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学术论文-武侠小说-宗教-历史-经济-军事-人物传记-侦探小说-古典文学-哲学-网上书店


圆觉说金刚经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不要把我们所了解的、认知的一切存在,当成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事物都是处于恒常运动、变化、发展中的。所以,发了证道了悟人生、走向圆满觉悟心愿的修行人,对于这一切的存在,包括所有的思想、观念、观点,哪怕是一个念头,以及所有的理论、方法,都应该不妄执于、不停留于任何的丝毫的概念上。应该像这样去学习和认识——如是知;应该像这样去理解和掌握如理如法,去修正自己的意识,培养合乎自然之道的见解与见地,以此做为参照事物的标准——如是见;应该像这样挚诚笃信并深刻领悟,洞彻了悟自然之道——如是信解。以至于在受持践行的过程中,把所有的知见都放下,哪怕一丝一毫的知见,包括“知见”的概念都不执著,连“放下知见”的念头都不要有。不生分别、执著和妄想,不以固有的观念、观点和念头,以及理论、方法,做为觉悟之法——不心生这样的妄念,即不执著于法相。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须菩提,所谓的固有之法,固有的觉悟之法,所谓的法相,如来说实际上根本没有固有之法、固有的觉悟之法这样的概念可言,没有法相的概念可言,只是称为“法相”罢了。

  我们看这一品中又用了好几种称谓,佛、如来、世尊都出现了,为什么这样用?它们各自表达什么样的意义?我们学习理论得细致,不要漏掉了弦外之音,因为真义就在其中,这样才能把握其内涵。开始的一句“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里用“佛”,它代表的是所有大彻大悟的觉悟者,是强调每一个觉悟者的思想意识与行为活动都是这样展现的。我们翻译的时候,译成“如来佛”,以“如来”来表达觉悟者——佛的法身境界,二者本然一体,这样表达我们学习起来更容易理解一些。

  下面怎么说的?“是人解我所说义不”,这里用“我”字,代表什么?代表佛祖如来——释迦牟尼佛,很明确。而佛祖如来又代表什么?自性本真,所以这里用“我”。这跟上面“佛”——所有大彻大悟觉悟者表达的范围和涵义有所不同。我们此处译为“如来我”,既把这个个体觉悟者表现出来,又把这个“我”的圆满智慧境界表达出来,还把人人本具的真心自性表达出来。

  再往下看,须菩提是怎么回答的?“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这一句话里既有“世尊”,又有“如来”。这话可不是随便说的,称谓也不是随便用的。这一点你要是注意不了,理解不清楚,那《金刚经》你就学不明白。这句话开始用“世尊”,是对释迦牟尼佛这个觉悟者的敬称;后面用“如来”,那就代表法身境界,它就不是指人了,不是指某个人或某些人,而是什么?如来真实义!“如来所说义”,即如来真实义所呈现的义理。

  这一问一答,把佛祖世尊这个个体觉悟者,把佛——所有觉悟者,把如来这个法身境界、如来真实义,都包涵在其中了。下面“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人的一切见解见地皆源于生活中应对事物的各种衡量标准,因此,在这里用“世尊”是为了强调人在社会生活的行住坐卧中,与人、事、物发生关系而形成的智慧人格。所以说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语言是非常精妙的,更是非常精确的。你要是认为这几个称谓没多大差别,那就“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完全无法领悟此中真谛了。

  那么这一品“知见不生”,就是开始对《金刚经》所讲授的一切的如理如法进行肯定式的否定了。为什么?我们学习《金刚经》的过程,即是受持的过程。我们不仅学习了如理,还践行了如法。因为这个理即是法,法也即是理,理法圆融,理法不二。那么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是否能够深入进去?这也是属于受持读诵的过程。既然是受持读诵的过程,我们人的意识活动就会产生反应,会产生印象。反应的结果、印象的结果是什么?就是我们自己的见解,包括执著于如理如法和我们的见解,这些都是不可靠的。只要按照如理去行、如法受持,不要妄执于自己的见解,那么你这个学习的过程才能产生正信、正念、正觉、正智,你的般若智慧才能称得上是无上正等正觉。

  “知见不生”的内容强调什么?强调放下所有在学习如理、践行如法的过程当中产生的见解,以及产生见解的过程当中的一切内容,把它放下,使般若智慧呈现出自然而然的本然状态。这不仅是对这一经典的肯定,同时也是对你的见解和形成的概念以及法相都进行了否定。只有否定了你所学到的这些知见,才会便于你在行动当中呈现般若智慧,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实相般若智慧的本质特性和实质内涵——空性,性空即有。

  实相智慧在运用的过程当中,会产生境界般若、般若的境界,文字般若、般若的文字,方便般若、般若的方便,眷属般若、般若的眷属。只有肯定与否定的过程达成和谐的统一,实相般若与境界、与文字、与方便、与眷属,达成不可分割的一合相,一合相即非一合相,这样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

  所以文中再一次地告诫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的见解而受障碍。实质上本来没有所谓的境界存在,没有所谓的见解、见地的存在。为什么?人也是这个自然之中的一物,也符合宇宙自然的运化发展过程,因为我们人无时无刻不符合着自然的衍化与发展。如果著一念,就不可能与这种本然的存在相符合。所以说不管是己见还是知见,包括自己的见地,都须要当下放下,都须要在有见之际,即是放下之时。这样,所谓的见就消失了,所谓的法相也就消失了。这就是我们这三十一品中最本质的内容。




  
  ------------------
  部编版语文网 网络在线书库搜集整理
支持本书作者,请购买正式出版物

回目录 回首页

www.520yuwen.com 部编版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