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两周半》

-网络小说-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学术论文-武侠小说-宗教-历史-经济-军事-人物传记-侦探小说-古典文学-哲学-网上书店


在前线的日子

 

    在前线的日子,于珊珊忍不住又哭了一次,她是听说,一个孩子,父母全是医生,因为护理病人而被感染,不幸双亡,孩子转眼间成了孤儿。还有一对恋人,女方要随部队上非典前线,男友提出提前结婚,然后把新婚妻子从洞房直接送到出发上前线的车上。那个新娘就是教给她穿尿不湿的年轻护士。

    此前,于珊珊在电视里也曾看到类似场面,丈夫抱着孩子送妻子上前线,父亲送儿子前来参加抗击非典。那时她还不以为然,以为是电视台有意安排的。她还听说是医护人员上前线,是一种强制性的命令,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否则开除公职。

      但是,如果真想要退缩的话,开除公职,本无所谓。在保命和保工作之间,哪头重哪头轻,一眼就看得出来。网上曾报道说台湾就发生了医院医护人员集体冲线逃跑事件。

    这个时候,考验人的,是职业的道德和良心。是牺牲与奉献精神。

    这个问题,不提不行了。只要一置身于那个具体的环境,就知道这不是在拔高,不是在说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良心和道德考验。

    现在,她信了,设身处地的信了:这些医护人员,即便是在执行公务,也是一种奉献与牺牲。为他人的奉献与牺牲。人类需要彼此间的服务与牺牲。

    她在解说词里写到:没有人作秀。没有人愿拿妻子或儿子的性命作秀。没有人愿意冒这个险,愿意一结婚就成鳏夫,愿意老来无依、白发人送黑发人。他们是用亲人间彼此的爱做砥柱,在给对方积聚力量,给对方积聚抗拒病毒的力量。而他们此刻对亲人唯一的盼望就是:活着回来。

    当别的台记者都只在讲“奉献”的主题时,于珊珊做深度报道,站在医护人员角度,从人性的深度挖掘,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第一,活着。

    第二,热爱生活。

    第三,珍视幸福。

    第四,人类需要彼此的服务与牺牲。

    这是日常生活中的真理,是平静生活中的箴言。当瘟疫、战争、饥谨、灾荒等等灾难来临时,人性中最宝贵的品质就闪出了熠熠动人之光。

    于珊珊做的节目反响很大。

    等到她工作期满,出来,到了隔离区观察静养时,已经累得虚脱了。

    记者尚且累成这样,医护人员该辛劳成什么样子?

    又是120密封车,把他们这一批十几个人送到北戴河海滨隔离修养。那里原本是电视台的度假基地,现在封闭起来,用来犒劳从前线下来的记者。

    北戴河,黄金海岸,海天一色,波浪起伏。他们这些个累得脸黄枯瘦、摇摇欲坠的人,一下了车,就被这腥咸的海风猛的一吹,吹得腰杆也站直了。那个扛机器累倒的小伙子煞有介事,站在海边,迎风做出拥抱姿势,大声抒情道:啊,空气啊!啊,氧气!你是我的心!我的肝!我的肺!我是多么多么的爱你!多么多么的需要你!

    众人都跟着哗然大笑。

    这个季节,北戴河海滨没什么人来,四处一片静谧安详,果真是个养生的好地方。于珊珊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按时量体温,跟同事们拱猪,贴纸条,打牌,聊天,她更喜欢吃过饭后一个人独自到海滨漫步,从鸽子窝到浪礁岛,踩着柔软的沙滩,呼吸海风,狎习海浪,观赏海鸥,看暴雨来临时大海怒涛翻卷的气势,探察海岛深处森林的蓊郁葱茏。

    这回,同样是隔离,于珊珊却没有感觉到丝毫的憋闷。她有说不出的自豪感,成就感。

    大海呵!眼前这天高水阔的,一望无际的大海,海面白帆点点,天空鸥鸟飞翔。海水在阳光下变幻莫测,有时是蓝,有时是绿,时而却是几近透明的颜色。这个来自湖北小城的姑娘,平生只见过一次大海,那还是毕业实习的时候到南方时见的,却远没有北方的海这样有气势,棱角分明,波澜壮阔,却又摸不着看不见的,化有形为无形。她站在岸边,任海风吹拂,一种说不出的东西,把她的胸中鼓满了。大海洗涤了她心中的浊气,涛声让她感觉从里到外洗濯一新,脱胎换骨。她的内心感到十分安静,充实。




  
  ------------------
  部编版语文网 网络在线书库搜集整理
支持本书作者,请购买正式出版物

回目录 回首页

www.520yuwen.com 部编版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