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箓是符和箓的合称。符指书写于黄色纸、帛上的笔画屈曲、似字非字、似图非图
的符号、图形;箓指记录于诸符间的天神名讳秘文,一般也书写于黄色纸、帛上。道教
声称,符箓是天神的文字,是传达天神意旨的符信,用它可以召神劾鬼,降妖镇魔,治
病除灾。
符箓术导源于巫觋,始见于东汉。《后汉书·方术传》载:
“河南有麹圣卿,善为丹书符,劾厌杀鬼神而使命之。”又记:
费长房向卖药翁(被称为壶公)学道,卖药翁“为作一符,曰:
‘以此主地上鬼神。’……遂能医疗众病,鞭笞百鬼,及驱使社公”。“后失其符,
为众鬼所杀。”①近代考古发掘中,又曾多次在东汉墓葬中发现符箓。如西北大学历史
系藏一陶瓶,上有:“初平元年,地下小墓岁月……丘丞墓伯,地下二千石……”等语,
文末即附有符箓。又如《贞松堂集古遗文》卷十五收一铅券,上有文曰:“元嘉元年十
月十一日OO袁孝刘冢,如律令。”文后也附符。②其他未记年代的东汉符箓,在洛阳、
定州、高邮等地的东汉墓葬中均有发现。证明符箓的出现不会晚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
(151),时在道教创立之前。
早期道教承袭此术,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就是以造作符书和以符水为人治病来吸引
信徒创建组织的。此后符箓术一直是天师道、正一道的主要修习方术。东晋中期出现的
上清派虽主存思,亦兼符箓;灵宝派更以符箓术为主。唐末宋初,天师道和上清、灵宝
派分别以龙虎山、茅山、阁皂山为活动中心,形成著名的“三山符箓”。南宋金元之际,
更在“三山符箓”基础上,分衍出神霄、清微等众多符箓派。可以说,宋元以前,符箓
道法是道教的主流。金元之际,全真道内丹兴起,但擅长符箓之正一道仍在南方与之鼎
足而立。直至明清,重符箓的正一道和主内丹的全真道一直分统着道教。符箓术之发展
史实与道教的历史相始终。
道教在长期传习符箓术的过程中,创造了纷繁的符箓道法,造作了众多的符书,历
代《道藏》皆在“三洞”部中分出“神符”一类加以收载,其他道法书亦兼载很多符箓。
《三天玉堂大法》《上清灵宝大法》《道法会元》等,是符箓咒术的大丛书。所创符箓
难以数计符箓样式千奇百怪。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类:
(一)复文。多数由二个以上小字组合而成,少数由多道横竖曲扭的笔划组合成形。
主要见于《太平经》,其卷一百零四至一百零七,共载复文一千五百四十余(中有少数
重复者),如:
注:
① 《后汉书》第10册2749页,2743~2745页,中华书局,1965年
② 转引自《文物》1981年第3期《镇墓文中所见到的东汉道巫关系》一文
③ 1959年10月,新疆博物馆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葬区303墓内,发现道教符箓一
纸,最上为图,中间为符,下面四行咒文。上图绘制一左手执刀,右手执叉的武士神像。
④⑤⑥⑦ 《道藏》第28册674页,674页,第22册41页,第28册674页,文物出版社、
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