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2期

我国的气象灾害及减灾办法

作者:阮水根 郭进修 陆均天

字体: 【


  气象灾害的总体特征
  
  ·气象灾害破坏力强,损害大
  根据世界气候大会提供的资料估计,每年全球自然灾害造成400亿美元的损失中,仅因为暴雨洪涝、热带风暴和旱灾三项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就占其中的绝大部分。
  在我国,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也十分严重。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粮食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所造成粮食损失的97%左右,直接经济损失占总经济损失的76%以上。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总量的扩大,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呈增长的趋势。1989—2002年,我国气象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年均为4975万公顷,其中成灾面积达2640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1676.8亿元人民币。据统计,1990年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为614亿元人民币,而1998年则上升到了2978亿元人民币,为近10年中损失最大的年份。
  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也十分严重。据统计,从1860年至1960年间,我国约有500万人在暴雨洪涝中丧生;1937年9月20日袭击香港的台风造成了1.1万人死亡;1975年8月,河南南部遭洪水袭击,数万人瞬间遇难。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受干旱、暴雨、洪涝和台风等重大灾害影响高达数亿人,每年因气象灾害死亡的约7000人。
  
  ·气象灾害种类多,并易引起间接灾害
  气象灾害有7大类20余种,如果细分可达数十种甚至上百种。由于受地理位置、特定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气象灾害的种类比一般的国家要多一些。
  由于地球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和反馈的关系,气象灾害往往会诱发更多的间接灾害。如台风和强冷空气带来的大风能在海洋上形成风暴潮,严重威胁沿海地区和海上作业、航运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大气中持续性的强降雨将导致陆地水域洪水泛滥,并导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而大面积持续干旱、洪涝及持续的高温或低温往往是导致农牧业受损、疾病流行的重要诱因。
  
  ·气象灾害持续时间长,群发性突出
  干旱、暴雨洪涝、台风等几种主要气象灾害的发生,是某种特征的大气环流形势异常地长期稳定的结果。例如干旱,往往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严重的洪涝持续一星期或半个月,甚至数月;深入内陆的台风一般也有一两天,最长可达四五天。我国旱、涝等灾害持续性特征尤其明显。
  另外,某种气象灾害的出现还会导致别的气象灾害随之出现,这种特性叫气象灾害的群发性。例如,在冷锋影响下,会同时发生暴雨(可以引发泥石流、滑坡、塌方)、冰雹、龙卷和雷暴大风;台风出现时,常常带来暴雨、大风、风暴潮、狂浪、甚至龙卷风等灾害。
  
  ·气象灾害的区域性明显
  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对天气、气候的影响,不同的地区往往形成不同的气象灾害。我国北方与南方、内陆与近海、高山与平原等地的天气和气候很不相同,加上工农业等受灾体在地区上的差异,气象灾害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我国西北、西藏与内蒙古两自治区的西部以及四川西部属干燥的大陆性气候,常年干旱,冬季冻害较重。青藏高原是我国降雹最多的地区。南疆、甘肃与内蒙古两省(区)的西部是沙尘暴发生最频繁的地区。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东部及黄淮地区北部,干旱和霜冻发生较为频繁。江淮、江南、华南是我国台风灾害、暴雨洪涝的多发区,也是雷雨大风、龙卷等灾害性天气多发区。西南地区中东部一带地形复杂,干旱、暴雨及引发的泥石流、崩塌、滑坡和冰雹、低温阴雨等灾害发生频繁。
  
  ·气象灾害发生频率高,季节性强
  气象灾害可以说是所有自然灾害中发生频率最高的灾害。就我国而言,每年较大范围的旱灾为7.5次,涝灾为5.8次,登陆台风(含热带风暴)为6.9个。我国黄淮海地区几乎每年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干旱,每三年出现一次较重的旱灾。而淮河、秦岭以南的南方地区,每年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华南地区平均三年出现1~2次、江南北部至江淮地区平均2~3年就要出现一次较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另外,我国每年因强冷空气和寒潮引起的冰害为4.5次。
  由于我国大部地区属季风性气候,因此气象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以干旱、沙尘暴、寒潮、雪害、低温连阴雨等灾害为主,夏季以暴雨、洪涝、台风、干旱、冰雹、雷暴、干热风、酷热等灾害影响最大,秋季主要灾害有台风、干旱、冷害、连阴雨和霜冻等,冬季主要有寒潮、大风、雪害、冻害等。而对国民经济影响严重的灾害如暴雨洪涝、台风等大多发生在每年的5—9月。
  
  减轻我国气象灾害的办法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人口的进一步增长,自然灾害尤其是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将呈现增长的趋势。为了减轻自然灾害,需要采取以下办法:
  
  ·建立和完善综合的、现代化的大气监测系统
  人类活动受到天气气候的巨大影响,为了研究和掌握其变化规律,常通过星罗棋布的气象站和各种仪器对近地面的温度、气压、湿度和风力等气象要素和云、雨、雷等天气现象进行监测,进而对未来变化作出不同时间尺度的预报。要得到有关气象灾害更为准确的信息就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能够更好捕捉不同尺度天气系统的探测网络,以便为气象科学家提供真实反映各种天气系统状况的各种大气信息。组成这些探测系统的探测装备(包括自动站、雷达、卫星等先进的仪器)分布遍及世界各地,从陆地到海洋、从地面到太空。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的科研技术支撑能力
  天气预测和预报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工作。天气预报是根据大气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对某一地区未来的天气作出分析和预测。“天有不测风云”,气象预报准确度的提高依赖于包括大气科学本身在内的多种学科的进步,除预报技术本身的提高以外,还要求新型仪器数据分析和处理技术、网络传输技术、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的配合。在这些方面,我国的发展水平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需要我国的科学家再接再厉,联合开展对气象灾害的原因、影响和防御措施的攻关研究,以顺应科学发展趋势,进一步满足国家应对气象防灾减灾的需求。
  
  ·进一步加强气象业务预报工作,提高气象信息的使用效率
  减轻和防御气象灾害的影响,首先是要做好灾害的预报预警工作,使减灾防灾措施有的放矢。1998年3月,气象科技部门就作出了1998年长江流域可能发生1954年型特大洪水的预报,为及早部署防汛抗洪争取了时间。荆江是否分洪关系到江汉平原近800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气象和水文专家们准确的预报分析为中央作出不分洪的正确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为了更好地做好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工作,提高气象灾害的预警能力,需要不断加强天气预报新方法的研究,深化天气气候的认识,并做好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同时,还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针对不同气象灾害的特点以及灾害对各个社会经济部门影响的不同,积极开发各具针对性的灾害预警信息系统、评价模式以及防范建议专家库等一系列信息支持平台。充分发挥气象数据和预测信息的潜在价值,使针对各类气象灾害的防御和减缓措施能更加有效。
  
  ·积极开展对灾害的主动防御
  在科技取得了极大进展的今天,人类在一定的范围内已具备了主动防御灾害的能力。人工影响天气是指利用云层的不稳定性,通过人为地采取不同技术方法改变其微结构,进而达到改变天气现象发展过程的目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包括人工防雹、人工降雨、人工消雾、人工消云、人工抑制闪电、人工削弱台风等技术活动,统称“人影作业”。近年来,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正从防灾减灾为主的作业向防灾减灾、缓解水资源短缺、改善生态环境等多目标、多功能的作业拓展,人工降雨正由旱区向江河源头、水库汇水区拓展。
  在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过程中,应采取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植树造林、采用清洁的能源和技术、积极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都是一种积极的防灾方法。
  
  ·参与到防灾的科普活动中去
  我们在面对灾害时,如果有相应的知识,就能更好地避免自己和他人受到伤害。比如说:雷电交加之际,不要站在高大建筑物、高楼、大树和电杆下避雨,也不要在田间、山坡上行走或作业,以防雷击。倘若来不及躲避,可低头、双手抱膝、原地蹲下。在暴风雨中,若头、颈、手等处有蚂蚁爬过的感觉或感觉到头发直立,说明自身已带静电,可能发生雷击,此时应做好上述防雷击准备。在室内应避免站在铝合金窗旁或电灯下,要远离自来水管,拔掉家电电源,不要拨打电话和手机。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对提高每个人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都是极有好处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参与一些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活动,提高我们在面临气象灾害时的自我保护能力。
  

/*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