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0年第9期

巴西500年历史嬗变

作者:张宝宇

字体: 【


  独立国家的诞生与政治发展
  
  一 巴西疆域定型
  1750年马德里条约的签订,表明西班牙承认在其统治葡萄牙期间(1580~1640)巴西人越过托尔德西利亚斯条约规定界线占据的"西班牙美洲领土",巴西疆域在当时已初具雏形。巴西对领土实际占领是因生产周期的更替致使生产地域改变而实现的。然而这主要局限在东北部及沿海一带。因此,"正是在沿海一带埋下了民族特性之根"。而向西部内地的延伸则受到地理条件的局限。两条与海岸平行走向的山脉成为葡萄牙殖民者深入内地的屏障。一条是马尔山脉,另一条是曼蒂盖拉山脉。对内地的占领在一定程度上应归功于1650~1750年间兴起的武装远征队"班德拉斯"的参加者。他们是在巴西出生的白人,以圣保罗为基地深入内地,掳掠印第安人和寻找贵金属。一个世纪来,他们的足迹越过米纳斯吉拉斯、马托格罗索、戈亚斯,到达亚马孙河的中下游地区。在同一时期,葡萄牙殖民者从亚马孙河口的贝伦溯流而上,沿河建立了许多据点,以防该河流域落入他人之手。这一行为在历史上被称为"恩德拉达斯"。它与"班德拉斯"的区别在于,后者更具官方性质,其宗旨是占领土地。
  但是,在南方,葡萄牙殖民者的领土扩展却遇到了西班牙人的顽强抵制。南里奥格兰德省是纳入巴西版图较晚的地区。它位于条约规定的界线以西。葡萄牙在巴西的殖民者利用葡萄牙被西班牙占领的机会,积极向南方扩张。进入南里奥格兰德的是东北部的"腹地人"、牧民、圣保罗的远征队员以及从亚速尔群岛引进的移民。在17世纪和18世纪,葡西殖民者为争夺南里奥格兰德的斗争一直持续不断。直至1801年,才最终归入巴西版图。
  为争夺拉普拉塔流域的控制权和确保南里奥格兰德的领土安全,巴西曾参与巴拉圭战争(1864~1870)和军事入侵乌拉圭,并与阿根廷对峙。但从19世纪末起,巴西人对领土的保卫和扩展,"不再求助于武力解决它在南美洲的领土争议。这个任务转由巴西外交来承担"。巴西所遵循的是国际法中的所谓"占领地保有"原则。巴西以外交手段先后同乌拉圭、巴拉圭、阿根廷、玻利维亚、秘鲁、委内瑞拉、哥伦比亚以及法属圭亚那解决了边界问题。亚马孙河与拉普拉塔河的航行问题也以同样的方法得到解决。
  二 国家意识的产生与独立国家的建立
  随着巴西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巴西人的国家意识也在增强,最终导致巴西的政治独立。其初始表现为印第安人和黑人对葡萄牙统治者的反抗。他们或逃往内地,或进行斗争。1560~1563年间在里约热内卢成立的塔莫约斯联邦,就是巴西历史上著名的印第安人武装反抗殖民者的斗争事例。此外,还有卡里里斯战争(1683~1713)和瓜拉尼堤卡战争(1754~1756)等。与印第安人相比,黑人奴隶的反抗则更为激烈。在巴西历史上奴隶贸易非常活跃时期,遍布许多地区的"基隆博斯"就是黑奴反对葡萄牙奴隶制度的典型事例。"基隆博斯"是"筑有防御工事的黑奴居民点"。它们远离城镇,与世隔绝。其中名为帕尔马雷斯的"基隆博斯",因它所占地域广阔和武装抵抗之持久而彪炳千古。
  此外,殖民地时期的巴西还多次发生土生白人起义。这些起义具有"反葡萄牙性质"。1641~1720年间发生的这类起义行动多达10起,其地域分布较为广阔。这表明在巴西大地已普遍出现巴西人意识。被史学家认定最具反抗宗主国统治性质的起义是1684年发生在马拉尼昂的贝克曼起义,其矛头直指宗主国在当地开设的马拉尼昂公司。巴西人意识的增强植根于巴西殖民地经济实力的壮大。随着巴西殖民地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美国独立和法国革命思想影响的增强,巴西人独立建国的意识也越来越强。自18世纪末起,一个要求从葡萄牙分离出来的解放运动在巴西逐渐形成声势。这种巴西人意识不仅表现在知识分子和富有阶层中,比如"米纳斯密谋",也表现在普通大众中,如"巴伊亚阴谋"。1808年葡萄牙王室迁驻巴西后的13年中,葡萄牙统治者迫于形势而解除了殖民契约,实行了在客观上有利于巴西发展的政策,使巴西与葡萄牙关系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史称"巴西转向"。"在许多方面,巴西已不再是葡萄牙殖民地",相反"葡萄牙成为巴西的殖民地"。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圣保罗、米纳斯吉拉斯和里约热内卢轴心地区,一些宣传解放与独立的报刊在1821~1822年间相继出现。其中著名的有:《巴西唤醒者》、《尖辣椒》和《里约热内卢邮报》等。这种形势的存在与发展,使人不难理解巴西为什么会在1822年如此迅速地取得了政治独立。
  1822年9月7日巴西帝国建立以后,巴西仍保持着原葡属殖民地时期的疆域。这同西属美洲独立后的形势形成明显差别。笔者以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殖民地时期西属美洲与葡属美洲存在社会经济结构上的差别。西属殖民地地域广阔,由4个总督区分别治理。各地之间联系松散。北部地区以矿业经济为主,与宗主国发生直接联系,但并未形成统一的社会;而南部的阿根廷地区,其经济活动以农牧业为主,但并未与北部矿区形成紧密的市场关系。葡属美洲的情况与此不同。殖民地时期巴西经济发展的特征是单一产品周期性更替。不同产品的相继发展,致使经济中心地域转移,亦带动了人口流动。因此,葡属美洲各地之间的联系强于西属美洲。这一点尤为明显地表现在巴西沿海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上。这是巴西经过独立斗争之后而未四分五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 政治发展
  巴西独立后实行帝制。1824年宪法实际上赋予国王至高无上的权力,广大民众被排除在选举之外。巴西政治仍由与前宗主国有联系的人决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史学家认为,"我们的独立不具有革命内容"。巴西帝制一直延续至1889年11月15日成立巴西合众国。从1889年至1930年期间,被称为第一共和国。它既有别于帝国,也与其后的共和国存在许多重大差别。
  由帝国转变为共和国,是巴西国内一系列重大事件发展的结果。巴拉圭战争是促使巴西政治演变的重大事件。作为战争一方三国联盟成员国的巴西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战争使巴西财政加深了对外国、特别是对英国的依附。更重要的是战争对巴西国内政治所产生的影响。在战争中,巴西黑人组成的57个营参战,从而提高了其社会地位。通过战争,巴西军队发展成为一个有纪律的、现代的社会组织,排除了文人领导军队的体制。在军队内部形成了一个主张废除奴隶制、建立共和国的派别。军队社会地位的提高也播下了军人干政的种子。
  直至巴拉圭战争结束时,巴西是西方国家中惟一存在奴隶制的国家。与它同属新大陆的美国早于1862年正式废除了奴隶制,而前西属美洲国家在19世纪初独立斗争中,奴隶已获解放。巴西奴隶制之所以延续如此长久,主要与国家政权掌握在大庄园主阶级手中有关。巴西废奴的历程,自1850年颁布欧塞比奥·德凯罗斯法禁止贩卖非洲奴隶算起,至1888年议会通过"黄金法"无条件废除奴隶制止,历时近40年。奴隶制的废除是促使巴西政治演变的另一起重大事件。因奴隶制的废除而采用雇佣劳动制,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但对黑人来讲,"奴隶制的废除并不表明对他们剥削的中断"。因为解放了的奴隶并未获得基本的生活手段,他们中不少人流入城市成为"盲流",其子女得不到基本的教育。这样的结果延续至今,使黑人(混血种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从1930年革命至1937年,被称为第二共和国时期。尔后是新国家时期(1937~1945)、民众主义共和国时期(1945~1964)、军事制度时期(1964~1985)和新共和国时期(1985年至今)。在1930年之后的长达70年的时间里,巴西的政治发展体现出由专制向民主发展的趋势,社会各种势力日渐活跃,国民参政的程度逐步提高。

[1] [3]

/*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