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学术论文-武侠小说-宗教-历史-经济-军事-人物传记-侦探小说-古典文学-哲学-网上书店


圆觉说金刚经

**********  第二节 不受不贪 **********


[原文]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译文]
  须菩提,假使有潜心修行的人,用能装满恒河沙粒数那样多世界的珍宝,尽数来布施,(这样的人行此布施之法,是可以获得巨大福德的)。

  假使又有人明了洞彻:一切的概念、观念、观点以及理论和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固有的使人明了自性、走向觉悟之法;而像这样不分别一切法,不执著一切法,不停留于一切法,于平常的行住坐卧中忍辱行,从而达于无生法忍。

  像这样潜心修忍辱行的人,便可以证得无生法忍的智慧境界,由此所成就的功德及获得的福德,远远胜过用巨大数量的珍宝来布施的人所获得的福德。

  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须菩提,所有潜心修行大乘的人,都不应该追求所谓的福德,就是这个缘故。

  须菩提恭敬地向如来请教:世尊,潜心修行大乘的人,既要净心行善以积累福德,又不能执著于去获得福德,那应该怎样做?

  须菩提,潜心修行大乘的人,对于所获得的福德,只要不贪求、不执著,便不会因此产生烦恼。所以如来说对于福德不起贪执念,便无烦恼心。像这样以“无我”之无为法修行,才能达于无生法忍之般若智慧境界。

  
按:《金刚经》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
[释义]
   注:(一)法无我:指诸法乃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并无常恒的主宰者。

  (二)无生法忍:通过忍辱修行般若智慧,于忍辱的每个当下,不生一念,连“忍辱”的觉受、概念,哪怕是一个念头,都不执著,达到无忍辱的境界。

  (三)受:为烦恼之异名。执著于所对之境;亦指对淫、食、资具等之执著,及对妄欲贪求之心等作用而言。
  
  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贪”。上一品讲了,你如果修行获得法身成就,首先要把般若智慧功夫境界在每一个当下呈现出来。因为顿悟的境界,当下进入是一刹那的,你要呈现什么?呈现当下的连续性,连续性地呈现当下,即时当下!也就是要有渐修的过程,这是具有连续性的。然后你还要怎么做?还要不垢不净,这就是不受不贪。你不受不贪,才能符合不垢不净的原则。那么我们就讲讲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贪”。

  在翻译讲解之前,我们先解释一下什么叫“无生法忍”和“法无我”。无生法忍:是指通过忍辱修行般若智慧,于忍辱的每个当下,不生一念,连“忍辱”的觉受、概念,哪怕是一个念头都不执著,达到无忍辱的境界。法无我:是指诸法乃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并无常恒的主宰者,所以这即是六根的任何觉受影响的法身境界。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须菩提,假使有潜心修行的人,用能装满恒河沙粒数那样多世界的珍宝,尽数来布施,这样的人行此布施之法,是可以获得巨大福德的。佛祖又拿布施七宝来打比方了,与什么对比呢?

  “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假使又有人明了洞彻:一切的概念、观念、观点以及理论和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固有的使人明了自性、走向觉悟之法;而像这样不分别一切法,不执著一切法,不停留于一切法,于平常的行住坐卧中忍辱行,从而达于无生法忍。像这样潜心修忍辱行的人,便可以证得无生法忍的智慧境界,由此所成就的功德及获得的福德,远远胜过用巨大数量的珍宝来布施的人所获得的福德。前面是用布施七宝与受持读诵并为人宣说此经如理所得到的福报做比较,而这一品中比较的内容已经变了,连称呼都不一样了。前面讲“有人”、“若复有人”、“善男子善女人”,强调什么?强调智慧功夫的实证,强调成就如来境界的内容和过程,是依如理实现、如法受持来完成了。而现在讲“前菩萨”、“此菩萨”,两者都是菩萨,是潜心修行大乘、行菩萨愿的人,是修行已经获得一定成就的人,对于这样的人,它的践行内容和见证标准已经发生变化,什么标准?法无我,得成于忍,即无生法忍!并且明确指出了,达到这个标准所成就的是功德。

  “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须菩提,所有潜心修行大乘的人,都不应该追求所谓的福德,就是这个缘故。须菩提恭敬地向如来请教:世尊,潜心修行大乘的人,既要净心行善以积累福德,又不能执著于去获得福德,那应该怎样做?须菩提的问题是代谁问的?是代所有发心行菩萨愿的人来问的。那么佛祖是如何回答的呢?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须菩提,潜心修行大乘的人,对于所获得的福德,只要不贪求、不执著,便不会因此产生烦恼。所以如来说对于福德不起贪执念,便无烦恼心。像这样以“无我”之无为法修行,才能达于无生法忍之般若智慧境界。

  不垢不净,就是不染;不受不贪,还是不染。不染就是不贪,你要不贪就不会染,你不执著、不住相也不会染。不受不贪还是在说不执著,这样才能“得成于忍”。

  布施,我们在前面讲过是开阔胸怀的方法。就是说,你用很多的财宝、奇珍异宝来布施,多到什么程度?“……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原来是用三千大千世界做比方,反正大家已经听熟了,我重复半天了,你都知道了。恒河沙等世界,装满七宝,用它来布施。像这样的布施,可以获得非常大的福德。如果你把这些个财宝都捐出去了,你不占有了,你脑子里就不住在财宝上了,胸怀就开阔了,开放了。但是只这样还不行,那只能获得福德,想成就功德只有这个基础还不够,那就要连布施的概念都不执著,这样你的胸怀就与自然存在相合。这个布施既可以获得福德,同时也是打开胸怀的过程,还是积累功德、成就功德的过程。所以就有了下面这个比方:

  如果还有人,在这样的基础上,既可以布施,还能修行,修行六度波罗蜜。你有道心,有了道心以后,你还能行布施。六度中的布施波罗蜜,不是要你把所有的财产都捐出来,都捐出来也只是能够获得很多的福德,这个福德是有生有灭的。这只是打比方说,你敢于把自己一切财产、一切的利益都拿出来,拿出来不是说给别人,既可以是给别人的方式,又可以是不理它、不管它,不住在那个所拥有的财富当中,不把所有的财富据为己有。而且最重要的是,你不住在行布施的过程中,不住于“有施可布”的行为和观念上,连布施的概念都不执著了,那么你不但有了巨大的福德,你还会积累功德。

  像这样的人,有了这样的基础,如果你在这个基础上还能继续地修行,明了洞彻“一切法无我”,就是在修行的时候不执著、不住,不把所有的法当做固定的、固有的模式,那么你便可以获得成就。这样你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就不会执著于任何一件事。对于身外的事物,你不贪求、不执著、不占为己有,不把自己的真心自性寄于外在的事物上;同时还能不执著于身心的变化,而且不把身心变化过程当中所获得的反应、所获得的变化,变成障碍自己修行的内容,哪怕是一个概念、一个念头都不执著,那么你就可以达成忍辱波罗蜜——无生法忍的境界。




  
  ------------------
  部编版语文网 网络在线书库搜集整理
支持本书作者,请购买正式出版物

回目录 回首页

www.520yuwen.com 部编版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