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学术论文-武侠小说-宗教-历史-经济-军事-人物传记-侦探小说-古典文学-哲学-网上书店


圆觉说金刚经

第一章 金刚般若

        《金刚经》是智慧教育文化当中非常重要、非常深刻和非常圆满的一部经典。一千多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人学习它,并因此而走向觉悟。因此它是一部能够使人了悟人生、获得解脱和成就智慧的般若经典。它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超越了宗教内容,是专门论述般若智慧——这个实相的本质内涵的。
 
  《金刚经》既蕴含印证当下进入觉悟境界的如实妙义,又传授践行、见证实相智慧的教育理论和最根本、最直接的下手法,可以帮助人直证智慧之真谛。所以说讲好《金刚经》是比较难的。过去古代的那些高僧大德们,把《金刚经》讲得不仅很系统,而且非常透彻。但是现在,《金刚经》已被大家讲俗了,讲出来的内容不符合如来真实义,就不可能帮助修习者开发般若智慧了。因此我们讲的时候,力求于从《金刚经》的本质内涵——那永恒的、不可磨灭的金刚般若这个层面上来讲解。也就是说,把《金刚经》中表达的如来真实义讲出来。

  《金刚经》不仅在佛学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通过自身践行见证,我们认为这部经典对人类文明进化、人类智慧的跃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现在的、乃至未来的想成就智慧、完满人生的人来说,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金刚经》所讲的内容,其本质内涵是如来真实义。那么,怎样才能表达并呈现出如来真实义呢?其实佛祖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给我们表达得非常清楚了。只不过中国南北朝时期转译经文时的文化、文字和语言,发展到现在的文化、文字和语言,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由文言文转化成为今天的白话文。我们现在所学习的《金刚经》文本,是经由一千五百年前的鸠摩罗什尊者翻译的,文学价值非常高,艺术境界也很精妙。但是这部经典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给修行的人们以无限的力量,更重要的因素就在于,鸠摩罗什尊者通过自身见证的般若智慧,将《金刚经》中如来真实义翻译出来了。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重新译讲《金刚经》呢?有两点理由:

  第一,人类社会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了,人文科学都有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近百年来的新文化运动,当代的国人,尤其年轻的一代,对文言文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想直接读懂《金刚经》原文非常不易;而且现在的生存环境、生活环境、生活习惯、思维模式以及思想观念,与那时相比都产生了巨大的差异。所以从现实的实践意义来看,需要我们对古人的这个文化、文字和语言,重新进行解读,重新认识,以便给现在的想成就智慧的人们提供方便。
 
  第二,对《金刚经》的本质内涵——般若智慧的认识,其基础内容包括学术方面的,也包括实践方面的。最重要的,还是通过实证所获得的见地,来帮助大家了解、认识、践证如来真实义;以今天这样的文化方式,并通过实践见证,对般若智慧进行一种重新的认识,也是本来的认识,又是符合如理的认识。我们这个认识虽然说是新的,但却是结合了今天的科技成果和文化知识来讲的,是文化发展到今天,用今天的观念来看待、来对待的,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进行的。这样大家就比较容易理解,并深入进去。我们所讲的深入进去,是让你去读,让你去实践,让你去见证。通过实践,认识、践行、见证般若智慧的本质内涵,使自己的生命活动发生“质”的变化,使自己的根本智慧展现出来。这就是让你从这个智慧教育文化中去认识、去实证;而且,还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方法来引导你,使你得以从这样一个方便法门“进入”。
 
  那么《金刚经》它到底讲了什么样的内容呢?在佛学中把它归入到“般若部”,是讲大智慧的,是人类智慧教育文化中本质核心的内容。“般若”翻译过来就是根本的、无尽的智慧。这个智慧不是常人所描述的那种聪明才智,而是超越了常人的那种博大的、忘我的、无我的“真如自性”的体现,是真我存在的那种虚寂境界,是人真正主人翁的自然呈现。
 
  从过去的高僧大德们所展现出的智慧境界来看,这个般若智慧是修行所达到的圣人境界。这种真我呈现的境界,是一个人转凡入圣之后,这样一个圣人,在他的生活、工作、学习和面对自然与社会的一切内容中自然展现出来的。它从哪里来?是从根本智当中诞生出来的,自然流露出来的,是在应对之中展现出来的。这个智慧是从哪里来的?那就是我们要讲的主题。
 
  什么叫金刚?金刚的涵义,就是永恒的、不可消失的、永不磨灭的、无坚不摧的、无穷无尽的,这就称为金刚。什么是般若?就是指超凡的、无师的智慧。金刚般若就是永不消失的、永恒存在的、无坚不摧的、无穷无尽的智慧,是超凡的、无师自觉的智慧。

那么古人是怎样认识金刚般若的呢?在《金刚经》里边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首先需要我们认识的、践证的是实相般若。认识和践证实相般若,就必须从人应对事物时的境界、文字、方便和眷属这四个方面去实证实相般若。实相般若是人的真我之体,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和眷属般若即为真我所应化的智慧之用。

  现在我们必须认识清楚,这所谓的五个般若,是五个吗?它们展示的是什么内容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实相般若,其本质内涵是什么。只有当你了解了、认识了实相般若以后,那么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眷属般若一切内容应运而生、顺运而生,人的智慧就会很自然地于思想言行的每个当下诞生出来了。

  关于实相般若,古智者认为其属性特征与万有的本源——道相一致。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这就是对宇宙实相的认识,也是对实相般若境界的认识。宇宙间一切事物,皆是由道而生的。道是万有的本源,是万物衍生演化的本源。一个人从出生,到求学道学,见证道学,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也许会伴随他漫长的生命成长的整个过程;而且自古以来是修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如凤毛麟角。所以,对道的认识不可以用思议的方式、思索的方式、思想的方式去看待和学习。因此我们的古人说“道是不可思议的”,但是“不可”思议不是说“不能”思议,而是不可以用自己的思维活动、思想方式、意识活动去想象道体的存在。大家一定要注意,只有像这样去学习智慧教育文化,才有可能见证到实相般若。见证实相般若,是不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出它的内容和过程的;但没有语言文字表达,又不方便我们学习智慧教育文化,从而去体验、去见证道体。

  那么禅宗对这个道之体,又是怎样描述的呢?——无所在无所不在。你去找这个东西,你找不着;索性你就不找,但它又存在。古人是这样认识并描述实相般若的体性的。

  我们今天的人,怎么样去认识道体呢?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讲述,它是相似于一种所谓的“零”态。零态不是什么都没有,不是个“空”、“空无”,而是空无中存在“有”的信息;还可以说是一种寂态。其实,用零态来表述还不是那么确切,用寂态来表述更为确切一些,不过要知道确切不等于就是!但是现在有很多的修行人称之为静寂,这样大家就很容易出现只理解“静”的含义的现象,而不去了解“寂”的内涵了。从道的本体属性来看,这个说法不能涵盖道体的全部属性。

  实质上,在寂态之中,动与静是不分的,它里边既有动的信息又有静的信息,既动又静,既静又动。我们把这样的一种存在状态,称之为寂态。这种寂态,就是宇宙最根本的“大实相”,我们所说的实相般若的这种境界,是与其相一致、相兼容的。

  现代理论物理学认为,宇宙是由最基本的物质衍化而来。我们的古人认为,宇宙是由道而生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发展而来,直至今天,所有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道衍化、生化发展而来的,道与宇宙万事万物呈兼容。道家认为道之体是一种恍兮惚兮的绝对存在,称之为道;儒家《易传》则称之为无极。以后就发展成为儒家《易传》所说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最后发展成为万事万物;后儒称“易”为无极,无极生太极……

  佛家是怎样认识宇宙之存在的呢?佛家认为:在宇宙存在的万事万物之中,有一种绝对存在,并兼容于万事万物之中。这种绝对存在,是一种自然而然、自自然然的集合存在。这种集合存在为万有信息。佛家对此集合信息的存在,称为“宇宙之心”——万有本然存在之心。

  我们人也是这个万有世界里边的、万有宇宙之中的一个具体事物。人之“心”,同样也是宇宙万有本源的本然存在。

  从人的生理结构上来看,人的脑大约有140亿个脑细胞,每一个脑细胞的“树突”就有1010个。那么人在思维过程中,即人心性的智慧功能在反映(应)事物时,其运动内容和运动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集合式的复合信息运动,具有接收、储存、综合、加工、提取和发放信息的功能。此运动内容和运动变化过程,是既动又静,既静又动的状态,与宇宙之本体的那个道的体性——恍兮惚兮的寂态相符合。所以人之心与宇宙之本源,是具有同一性和统一性的整体。人与宇宙自然的相互关系,是同体运化的整体关系。

  那么实相般若智慧是如何反映(应)万事万物的呢?就是我们人脑在反映(应)事物时,其接收、储存、综合、加工、提取和发放信息的这些功能,自然呈现出智慧整体的功能态。这种功能态的整体性体现出来的是:其在接收、储存、综合、加工、提取和发放信息时,这些所谓的功能同时作用,同时完成,没有先后。所以其在反映(应)任何事物时,反映(应)的是事物的内容和运化发展过程的整体。




  
  ------------------
  部编版语文网 网络在线书库搜集整理
支持本书作者,请购买正式出版物

回目录 回首页

www.520yuwen.com 部编版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