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学术论文-武侠小说-宗教-历史-经济-军事-人物传记-侦探小说-古典文学-哲学-网上书店


圆觉说金刚经

所以,《金刚经》不仅有做功课——行入的内容,还有学习理入,从理上入的内容。从行上入,有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行,还包涵着我们在这二入四行的过程当中,与周围的事物将要发生的一切关系。在发生关系当中,我们要产生禅定。什么样子的禅定?在行住坐卧之间不离“这个”!不离“住无所住”!住无所住,是净化意识、修正意识的过程,是不住不著地精进的过程。

当人与事物的存在发生关系的时候,即在人与自然、与社会发生的一切关系当中,能够随缘而安地“德”成忍辱,就会呈现忍辱行的最高境界——无生法忍。不仅要做功课,还要与周围的事物发生一切的关系,是与客观存在的、自然存在的、社会存在的、人际关系存在的一切内容发生关系。发生关系就要自然呈现出什么?呈现出无生法忍的境界。这些结果的获得,与我们的“戒无所戒”有关系,为什么?在社会生活当中,不仅有法律,有规章制度,还有各种各样的规矩。这些法律、制度和规矩都是戒,都是戒律。持戒而达到戒无所戒,是我们净化意识的过程所要求的必修内容。所以,我们这样就对自身的生命活动存在,进行了什么样的布施?无相布施、无法布施。无相布施、无法布施,更无所谓的法相布施了,那么布施就达到了般若波罗蜜。这就是行所谓六度万行而呈现的金刚般若智慧境界。

  那么昭明太子把《金刚经》划分为三十二品,这个“品”,就当章节讲。实质上《金刚经》就一品,就一个内容。一个什么内容?讲般若智慧,行般若智慧,受持般若智慧,见证般若智慧。所以分品分章只是为了方便讲解和学习,千万不要认为有三十二品这样的划分。再强调一下,《金刚经》所讲的内容就是一个整体!怎样去认识受持的内容、怎样去践行受持的理论、怎样去符合受持践行的标准、怎样去见证受持践行的过程和结果,都在这个整体的内容里边讲解得非常清楚了。即使讲清楚了,大家还不能把它模式化、固定化。如果认为《金刚经》所传授的内容是不可更改的,你只要有这样一个观念,有这样一个概念,有这样一个念头,那就与《金刚经》讲述般若智慧的本质内涵不相符合了。践证般若智慧就是要你生一念便放下一念,生一相便放下一相。所以说不执著,只受持,而且还不是你一个人的受持,是与所有众生同体运化的受持,这就是《金刚经》的本质要义,是受持《金刚经》这部经典之真义的本质要求。

  我们把《金刚经》的内容全部讲完了。讲到后来,是无时无刻不在对前面所讲的内容进行总结,既是总结又是结果,同时还是你见证般若智慧以后,使般若智慧完全呈现的印证标准。

  现在我们再回忆一下《金刚经》中提到的四个四句谒。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现诸相非相。即现如来。”

  “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若以色现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现如来。”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从古至今住在《金刚经》所讲之理上的人多不多?那可是太多了。

  凡是对禅宗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德山棒”,德山宣鉴禅师善于用棒打的方式接引人。可是在德山禅师没有觉悟的时候,他也是一个很执著的人。他执著于什么?他就是执著于自己认识的《金刚经》之理,执著于经中的文字。德山禅师俗姓周,很小的时候就出了家,尤其精研《金刚经》,在四川一带专讲《金刚经》,所以人送绰号“周金刚”。

  当时禅宗才刚刚兴起来,那些知识分子出身的讲僧,根本就看不起大肆弘扬顿法的禅师们,说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南蛮子,懂什么佛法?这周金刚也不例外。因为他从小就接触佛学,熟读各大经典,到三十岁的时候已是声名显赫,以为《金刚经》讲遍天下无对手,认为自己已经得真谛了,对《金刚经》的认识是最根本的了。他不能容忍南方的魔子们“糟蹋佛法”,于是他就发愤要到江南去破这些人的“愚障”。我们说当时的周金刚也是够执著的了,你去也就去了吧,他还非要自己挑上一担《青龙疏钞》。《青龙疏钞》是什么内容?它是德山禅师自己编写的讲解、注释《金刚经》的一个注本。

  周金刚挑着经书,走在通往澧州的路上。在路边,他看见一个老婆婆卖油饼,就把担子放下,想买饼做点心充饥。老婆婆指着担子问:“你挑的是什么?”周金刚回答说:“《青龙疏钞》。”婆婆又问:“讲的什么经?”周金刚回答说:“《金刚经》。”婆婆说:“我有一问,你如果能答上来,我就把油饼布施给你做点心。你如果答不上来,就到别处去买东西吃吧。”周金刚说:“只管问。”他心里想:我讲了这么多年《金刚经》,还能被你一个老婆婆问倒了吗?这老婆婆就问:“《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和尚你想‘点’哪个‘心’?”结果这周金刚满腹经纶,却什么也说不上来。老婆婆见状,就指引他去参拜龙潭崇信禅师。

  这周金刚被老婆婆给问倒了,虽然心里有些不服,但还是有所悟的。所以到了龙潭禅师的寺院里,刚进堂门,就故意很大声问:“久向龙潭,及乎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现。”说我向往龙潭很久了,今天我来了,怎么既看不见潭,龙也不出现?

  这其实是开始打禅机了。你说“即心是佛”顿悟法门,那个大觉悟者呢?顿现的是什么“心”?“潭又不见,龙又不现”,“即心是佛”什么心?什么佛?

  龙潭和尚在屏风后面,探出身子说:“子亲到龙潭。”

  这龙潭和尚他呆在屏风后面,有人进来找他,是看不到他的人的。他为什么这样做?这是以“空”破“色”。一般来的人都是慕名来拜访,或是像德山这样闻其名而不相信、不服气,特意来试探的。




  
  ------------------
  部编版语文网 网络在线书库搜集整理
支持本书作者,请购买正式出版物

回目录 回首页

www.520yuwen.com 部编版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