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2期
江苏宝应发现明代家族墓
作者:佚名
字体: 【大 中 小】
2006年8月,扬州考古队联合宝应博物馆对位于宝应安宜路与白田路交汇处的宝应时代广场工程施工工地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共发掘清理各时期墓葬8座,其中有一处明代家族墓。
这处家族墓共3座,均为竖穴土坑双棺夫妇合葬墓,以M2为中心东西向“品”字形排列,头向均向北,与坑口方向一致。M1和M2头部位置均陪葬2个倒扣的青瓷碗,棺外头部放置1—5个大小不等的釉陶罐,M2棺前出土一方灰陶质买地券;M3西棺内发现铜钱,字迹不清,东棺内无随葬品,外头部各放置6个大小不等的釉陶罐。M2棺木保存较好,西棺外长233、外宽35—50、内高48—56厘米,棺头站板外朱刻“故妣李氏二孺人之柩”,东棺外长225、外宽36—53、内高35—52厘米,棺头站板外朱刻“先考张公彦广之柩”,棺底板头部均做须弥座。其他2座墓葬棺木已不同程度朽烂,形制与M2无多大差别。
墓葬共出土青瓷碗8个,均为浙江龙泉窑产品,M1西棺出土的2只碗较为精致,圆唇口,胎体厚重,通体有冰裂纹,内有模印花卉纹饰,并刻有“长命富贵,金玉满堂”吉语,东棺出土的2只碗釉色青翠温润,直口,通体有冰裂纹;M2西棺出土2只青釉刻花菊瓣纹碗,是明代极为常见的一种纹饰,东棺随葬的2只碗较为粗糙,唇口,内底无釉,素面;出土釉陶罐19个,做工比较粗糙,高14—32厘米,应为专门为死人随葬而烧造的明器;出土铜钱8枚,字迹无法辨认;出土买地券1方,长宽均为30、厚4.5厘米,朱刻文字,部分字迹已模糊不清,明确记载了M2西棺女主人李氏死于成化十八年(1482)八月二十日,其夫张公彦广先于李氏去世,还记载了墓地所在地归属及祭祀等有关情况。
从墓葬结构和出土器物来看,为一般平民阶层墓葬,M2的下限年代应为1482年,M1和M3年代略晚,结合墓葬的排列规律,可以推断为明代家族墓。参考宝应以前明墓发掘的情况来看,宝应地区明墓多为竖穴土坑双棺夫妇合葬墓,平民墓葬多陪葬一些生前日常用品,很少有珍品随葬,这也反映出明代丧葬习俗的变化。
宝应是一座运河城市,自古以来就是江淮重镇,此前曾发掘一批北宋家族墓,出土文物十分精致,反映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对宝应的影响和促进。这次明代家族墓的清理,使这一观点得到了进一步印证,为研究江淮地区明代的葬制、葬俗和经济文化交流都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印志华匡朝辉薛炳宏刘刚李彦锋季寿山)
(2006年9月22日《中国文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