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学术论文-武侠小说-宗教-历史-经济-军事-人物传记-侦探小说-古典文学-哲学-网上书店


圆觉说金刚经

学佛者:那化身呢? 

  圆觉先生:化身就是出了应化智慧的境界,不是因身体而展现出的无量光、无量智、无量寿,而是大智慧能够于应化事物的过程中,呈现出无形无相的智能运化效应,其变现的应化身状态,可以说有百千万亿种,无数无量,那就叫应化身智。那根本不是单指什么圆寂以后的身后智,而是不以身显现的智慧德相罢了。 

  学佛者:那咱们修的是智慧吗? 

  圆觉先生:那当然是智慧,没智慧,你要这个形体有什么用啊,跟个傻子一样。法身就是实相般若,没有实相般若,后边的般若境界等等都出不来了。 

  学佛者:我是修的净土。 

  圆觉先生:只要任何人在明师的指导下,通过锲而不舍的专修精进,是一定会有成就、有收获的。以前我也不会讲,我以前跟你们一样的糊涂,跟你们一样的迷茫。不管修什么,净土也好、禅宗也罢,都没有层次上的高低之别。总而言之不管什么宗派,实质上结果就一个,只是入手法不一样而已。甚至修佛修道,都是一样,根本智慧没有差别。 

  你能说有个佛家的智慧,有个道家的智慧?没有!只是文化不同,那么表达的方式就不同,入手法也就不同了。 

  学佛者:那你说,法门与法门之间都有差别吗? 

  圆觉先生:没有差别,有差别就不是佛授的经典了。你们要修的,首先要把你们旧有的参照模式破了,然后重新立起来新的模式。你们现在都是偏执的思维参照模式,你们都执著于自己概念中的那些个东西了,那怎么修啊! 

  你是以世俗的心态执著追求成佛;还是以修行为目标,在实际生活中去历练、去改变意识,使自己通过自我意识的净化而走向圆满,使真心自性得以呈现?这可是两个不同的结果。我现在讲给你们听的,就是希望你们把自己的那个假我——那个假家伙的参照标准模式等全部给摧毁了,这就叫“喝”!喝灭你们的愚蠢,喝除你们的盲目,喝散你们的迷茫,喝现你们的自性。如果你真能听懂,那可就了不起了。 

  我觉得你们需要认识自己修佛的观念,重新发愿,还是有可能获得成就的。 

  人家叫修行佛法,我这里不叫修行佛法,而叫修行觉悟的方法。其实本质的内涵都是一样的,都是在做生命科学的课题,见证生命科学的本质内涵,说的也都是一个道理,哪有两个不同的真理存在呢?只要你们需要,什么方面的内容我都可以与大家探讨。那就需要一个人有什么呢?那就是需要有大智慧。有了大智慧还要修行圆满十方的课题。而你们就只会讲一点佛学的知识,连其中的道理都还讲不明白,你们咋能践证智慧,圆满十方呢?圆满一方也圆满不了。为什么?没有智慧的见地啊! 

  当人的智慧圆满了十方以后,那就有大智慧了。人没有了分别、执著、妄想之后,那么就没有了佛法经典与世间法的差别。这样一切世间法,皆是佛法,一切佛法也都是世间法了,也更不会执著于佛法这两个字的概念了。 

  讲到这里,就是希望你们能够自觉去认识觉悟的真正涵义,它不是哪个宗教或哪个宗教派别的产物。宇宙自然的绝对真理只有一个,入手法有千万种,千万法是一法,一法即千万法,这样践证才行。佛是个能量、信息和大智慧的和谐整体,呈现出来的不是遥不可及的上天入地的神通,而是大觉悟者于平常生活各种事物应对中的分别智、应化智的展现,是自然而然的生命活动的展现。 

  佛是人,是觉悟了的人,而不是神! 

  我现在所讲的内容都是关于行在“当下”的事。禅宗是没有理论的,只有当下。一切讲理的内容皆不是禅,一切的理皆不是禅,禅是什么?禅是修起心动念的,是净化思维的思维修。 

什么叫当下?践证禅的内容就在于当下。一个参禅的人,只在当下,就是让你在当下进入,是让你进入实相的智慧境界。千万不要以为打禅就是参禅,如果不能行参禅之意,那就是打死禅。如果是静坐参禅,在这个过程中不得要谛,那就是参枯禅。禅是净化意识的思维修。 

  如果我教你们学习这些净化意识的内容,你们都还不会做,那你们上哪儿参禅啊?!当你有参禅的念头的时候,我就告诉你了,参禅不是参,不是打坐,你要把这个参照、这个执著的念头灭了就对了,一念当下就进入实相境界。走上觉悟只在当下一念,你这一念一破就进入了。这时你呈现的不是啥念都没有的傻子境界,而是如行云流水般念念不住的般若智慧境界。 

学佛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你们对参禅还不了解。没有明师带你们修,那就只能靠自己了。慎独行的关键要点:强调身心的整体健康,修养心性是时刻自警自觉的,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要想帮助别人必先完善自己。要知道:有心为善即是恶,无心为善才是真善!虚心实腹合于道啊,同志们! 

学佛者:我注意到您讲《金刚经》时,白话的翻译内容好像与现在通行版本的翻译内容不太一样。比方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这一句,在您对这句的翻译中,好像也没提到“布施”这两个字啊? 

圆觉先生:“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我们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的:行道心的修行人(菩萨),对生活和修行中所学到的、看到的、遇到的一切理和事(于法),无论其大小,都不可以停留其中(应无所住),而要当下放下(行于布施)——即事来则应,过去不留。 

“放下”即是“布施”最根本最完整的译释。对于“法”的翻译,需要着眼于行住坐卧最实质的生活内容,“一切理和事”都是法。对于“布施”的翻译其实也是这样的,简单而又平常,但却不能离开金刚般若的实质根本。所以不能把它玄化或宗教化、概念化,当然也不能把“法”粗浅地理解为所谓的“方式方法”。这样就明白了译文的涵义是符合原文之真实义的,而且是既方便大家学习,又方便实际践行的下手法。 

像这样译释般若部经典的内容,其实是对智慧教育文化实证的结果。任何译者对古智慧教育文化的经典,都不能依靠自我观念从文化知识方面去进行想象式的理解与分析。现在流行的《金刚经》译本,包括所谓的权威版本,其作者没有把如来真实义翻译出来,因为他们没有见证到实相智慧。这就是智慧教育文化与宗教神学、玄学教义的根本区别。 

人们对《金刚经》中的本质内涵产生错误的认识已经有千年了,所以至今也没有人能够从“真实义”的根本内涵去受持它了,大家所犯的毛病都是共同的,咬文嚼字地抠字眼,德山禅师开悟的公案就是最好的说明,我们在第三十二品的讲课中已经详细地讲到了这则公案。大家都去抠所谓的宗教教义方面的理论知识,而对其根本真义没有见证,这就是中国禅宗衰败的根本原因。所以这也是我们推广智慧教育文化最大的意义之所在。 

我对《金刚经》这部经典的讲解,基本上是符合“深入浅出”的译释原则的,但翻译的内涵却是很专业的。如果以通行版本来衡量的话,那我们讲的《薄伽梵歌》和《道德经》的内容你就更读不懂了。尤其《道德经》是当时金文、篆文甚至甲骨文造字之初的古字义,而且又有智慧实证的功夫内容在里面,所以从现有可查的典籍中的资料来看,两千年以来基本上没有符合《道德经》本质内涵的译释。古往今来,有不少人称自己能够读懂老子的《道德经》,其结果反而是形成了消极厌世论、权谋论、社会倒退论等可笑的观点,还大张旗鼓地出书宣传。 

对于《薄伽梵歌》,有的中外梵文学者做过直译,但是那样的译法有谁能看懂呢?里面含有古印度的智者大德对宇宙自然、对人类社会、以及对人生命活动运化规律的认识,还有如何开发智慧的下手法,又有谁能从这些译本中读出来呢?如果当年的鸠摩罗什大师也这样去译,那就没有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金刚经》原文译本了,因为智慧性没有了,所以也不可能流传至今。庄子讲“得意忘形”,其实中国传统智慧文化是特别讲究取其神髓的,重要的是抓住根本,也就是我在书中特别强调的“言外之义”。 

《金刚经》的涵义中,“当下放下”就等于“布施”,是属于“布施”中最高级、最根本的境界,是非常专业的行家术语,也是禅宗六祖一直到黄龙禅师时期普遍的禅修用语,现在社会当中虽然不明白“放下”的根本涵义,但也很常用。从佛经中流传出来又形成日常用语的词汇也不少,除了“放下”以外,再比如“执著”(执着),都些原本都是行智慧功夫的专业用语,广泛用于社会生活中以后,其词意就泛化了。 

我们既然讲这个课,就会对学习者和践行者们负责,不会误导大家。我们会为文化负责,尤其对待智慧教育这样的文化内容,是非常认真而严谨的。我们也绝不会为哗众取宠而去迎合庸俗的文化理念,歪曲《金刚经》、《道德经》等智慧经典的本质内涵。 

学佛者:搞教育、做文化,以人为本,以真为旨,通俗而不媚俗!对于您说的这一点,我是十分赞同的。如果都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来做文化,那么教育文化也就没办法发展了。对《金刚经》原文的断句也是如此吧?从本义着眼,从便于读者学习和实践着眼,所以打破了所谓的传统习惯?




  
  ------------------
  部编版语文网 网络在线书库搜集整理
支持本书作者,请购买正式出版物

回目录 回首页

www.520yuwen.com 部编版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