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9年第9期

《周易》象数与元大都规划布局

作者:于希贤

字体: 【


  城市是人类作用于地理环境的集中点,是人类群体活动于地理环境最强烈、最敏感的地区。中国古都的选址、规划设计和布局往往是那一时代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国都的物质实体和时代的文化思想,如影之随形,不可分离。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发源和传承着东方文明,自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国都规划布局思想,这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占了一席之地。
  元大都是中国古都城建史上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她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都的传统文化特色。因此,她的建城思想也是国际学术思想界关注的焦点。透过历史的天际线,去考察那些依稀可辨的踪迹,就会发现儒、道、释的文化思想在元大都的规划布局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而将儒、道、释三者结合,反映在元大都规划布局中的集中之点,就是《周易》象数,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古都风貌中的精髓所在,这也是中国城市发展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刘秉忠、虞集的学术思想及其渊源
  
  元大都的最初规划、设计者是刘秉忠。
  刘秉忠(1216-1274),元代邢台(今河北邢台)人,字仲晦,初名侃,少时为僧,名子聪,号长春散人。"秉忠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八岁入学,日诵数百言。"他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人家,到他这一代已家道中落。少年时,他就入武安山天宁寺为僧。因此,《元史》说他"因从释氏,又名子聪。"而长春散人又是道士的道号。"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这是他内心道教神仙思想的反映。他的传统文化根底深厚,"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掌"。刘秉忠尤为推崇、精心研究的《易》为儒家群经之首。而"邵氏《经世书》",即北宋邵雍(字尧夫,谥康节,1011-1077)所著,推演世事变幻的《皇极经世书》,是邵雍据《易传》关于八卦的原理,用道家的思想提出宇宙构造的图式的学术体系,为其代表作。由此看来,刘秉忠身为和尚,心向道家,思想深处又为儒家,一身兼佛、道、儒三者,尤其是能熟练地运用《易》和邵雍《皇极经世书》中的"阴阳数术"来推演天人关系,他是一位用儒家出世济民的思想而一统佛、道治心、修身、推理、观天下的谋士和学者。
  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有着一整套"吾从周"的思想渊源。刘秉忠正是用这一套奠基于西周初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都城结构、政治体制系统相结合,来改造当时游牧民族的蒙古统治者。他提出:"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之"。他大力倡导文治,以儒家的思想治国;以道家的思维方式观察与处理天地人生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用佛家释老思想治心。刘秉忠醉心于儒、佛、道思想,尤精于阴阳数术,必然反映在他主持规划设计的元大都形体之中。很可惜,元大都还没有完全建成,刘秉忠就谢世了。继起的虞集(字伯生,1272-1348)秉承刘秉忠的思想,继续元大都的建城计划。《元史》本传说虞集"得程、朱氏微旨,著《易诗书论语说》,以发明其义。"他又仿邵雍,主修《元经世大典》八百帙。虞集也是最为崇拜邵雍,他在自己的书房里"右室书邵尧夫(雍)诗,题曰邵庵。故世称邵庵先生"。所以,刘秉忠、虞集都把邵雍的思想作为元大都的文化精髓。
  
  儒家"周王礼制"在元大都的反映1."周王礼制"与元大都
  
  "周王礼制"是儒家政治思想的蓝图,也集中表现在元大都的规划布局中。《析津志辑佚》载:"至元四年(1267)二月己丑,始于燕京东北隅辨方位,设邦建都,以为天下本"。而"惟王建国,辨方正位,国体经野,设官分职,为民立极。"正是《周礼》开篇的总纲。周王礼制将君、臣、父、子,长幼秩序,各种职能机构和各种文武官员在都城的地理位置上固定下来,把官的品级、职能,人的长幼尊卑,四时的春夏秋冬,人的仁、义、礼、智、信,颜色的青红白黑黄等等都在国都的方位上固定下来,这就是"周王礼制"在国都规划中的总纲。"四月甲子,筑皇城。位置公定方隅,始于新都凤池坊北立中书省"。皇城和中书省是国家首脑所在地,确立在都城的中心。都城的整体形状正南正北,堂堂正正,略为长方形,中轴线对称均匀。皇城居中,内则宫城为大内,一层又一层的城墙都是"周王礼制"思想充分而完满的体现。
  
  2.元大都与《易经》思想指导下的《周礼·考工记》
  
  《周礼·考工记》说:匠人建国,水地以悬……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就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应门二彻三个,内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
  现在元大都城基本上方形。北城墙6730米,南城墙6680米。周长28600米,面积50余平方公里。元大都城内街道的分布,除什刹海、北海和中海附近,基本上呈棋盘形。东西南北各有九条大街,呈九经九纬之状。"九九"是《周易》老阳之数,称为极阳数7,为最大的天数,只能用于国都的皇天之居所。大街宽25米,胡同宽约6-7米。现在北京城内的不少街道、胡同,仍保留了当年元大都街道的形制。
  元大都的中轴线沿丽正门、灵星门、崇天门,宫城的大明门、延春阁出厚载门。
  左边的祖庙(即太庙)在东面的齐化门内以北。《析津志辑佚》载:"太庙在震()位即青宫"。社稷坛在西面的平则门内以北,在兑()位。中央的官署中书省在中轴线附近,北中书省(翰林院)在凤池坊之北的招贤坊内,南中书省在千步廊之右的五云坊。御史台在肃清门内,"在左右执法天门上",肃清门在西北,代表深秋,秋风肃杀而肃清。御史台又称霜台,主刑法,后改建于元大都东南角的澄清坊,位居文明门内。《析津志辑佚》解释说:"素尝读《易》","君子折狱至刑。二卦皆取象于雷电。释者曰:雷电者,天子之威令……非至明且断者,不足以当其任。"东方为震卦。水都监在积水潭北岸,管农田水利。《析津志辑佚》:"天师宫,在艮()位鬼户上"。这些布局都完全符合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地理的观念。元大都的主要市场集中在积水潭东北岸的日中坊,取"日中为市"的意思。总之,元大都的总体布局都严格按照《易经》思想指导下的《周礼·考工记》来规划布局,充分体现了"周王礼制"的国都规划制度。
  
  3.与儒家先贤有关的坊名
  
  地名是地方文化的一种标志。元大都共50坊,据《元一统志》记述,其中起码有22个坊名与儒家先圣先贤的典故有关。他们是:
  ①阜财坊坊近库藏,取虞舜南风歌阜民财之义以名。
  ②金城坊取圣人有金城,金城有坚固久安之义以名。
  ③安富坊取孟子安富尊荣之义以名。
  ④怀远坊取《左传》怀远以德之义以名。
  ⑤穆清坊地近太庙,取《毛诗》于穆清庙之义以名。
  ⑥五福坊坊在城中心之地,取《洪范》五福之义以名。
  ⑦八政坊地近万斯仓八作司,取《洪范》八政食货为先之义以名。
  ⑧咸宁坊取《尚书》野无遗贤,万国咸宁之义以名。
  ⑨时雍坊取《尚书》黎民于变时雍之义以名。
  ⑩同乐坊取《孟子》与民同乐之义以名。瑏瑡宜民坊取《毛诗》宜民宜人之义以名。瑏瑢康衢坊取尧时老人击壤康衢之义以名。瑏瑣平在坊取《尚书》平在朔易之义以名。瑏瑤邻德坊取《论语》德不孤必有邻之义以名。瑏瑥有庆坊按《尚书》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取其义以名。瑏瑦日中坊取地当市中,日中为市之义以名。瑏瑧寅宾坊取《尚书》寅宾出日之义以名。瑏瑨由义坊取西方属义故。瑏瑩居仁坊地在东方,取东方属仁。以上二坊又共取《孟子》居仁由义之言,分为东西坊名。瑐瑠睦亲坊地近诸王府,取《尚书》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之义以名。瑐瑡甘棠坊燕地乃周召公所封,诗人美召公之政,有《甘棠篇》取此义以名。瑐瑢湛露坊按《毛诗·湛露》为赐宴群臣沾恩如湛露,坊近官酒库,取此义以名。这些坊名反映了元大都的城市思想深深地浸透在儒家文化的色彩之中。
  
  "法天象地"和佛、道神仙思想在元大都规划布建中的反映
  1."法天象地"的都城规划原则
  
  "法天象地"的都城布建原则最早见于伍子胥主持的吴国都城阖闾城(今苏州),他提出"相土尝水,法天象地"。其中"法天象地"的意思是大地山河总与天上的星相感应相通。例如天空之中,东有苍龙谓之苍天,下有东岳为泰山;西有白虎为昊天,下有西岳华山;中有北极为均天,下对中岳嵩山……在天为帝座星宫,在地为帝王之都城,天上有云河天汉,地上有长江、大河。天上有四垣九野,地上即以垣局建造城池,以分地域、九州。古人用帝王、百宫和宫室、天地、人物等名称来表示空中星宿。将天空星座分为中、东、南、西、北五部分,称为五宫。中央是中宫,包括三垣:上为太微垣,其"天枢一"为紫微星,即北极星周围。应其地上的黄河中下游关中、洛阳一带。下垣为天市垣,即房、心、屋、箕等星。三垣中紫微垣是天空的中心,为天帝所居之地。因此,人间帝王所居之地就叫做紫微宫、紫禁城。在选择国都时,地上的山川形势也要符合三垣。《史记·天官书》专论日月星辰之象,以中宫天极星为中枢,辅以三公,子属、正妃、后宫,旁及内宫,外职士农工商,建成一个秩序严整的天上王国。天上的星象与人间社会构成对应关系。所谓"众星列布,体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错峙,各有所属。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元大都是"法天象地"原则的体现。《析津志辑佚》说:"置居都堂于紫微垣","乃望视六部之列外垣者。……必中书省、枢密院、御使台、宗正府、刑部,叁伍听之,号称五府"。中书省"其地高爽,古木层荫……规模宏敞壮丽,奠安以新都之位。"这就是李洧孙在《大都赋》中说的"象黄道以启途,施紫极而建庭"。
  紫微是天上至尊之星,天之枢纽,受众星朝贡,对帝都皇城,意为万众所归,人心所向。
  海子,大都之中,旧有积水潭,聚西北诸泉水,流行于都城而汇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世祖肇造都邑,壮丽阙庭,而海水镜净,正在皇城之万寿山阴……有云:取象星辰紫宫之后,阁道横贯,天之银汉也。
  把积水潭比象于天河云汉,这也是"法天象地"都城布建原则的体现。在《周礼·考工记》中,都城内是没有湖泊水面的,因"法天"银汉天河而将海子纳入于都城。
  在皇城之中有"三海",即神话中的海中三神山,也使皇宫成为佛、道仙境。"蓬莱"、"方壶"、"瀛洲"、"广赛殿"、"琼华岛"、"太液池"等等都与秦汉以来的神仙故事有关,象征天上仙境。真是"琪树飕飕红鲤跃,衮龙正宴瑶池仙。""至元二十一年二月,立法轮竿于大内万寿山,高百尺"。而法轮竿是佛教的法器。大内三海已成为佛教的中心地了。2.须弥山与须弥座
  帝王朝仪的台座,来源于印度梵文(Sumtru),意译为"妙高"。佛教以它为世界的中心,日月环绕此山,回旋出没,三界诸天也依其层层建立。"须弥座"又称为"金刚座",在元代也叫"七宝云龙御榻",一般为佛像的底座。这种佛散的地理文化观念以唐杨筠松的《撼龙经》为代表,认为:"须弥山是天地骨,中镇天地为巨物。如人背脊与项梁,生出四肢龙突兀。四支分出四世界,南北东西为四派"。同样表明了帝王为世界和宇宙的中心。
  
  《周易》象数与元大都城门、坊名
  1.为什么元大都是十一个城门
  
  按照《周礼·考工记》的记载,国都为四四方方,每边应有三座城门,一共十二座城门。可是元大都北面只有两座城门,北面正中的一座城门不设,一共只有十一座城门。
  这一问题引起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兴趣。美国学者西雅图大学教授陈学霖从明、清的文献,张昱著《张光弼诗集》卷三,《可闲老人集》"辇下曲"说:"大都周遭十一门,草苫土筑哪吒城。谶言若以砖石裹,长似天王衣甲兵"。以此作为近代传说《刘伯温制造八臂哪吒城故事》的根据,致使此说流传很广。陈学霖教授先在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全禧学术纪念会公开演讲,后又据讲稿扩充成书发行。日本学者长谷真逸《田余话》卷上进一步发挥说:"燕城系刘太保定制,凡十一门。作哪吒神三头六臂两足"。可见,元大都十一个城门的问题,已是近些年来国际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
  刘秉忠推崇《易》和《皇极经世书》,精于阴阳数术。在元大都城门的确定上必然依阴阳数术的思路而定。元大都的总体布局是"浚三、五之折沟,建十一之通门"。三、五之积为十五,此为河图纵横十五之象(图一)。这也就是按"九宫八卦"的方位来规划元大都城。"立十一之通门",据元黄文仲在《大都赋》中说:"辟十一门,四达幢幢。盖体元而立像,允合乎五、六天地之中。"邵雍在《皇极经世书》中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参伍以变,错综其数也。如天地之相衔,昼夜之相交也"。也就是一、三、五、七、九为天数阳数;二、四、六、八、十为地数阴数。将阳数的中位数五和阴数的中位数六相加而得到"十一"。这表示的意思是阴阳和谐相交,衍生万物,天地相衔,昼夜更替,天地间的变化尽在其中了。刘秉忠取象于《周易》"天地之数,阳奇阴偶"。邵雍还说:"有地面后有二,有二然后有昼夜,二三以变,错综而成。"在地理方位上,南方为阳为天,所以取阳数三,开三座城门;北方为阴为地,所以取地数阴数二,开二座城门,以示天地相交,阴阳相合,衍生万物。其中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元大都北城墙只开两个门。邵雍的《皇极经世书》说:"离南坎北,当阴阳之半为春秋昼夜之门也。……阳主赢,故乾(阳)位在南全用也;阴主虚,故坎(阴)为在北不全用也。……是以天之南全见,而北不全见;东西各半也"。元大都是以"九宫八卦"的模式来规划布局的。依"九宫八卦"的方位,正北为"坎"位。在方位上"九宫以坎宫始","上游息于太一之星而自紫宫也。""息"即休息,关闭之意。《易·说卦》认为:"坎为隐伏",隐伏之极就是关闭。其方位是"重险,陷也",所以不开城门也符合中国北方民俗中有严严实实的北面的山墙,以示有牢固的靠山。
  2.城门名称、方位以文王卦排列
  
  朱彝尊说:"元之建国,建元及宫城门之名,多取易乾坤之文"。文王八卦也就是后天八卦。西北为乾(≡),正北为坎(),东北为艮(),正东为震(),东南为巽(),正南为离(),西南为坤(),正西为兑()(图二)。《日下旧闻考》说:"殿曰大明、曰咸宁。门曰文明,曰健德,曰云从,曰顺承,曰安贞,曰厚载,皆取诸乾坤二卦之辞也。"但实际上元大都以下列一些城门名称和方位行世。
  ①健德门,北西门,用乾(≡)卦,取《易》"乾者健也,刚阳之德吉。""阳之性健而形之大者为天","乾则阳之纯而健之至也"。乾,"刚健中正",位在西北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因名北西城门为"健德门"。此门是国家军队出征必经之门。于时为初冬。
  正北坎(),"坎入于陷则凶"。潜藏而不露为吉,正北有山墙则吉,《雪心赋》说:"前有帐幔挂榜作朝,后(北)
  有屏风坐山护托",所以元大都正北坎位不开门。
  ②安贞门,北东门为文王八卦位在坎、艮之间。为复卦中讼卦(),取意"乾上坎下,九四不克讼,复命渝,安贞吉"之意,取北东之城门为"安贞门"。《周易·录上传》第一又说:"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也是"安贞门"的又一名称来源。于时为晚冬。
  ③光熙门,东北门,艮()卦,取《易》:"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之意。取名"光熙门"。也因日光来自东方,此乃天光之象。时间上为初春。
  ④崇仁门,正东门,震()卦。《易》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震()在自然界代表雷。《易·象》说:"雷出地奋豫,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先王作乐既崇其声,又取其义,故曰"崇仁",因取"崇"字。《说卦传》称:"立天道曰阴曰阳;立地道曰柔曰刚;立仁道曰仁曰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在人伦道德上,震()代表"仁"。"仁"在东而"义"在西。这里"崇仁门"和西面的"和义门",一东一西象征人类社会的心性道德。这里也表明元大都将天(气象、光象)、地(方位)、人(人的仁义礼智信)三者融合于都城意象之中。时间上象征仲春。
  ⑤齐化门,东南门,巽()卦,《说卦传》称:"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万物之洁齐也"。《周易·象上传》又说:"巽,中正以观天下。……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又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一东南巽门,将以天地自然的德性,教化天下万民。时间上象征晚春。
  ⑥文明门,南东门,位北,离()卦与巽()卦之间,在复卦中也可以是同人卦()下离上乾。《易》说它"文明以健,中正而应",睿哲文明。大有()卦下乾上离说:"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周易·象》说它:"文明以止,人文也",因取名"文明门"。时间上为初夏。
  ⑦丽正门,正南门,离()卦。《序卦》说:"离者丽也","南方卦名离","离丽,古音近"。《易·象》说:"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丽乎正,乃化成天下。"《说卦传》:"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响明而治,盖取诸此也"。于时为正夏,因此取名"丽正门"。
  ⑧顺承门,南西门,坤()卦。《易·象》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又说:"常西南得朋"、"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方位在西南,于时为夏末。⑨平则门,西南门,卦象在坤()与兑()之间,在复卦中近于师()卦,为上坤()下兑()之象。《易象》说:"平亦谦之意也。"又说:"谦不违则也。"因名"平则门"。为政公平明察,平易近民,民必归之。这里西南面的"平则门"与东北面的"齐化门"相对应。时间上代表初秋。⑩和义门,正西门,兑()卦。"兑者说","说万物者,莫说乎泽"。它有恩泽、和睦之义。"滋润万物莫过于水",这里地近元大都进水口,"兑为口、为泽"。《说卦传》:"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文言传》说:"利物是以和义",因名。此兑卦为"两泽相滋,互相滋益"之象。象征什刹海、北海、中海入水口。在人伦道德上,西面代表"义"(和义门)与东的"仁"(仁崇门)相对应,时间代表仲秋。瑏瑡肃清门,西北门,位在兑()乾(≡)之间。"夫清秋之气肃……凛乎霜。""万物萧杀和肃清,西北之卦"。原先肃清门附近有"御使台",也称"霜台",是司法行刑的衙门。"深秋之气,肃而清,萧杀,万物将藏",是晚秋之时节。
  
  3.与《周易》有关的宫殿名称
  
  《日下旧闻考》说:"元之建国、建元及宫门之名,多取《易》乾坤之文"。今以实例说明如下。①大明殿和大明门源于《易》:"大明始终,六位昭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地理方位上在南,表示阳和离位。5.与《周易》有关的坊名
  ①玉铉坊按《周易》鼎玉铉大吉,以坊近中书省,取此义以名。
  ②明时坊地近太史院,取《周易》革卦,君子治历明时之义以名。
  ③泰亨坊地近东北寅方,取泰卦吉亨之义以名。
  ④乾宁坊地在西北乾位,取《周易》乾卦万国咸宁之义以名。
  ⑤析津坊燕地分野,土应析木之津,地近海子,故取析津为名。
  ⑥嘉会坊坊在南方,南方属礼,取《周易》嘉会之义以名。
  ⑦和宁坊取《周易》保合太和,万国咸宁之义以名。
  ⑧由义坊依《周易》八卦方位西方属"义"之义以名。
  ⑨居仁坊依《周易》八卦东方属"仁"之义以名。⑩万宝坊大内前右千步廊坊门在西,依《周易》八卦方位,属秋,取万宝秋成义以名。瑏瑡豫顺坊按《周易》豫卦,豫顺以动,利建侯行师。瑏瑢寅宾坊在正东,取《周易》八卦,东为寅宾出日之义以名。瑏瑣平在坊坎在北方,取《尚书》"平在朔"易之义以名。总之,元大都浸透了儒、道、佛的思想与文化,其精髓是《周易》象数。《周易》的象数义理经过邵雍的研究将之以"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又经刘秉忠、虞集等在当时的文化思想熏陶下,据《周易》的图形,建成元大都的实体,将《周易》的文化内涵浸透在元大都的城市规划中。
  */(摘自《故宫博物院院刊》1999年第2期,原文13000字)

/*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