于美国人口的两倍。但是,随着马路上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加,骑自行车的危险性也在增加;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使许多人住的地方离工作地较远,骑自行车上班很不实际;随着人们居住档次的提高,家里没有了放置自行车的地方,存到公共自行车棚除了取用不那么方便外,存车费几年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种种原因,使出门完全依赖自行车的人大大减少。虽说是骑自行车有利于健身,有利于环境保护,可它的危险性和不方便性也现实存在的,站在自身的角度权衡利弊,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舍弃自行车。

    自行车的作用曾经是辉煌的,那逝去的岁月,那滚动的车轮,那丁丁的铃声,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期盼。说是用自行车单薄的身躯驮来了一个现代化的中国,该不算夸张。

    实际上,自行车在人们的心目中确已不那么重要了,单位的自行车棚里,常年放着上百台自行车,它们蒙着厚厚的灰尘,车圈锈蚀了,车胎瘪了,像是风烛残年被人遗弃的老人。这些自行车的主人,大都是住房条件改善了或生活条件好了,自行车成了累赘。我虽然仍是骑车族的一员,但也很少像以前那样精心地擦拭自行车,只要自行车还能行走,我就不去保养它。自行车也将不是可以到处骑行的了,广州市曾于1993年试图禁止人们在市中心骑自行车,这一举动引起了普通市民的强烈反对,于是,市政府只好修改这一超前的规定,改为在市中心的部分地方禁止骑自行车。上海市政府已经制定了在2010年市中心不再有自行车进进出出的计划。北京禁止自行车出入繁华的王府井大街。有些城市的设立的步行街或许汽车在特定情况下可能有机会进入,而自行车则是万万不能的。

    "莫为未来而烦忧。如有必要,何不以现在可资运用的智慧之剑,从容应付未来!"([古罗马]奥理略《自省录》)虽然汽车无法完全取代自行车,但汽车的增加则是不可逆转的,由汽车造成的空气污染使我国许多本来空气污染指数就严重超标的城市雪上加霜。面对这一现实,再用超前预想已经不够了,而必须马上动作。

    虽然我现在渴望能告别自行车,但我仍怀念骑自行车的日子。是自行车使我缩短了家与单位的距离,使我能每天节省一点时间用于看书学习,虽然这节省的时间很少,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数年下来,不也是很可观的么!


吉林市中康路5号 132001
吉林铁路分局宣传部



---------完---------


关闭窗口
www.520yuwen.com 部编版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