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0年第11期

拼音化和东西方文化交流

作者:周有光

字体: 【


  21世纪的前夜,美国国会图书馆采用汉语拼音方案(简称拼音)编辑馆藏70万部中文图书的编目。台湾在拼音推行40年之后采用了拼音。拼音已经成为国际标准(ISO7098),代替了流行100年的威妥玛式,在世界各国的图书馆中用作统一的汉语字母。这些消息引起国际文化界的重视。拼音在中国是青年们的常识,不再作为新闻谈论了。在国际新闻上,拼音又成为新的新闻话题。
  作为背景材料,这里谈谈拼音化和东西文化交流。拼音化有广狭两义。广义指字母的点滴应用,例如给汉字注音。狭义指把字母用作文字。拼音化的历史背景要追溯到过去一千五百年间的东西文化交流,起先是西天印度传来佛教和音韵学,后来是西欧英法等国传来基督教和罗马字。拼音化是东西文化交流的结果,拼音化又反过来促进东西文化交流。
  
  一、佛教传来,产生反切法和切音字
  
  文字跟着文化传播,宗教是重要的文化体系,尤其在古代。印度佛教在东汉明帝永平10年(公元67年)传入中国。后来佛教在印度式微,而在中国发扬光大。印度字母没有跟着佛教传来中国。因为佛教传来以前,中国已经有了发达的汉字。中国不像孟加拉、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家那样,接受佛教,同时接受印度字母。中国没有接受印度字母,但是吸收了印度的音韵学,创造出给汉字注音的反切法。
  到了唐朝,语音知识又进了一步。唐末和尚用现成的30个汉字代表汉语的30个声母。宋朝学者加上6个,成为36字母。36字母表: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见溪群疑、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晓匣喻、来日。36字母只有声母的字母,没有韵母的字母。韵书以韵目表示韵母。印度梵文只有辅音字母,元音用符号附加于辅音字母。
  清末1892年,卢戆章发表《一目了然初阶》,他说:中国有切法(反切),无切音字(字母),只要创造一套切音字,就可以字话一律。在他提倡以后,许多人设计了汉语字母方案,形成一个切音字运动。他们的方案大都用汉字式的字母,按照反切法声韵双拼。汉语普通话的音节最多有四个音素:声母(辅音);介母(元音);韵腹(元音);韵尾(元音或辅音)。最短的音节只有韵腹。音节切分有两种方法:
  (1)第一部分是声母和介母的结合,称为结合声母;第二部分是韵腹和韵尾的结合,称为韵母。例如,宽(ku-an)。采用这种方法,用62个字母(结合声母50个,韵母12个)。
  (2)第一部分是声母;第二部分是介母和韵母的结合,称为结合韵母,简称韵母。例如,宽(k-uan)。采用这种方法,用63个字母(声母21个,结合韵母42个)。
  辛亥革命之后,1913年召开读音统一会,制订注音字母,1918年公布。这是汉族创造汉字经过三千多年后产生的第一套法定的汉语字母。注音字母的特点是:1.采用简化的古汉字作为字母,跟通用汉字区别,这是日本假名字母的方法。2.介母既不跟声母结合,也不跟韵母结合,独立出来成为字母。这使字母数目从60多个减少到40个,拼写北京语音只用37个。这是对反切法的修改,从双拼改为三拼。注音字母表:声母ㄣㄆㄇㄈ、ㄉㄊㄋㄌ、ㄍㄎㄏ、ㄐㄑㄒ、ㄓㄔㄕㄖ、ㄗㄘム;介母ㄧㄨㄩ;韵母ㄚㄛㄜㄝㄦ、ㄞㄟㄠㄆ、ㄢㄣㄤㄥ。
  当时进行三项改革工作:1.口音改革(推广国语,从只说方言改为又说国语);2.文体改革(采用白话,从文言为主改为白话为主);3.字母改革(从36字母和反切改为注音字母)。从汉末反切法到唐宋36字母,到清末切音字,到民国初年注音字母的公布,这是一条拼音化历程中的民族形式字母道路。
  
  二、基督教传来,使汉字和罗马字联姻
  
  基督教传入中国,比佛教晚1500年,带来源出于希腊和罗马的西欧文化,包括罗马帝国的罗马字。它书写帝国的拉丁文,又称拉丁字母。
  明末来华的天主教耶稣会士是基督教来华的第一个浪潮。他们来到中国,第一件事是学习中国的官话和文言文。他们利用罗马字给汉字注音,便利自己学习。从此罗马字和汉字缔结了姻缘。
  1605年,来到中国的耶稣会士利玛窦(意大利人)写了一本《西字奇迹》,包含四篇用罗马字注音的汉字文章。这是最早有系统地用罗马字拼写官话的设计。在这以前,西欧已经有汉语的人名、地名和事物名称的罗马字译音,都不是系统的拼写。
  1626年,来到中国的耶稣会士金尼阁(法国人)出版《西儒耳目资》。这是最早的罗马字注音的汉字字汇,注音方法根据利玛窦。由此中国学者知道了语音分析和字母拼写。
  再过250年,来了第二次基督教的浪潮。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和英国订立南京条约(1842),开放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等五口通商。这五口可以代表吴语、闽北语、闽南语、粤语等汉语的东南方言。在条约的保护下,大批新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用罗马字书写当地方言,翻译《圣经》,向老百姓传教,形成一个以教会为中心的方言罗马字运动。
  传教士们宣称,老百姓不识汉字,不懂官话;方言罗马字是一条使上帝的字句达到文盲心中去的最直接的道路;繁难的方块字是20世纪最有趣的时代错误,用罗马字拼音代替汉字是使西方的科学和经验能够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有帮助的最好贡献。
  这时期的教会罗马字,在性质上跟明代的罗马字注音大不相同。明代的耶稣会士对中国的文化和汉字非常尊重。清代的新教传教士明确提出要用罗马字代替汉字。他们无视中国书同文的传统,在没有全盘计划的情况下,各地教会各自为政,推行没有经过慎重研究的方言罗马字,长达半个世纪。
  传教士们发现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是一个文盲之国。他们用实践证明,罗马字书写的汉语方言,都能真正发挥文字的作用。这些异教徒的观点,儒家是绝对无法接受的。儒家的知识分子很少附和教会罗马字运动。中国公布注音字母以后,越俎代庖的教会罗马字很快不用了。
  教会罗马字在汉字文化圈中也有成功的例子,那就是越南的国语罗马字。在越南,教会罗马字得到法国殖民地当局的庇护,延续使用到越南独立之后,成为正式的拼音文字。
  
  三、汉字革命和拉丁化运动
  
  注音字母公布之后,中国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以美国留学生为主体,掀起一个罗马字运动。受了教会罗马字以及日本罗马字运动的影响,又在国外亲身体验了拼音文字的方便,这样就产生用罗马字书写汉语的尝试,要求至少有一个正式的罗马字方案,代替不适合汉语特点的威妥玛式。什么是威妥玛式呢?这是1869年英国驻华外交官威妥玛在他的《语言自迩集》官话课本中提出的京音罗马字设计。这个设计依靠英帝国的势力,在20世纪广泛流传。外国人把它看做是标准的中文,中国人把它看作是标准的英文。这个设计,在26个罗马字母中,只采取20个。此外用了许多附加符号,经常脱落,造成混乱。例如,张常不分,邓滕一家,居曲朱储同姓。
  以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为首,一个专家小组设计了国语罗马字方案(简称国罗),1928年公布,成为汉语第一个法定的罗马字方案。国语罗马字的主要特点是:1.按照汉语的特点来利用罗马字,不迁就外国的习惯,使罗马字中国化。西方的罗马字用来拼写东方的语言,有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外国化,第二阶段是本国化。日本的黑奔式和中国的威妥玛式属于第一阶段,日本的训令式和中国的国语罗马字(以及后来的汉语拼音方案)属于第二阶段。2.国语罗马字的特点是,用字母拼写变化表示声调。
  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在字母上如何标调,是一个难题。汉字在字形上是不标调的,也可以说,汉字是把声调隐含在字形中间的。注音字母用外加符号表示声调。国语罗马字用字母拼写变化表示声调,不仅解决了打字和打电报的困难,还解决了外加符号容易脱落的问题。但是,优点往往也就是缺点。音节的拼写形式拉长,学习困难了;名片上印这种拼写法,欧美人看了无法读出大致相近的声音来;用它来给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也不方便。因此台湾在1986年修订国语罗马字,放弃字母拼写变化的标调法。
  国语罗马字的制订者之一林语堂,设计过一种简单的字母标调法:阴平不标;阳平加-r,上声重叠主要元音字母,去声加-h,在他的《当代汉英词典》里应用。如果当时采用林语堂的字母标调法,可能比较容易推广。
  1923年,《国语月刊》汉字改革号上发表钱玄同的著名文章《汉字革命》。他列举汉字的缺点以后说,这位老寿星处处都不合时宜,过不惯20世纪科学昌明时代的新生活!更早一年,在国语统一筹备会中,黎锦熙提出废除汉字采用新拼音文字案。
  值得注意的是,在注音字母公布后仅仅十年,又公布国语罗马字。在国语罗马字公布后仅仅5年,又发生一个超出知识分子范围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拉丁化就是罗马化,二者的不同不在名称上,而在政治思想上。
  1929年瞿秋白在苏联设计一个中文拉丁化草案,经苏联语言学者龙果夫等修改,成为留苏华侨的扫盲文字。方案十分简单,不标声调。这是当时苏联盛行的少数民族拉丁化运动的一部分。1933年传来上海,称为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简称北拉)。苏联被语言有阶级性的伪科学纠缠多年。后来斯大林申明语言没有阶级性。
  苏联在列宁掌权时期,掀起一个轰轰烈烈的拉丁化运动,把多种阿拉伯字母文字改为拉丁字母,并且给没有文字的民族制订拉丁化的新文字。列宁说,“拉丁化是东方伟大的革命”。斯大林掌权以后,政策大变,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苏联少数民族的拉丁化文字一律改成俄文字母。拉丁化变成斯拉夫化。列宁的名言从《列宁全集》中消失了。北拉从上海推广到全国许多城市、形成一个广泛的拉丁化运动时候,苏联拉丁化运动已经偃旗息鼓。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后,中国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结束了。
  
  四、拼音不是拼音文字
  
  1958年公布汉语拼音方案的时候,周恩来总理明确声明汉语拼音方案是用来为汉字注音和推广普通话的,不是用来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
  1955年成立的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是由原先参加国罗的人、原先参加北拉的人、以及其他语言学者共同组成。汉语拼音方案的声母和韵母差不多一半相同于国罗、一半相同于北拉,而标调方法来自注音字母。它取各方之长,不宗于一家。
  汉语拼音方案的初稿,起名为汉语拼音文字方案初稿。在成为草案公开发表征求意见的时候,把“文字”二字删去了。初稿完全用26个拉丁字母,当中有极少几个双字母。用惯国际音标的语言学者们反对双字母,于是在草案中有了六个自创的新字母。由于邮电、出版等部门认为新字母应用不便,后来仍旧改为只用26个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
  要了解中国的文字改革,必须分清群众意见和政府政策。政策需要正式决定、正式公布,同一个时候只有一种政策。混淆了群众意见和政府政策,问题就说不清楚了。1958年的政府申明,拼音不是拼音文字,仍旧是今天的政策。
  拼音方案虽然是第二个法定的汉语罗马字方案,但是它是第一个成为中国小学必修课的汉语罗马字方案。东西十万里,古今三千年,风马牛不相及的汉字和罗马字,今天居然彼此偎傍在一起。这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奇景。
  (摘自《群言》2000年第7期)

/*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