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期
近二十年《古诗十九首》研究概观
作者:刘明怡
字体: 【大 中 小】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问世不久就被誉为"一字千金"而受到历代读者的喜爱。有关的论述层出不穷,特别是清代笺注之学盛行以后,出现了不少关于《古诗十九首》的阐释专著。平心而论,这组诗的内容并不复杂,大多抒写的不过是游子思妇的悲哀、朋友索居的苦闷、人生无常的感慨与现世享乐的追求。这些内容实在不足以过分称道,且为大家司空见惯,但是这些无名诗人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动人的艺术魅力,把这些难以言表的深挚情思表现得缠绵悱恻、哀怨动人。正是这种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巨大的艺术震撼力为她赢得了和"诗三百"相提并论的不朽地位,被视为"诗母"和"风余",享誉千古。
这组诗最早收入《昭明文选》,题无名氏古诗。《玉台新咏》选取九首,署名枚乘。从此,这组诗的作者、出现年代以及有关诗意的阐释自然也就成了汉魏六朝诗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历史上的相关研究概况,刘跃进先生的《中古文学文献学》有所介绍,此不赘述。二十世纪出版的几部专著以及为数不算少的论文,也几乎都是从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入手。这里特别值得叙及的是三部专著,即贺扬灵的《古诗十九首研究》、隋树森的《古诗十九首集释》、马茂元的《古诗十九首探索》。隋著包括考证、笺注、汇解、评论等四个部分。刘勰认为《古诗十九首》系"两汉之作",据此,作者对于以往的成说,即《古诗十九首》全系东汉或汉魏间创作表示了怀疑。迄今为止,对于这种观点还响应者少,但自有其立论的根据,值得重视。笺注以《文选》李善注、五臣注为主,兼及后来众家之说,事义兼释,务求详备。汇解辑录刘履《古诗十九首旨意》、吴淇《古诗十九首定论》、张庚《古诗十九首解》、姜任修《古诗十九首绎》、朱筠《古诗十九首说》、张玉□《古诗十九首赏析》、方东树《论古诗十九首》、饶学斌《古诗十九首详解》等,评论辑录诸家诗话、文评,始于《诗品》、《文心雕龙》,终于《人间词话》,凡五十则。马著的特点在说明部分,主要是按照著者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加以必要的阐释和发挥,不乏独到见解,注释比较简明易懂,较少繁琐引证之弊。其修订版把历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论述择要辑录、编次为"集评"部分,但是没有超出隋先生辑录的范围,且没有必要的说明,是其美中不足。
新时期以来,有关《古诗十九首》的研究依然呈现方兴未艾的态势。诸家文学史、汉魏六朝文学专论等无不以此作为论述的重点,更何况还有七十多篇专题论文,涉及了《古诗十九首》的方方面面。此外,就笔者披阅所及,两部研究专著也各有特点。杨效知编著的《古诗十九首鉴赏》,虽属赏析性质,但也表明了新时期的研究特点,即逐渐摆脱过去僵化的政治第一的评价标准,试图探寻《古诗十九首》所蕴含的艺术魅力。台湾学者张清钟撰写的《古诗十九首汇说赏析与研究》,运用现代文艺学的方法对《十九首》的内容、形式、艺术风格进行分析研究,也具有新的时代特色。总的说来,与20世纪前80年相比,近20年的研究确实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动态。一个明显的趋向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对于作者、作品年代等问题的深细的探讨,而是注重于从文学史或文化发展的宏观背景做深入的考察,时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方面的论文,黄明的《浅谈曹操诗与〈古诗十九首〉的不同》、赵昌平的《建安诗歌与〈古诗十九首〉》、范能船的《〈古诗十九首〉和汉乐府及建安诗歌》、张亚新的《试论〈古诗十九首〉对建安诗歌的影响》、刘跃进的《中国古代文人创作态势的形成---从古诗十九首及南朝文学谈起》等就比较有特点。我们知道,《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总结了汉代乐府的光辉成就,为建安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这样说,《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个历史转折的重要标志。这一点,已经成为文学史家的共识。上述几篇论文就是从诗歌发展的角度对《古诗十九首》的影响进行研究的,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譬如说到建安诗歌兴盛的原因,诸家文学史著作大都强调汉乐府的影响,这无疑是对的,只是在论述的过程中不免存在简单化倾向。早在1957年,马茂元先生就在《古诗十九首探索》中指出:《古诗十九首》是"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的建安诗风的前奏。这个见解实际上总结了历代文学批评家的观点,非常富于启发性,可惜没有引起学术界应有的重视。赵昌平的《建安诗歌与〈古诗十九首〉》就是以马茂元先生的观点作为其立论的逻辑起点,具体而微地探讨了《古诗十九首》对于建安诗风的巨大影响。作者认为,《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的联系除了大家所注意到的五言诗的形式外,还有两点:一是两者都继承了"十五国风"至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二是两者在古典诗歌表现手法方面构成了一个有特殊地位的阶段。再如范能船的《〈古诗十九首〉和汉乐府及建安诗歌》,从总体上将《古诗十九首》与汉乐府和建安诗歌进行纵横比较,从而具体论证了《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者认为《古诗十九首》与汉乐府的关系之所以密切,与二者产生的时代相毗连或相重叠有关,而《古诗十九首》对建安文学的影响,可以从内容、形式、抒情化、风格等四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所有这些论述,均要言不烦,有相当的说服力。
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来研究《古诗十九首》,其内容必然涉及文化学、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等领域。文化,是一个涵义广泛的概念,是一个多层面的统一体系,在众多层次中,首先是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其次是由此而凝聚成的风俗、习惯、制度等。进入90年代以来,对于《古诗十九首》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探寻这组诗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和哲学思想等方面的时代特征,视野比较开阔,论述也比较明晰。刘则鸣的《〈古诗十九首〉的孤独伤痛与汉末士人的生存焦虑》就是这样一篇有代表性的论文。"焦虑"一词是当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特别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海德格尔把它看做是"对虚无的把握",而萨特则称之为"对自由的意识"。作者尝试着运用西方现代理论对《古诗十九首》重新阐释,认为《古诗十九首》所宣泄的主要情绪乃是一种沉重的孤独感,这种情绪主要来源于汉末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具体来说就是存在主义哲学所描述的"焦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作者凭借着海德格尔、萨特等存在主义哲学家们对于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古诗十九首》中那一份深深的孤独伤痛做了全新的哲学阐释,再一次印证了中国某哲人所说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的深刻含义。类似的论文还可以推举刘方喜的《人生意义的诗意彰显》。作者用生存本体论对《古诗十九首》进行解读,认为《古诗十九首》是危机而"贫乏"时代的产物。这个时期,个体的生存本质从遮蔽中诗意地彰显出来,作为本真的诗在诗意言说中彰显生命本真的存在情状,并抵达人的生存的深层结构。这是《古诗十九首》出现的必然条件。依据这样的观点来解读《古诗十九首》,可以进一步印证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的那句名言:"哪里有贫乏,哪里就有诗性。"上述两篇论文试图从文化与哲学的角度解读《古诗十九首》,应当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另外,从心理学角度来解读《古诗十九首》,并试图探寻这组诗的作者以及汉末文人的心灵世界,也发表了几篇值得一读的论文。黄显旷的《试论〈古诗十九首〉的两难心态》首先论及了"两难"问题。我们知道,"两难"是人们社会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在《古诗十九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作者从乡愁、闺怨、思念、忧生四个方面,对《古诗十九首》的两难心态进行了论述。郭自虎的《意悲而远惊心动魄---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与生活态度》通过对汉末文人心灵的详细描述,揭示了《古诗十九首》中反映出的生命意识与生活态度,可以说是对汉末文人士大夫内心世界的一次成功解读。上述几篇论文都试图从社会文化心理方面对《古诗十九首》进行深入探讨,与80年代相比,这方面的研究明显受到西方现代理论的影响,着意加强了理论的力度,显示了古典文学研究界尝试运用新方法、新理论所取得的初步成果。80年代以来,学术界曾经出现过方法论热,这种热潮首先从哲学界开始,到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而带来的思想解放与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引进,方法论渐渐成为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古典文学研究界也曾展开过多次讨论,撰写并出版了好几部文学史方法论的著作,可见对于新的研究方法的重视。
上述几篇论文,可以说是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运用西方理论对于古代作家作品进行解读的一种有益的实践,更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当然,我们也应当注意,在从事古典文学研究时,不能因为过于强调使用新方法、新理论而忽略了对于文本自身的准确把握。毕竟,文本自身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此,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日本学者矢田博士在1998年发表的一篇题为《"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考---兼论汉代"倡家"的实际社会生活状况》的论文。从题目即可看出,作者运用的是比较传统的方法,通过对汉代"倡家"的身份、生活状况、境遇的考证,来对诗意进行把握,材料充分,论证严谨,结论也令人信服。纵观近二十年有关《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像这样运用传统的文本考辨的方法对《古诗十九首》进行有一定深度的探讨,似乎还不多见。但不管怎么说,这篇论文似乎具有某种象征的意义,表明国内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界对于《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出现了某种转向,即从现代的理论阐释开始向文本研究的回归。
上述事实说明,相对传统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它的意义,对于《古诗十九首》的文献研究以及思想内容的研究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譬如说,《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及年代问题的讨论就时常见诸报端。李炳海的《〈古诗十九首〉写作年代考》可推为代表。长期以来,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及写作年代问题一直是文学史上的一大疑案,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这些诗篇产生于东汉末年的桓、灵之际,但在具体年代的推定上争议较大。本文作者认为,如果在研究方法上不仅仅局限于从《古诗十九首》本身找内证,而是与汉代其他诗歌进行比较对照,去寻找确定《古诗十九首》写作年代的外部参照物,把有年代可考的文人创作的五言诗与《古诗十九首》加以对照,从同类作品的相互影响中寻找线索,同时结合东汉时期的政治、军事形势进行考察,就可以得出比较令人信服的结论。根据这样的认识,作者详尽考察了秦嘉《赠妇诗》的年代及特点,并与《古诗十九首》加以比较,认为这组诗问世的绝对年代应当是在汉顺帝永和五年(140)至汉桓帝延熹三年(160)之间,而尤以后十年的可能性最大。倪其心的《不悬而悬的悬案》根据现有的资料断言,《古诗十九首》的年代问题恐怕一时难以得出确切的结论,因此还是一桩悬案。其实,这也是一种很平实的见解。阅读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一般欣赏的层面,当然可以不必管它具体的出现年代。但是如果能够确定其年代,并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来理解古诗,毫无疑问,对于诗歌将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是不言而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索《古诗十九首》出现的年代问题,就不完全是无的放矢的孤立考证了。
传统意义上的对于诗意的探索、阐释,或对于《古诗十九首》中某一单篇主题给予重新探讨,或就《古诗十九首》的总体思想内容加以评价,也是新时期《古诗十九首》研究的重要方面。《客从远方来》一诗,以往不少学者认为这是思妇之词,王锡荣的《谈〈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的主题》认为这是以讹传讹的误解。作者通过对诗中"故人"一词的考释,以及将诗中"鸳鸯"、"合欢"、"长相思"、"结不解"、"胶漆"等词放入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语言环境下来理解,认为《客从远方来》是一首描写友情的诗作。这样的结论,言而有据,比较令人信服。从中我们也可以得到某种启示:解读古诗,虽然要有当代意识,但是不能轻易以今例古,毕竟时移世异,古今殊俗。正确的态度应当是按照孟子所说的"知人论世"的方法,熟知当时的世情和语言习惯,否则很容易望文生义,曲解诗意。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思想意义,古往今来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也难怪,对于思想内容比较复杂的文学作品,常常需要经过长时期的反复探讨,才能对其面貌和本质获得比较正确的认识。进入新时期以来,研究《古诗十九首》,很多学者在这方面下过功夫。郭双成的《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思想评价问题》对《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对于过去一些学者评价《古诗十九首》的简单化看法多所驳难。还有的论文对《古诗十九首》整体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及思想价值进行分析,认为《古诗十九首》是我国文人五言诗中最早的一组人生抒情曲。至于《古诗十九首》中所表现出来的及时行乐的思想、功名利禄的思想过去多所批评,而以李泽厚《美的历程》为代表的一些论著则给予了全新的评价,认为汉末文人所以把生死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人的觉醒",自有其积极意义。王利锁的《文学·哲学·人的觉醒》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对《古诗十九首》及其享乐思想重新进行反思,从生命哲学的高度进行阐释,认为以往对《古诗十九首》中表现出来的享乐思想评价极低:是"没落阶级典型的腐朽哲学",是"封建统治阶级走向没落时期的反映",这与对其艺术成就的肯定是不相符的。文章的结论比较新颖,认为《古诗十九首》并非只是"腐朽哲学的张扬",它作为文学自觉时代的先声,蕴藉了丰厚而深沉的哲学精神和对人生的宏深看法,它表现出的深层心理意识,即对人生短促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就是这一哲学精神的核心。作者认为,《古诗十九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仅表现在"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的高超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还表现在人生的自觉和诗作者深层心理中的深沉的忧患意识,即对人生短促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它标明魏晋文学的自觉与人的觉醒是同步的。此篇论文从哲学高度对《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进行反思,做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和评价,它发表在80年代末,应该说是对诗意研究的一种新的理论探索,成为90年代此类研究文章的先声。另外,《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以及描写相思离别的作品,也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普遍认为这些诗歌都是通过"怨而不怒,曲折有致"的方式来表达相思之情的,具有温柔敦厚的特点。上述这些论文,多能结合时代背景和具体的语境,比较切合诗意,避免了牵强附会的弊端。最近20多年有关《古诗十九首》的研究,注意考察时代背景、作者身份,从诗歌本身所表达的思想、主题来阐发诗意,基本能忠实于诗的原意,而且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些新的探索,这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综观过去一个世纪有关《古诗十九首》的研究,似乎可以做这样的概括:前80年注重于作品年代、本事、字意、内容等方面的研究考释。近20年又有新的变化,很多学者注重从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对《古诗十九首》进行全方位的探讨,进而又从哲学理论的高度对《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及其思想意义加以深入的阐释,取得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成果。但是总的来说,20世纪的研究还缺乏重大的理论突破。原因固然很多,在我看来,基本文献整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缺憾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迄今为止,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集校集注性质的研究专著,这多少妨碍了研究的深入。为此,我们寄厚望于学界同仁尽早弥补这一缺憾。
(摘自《文史知识》200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