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学术论文-武侠小说-宗教-历史-经济-军事-人物传记-侦探小说-古典文学-哲学-网上书店


圆觉说金刚经

**********  第四节 前六品串讲 **********

  在前六品中,佛祖把如何参禅悟道的方法教给你了。如何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些方法都教给你了。教完之后,就需要把这些所学的东西“立”起来,当你准备这样去做时,就开始“破”所立之学的理论和观点观念等,这就是在教你行布施。布施就是开阔胸怀,就是通过破四相来开阔胸怀。六品中的每一句话都环环相扣,而且每一品之间联系是那么的紧密。紧密到什么程度?紧密到你不能再往里边插东西了,你再插进去就不是了,就紧密到这个程度。

  到了第五品,佛祖进行总结,目的就是为了破四相。前五品讲的内容非常广泛,广泛在哪儿?他说:修行本是平常事不离柴米油盐,悟道却须大丈夫全在行住坐卧——无我便是,前五品全是在讲这个内容。

  佛祖伟大!怎么伟大?他的两个学生给他建的一个道场,他是一个人住吗?不,一千多人住在一块儿,他搞特殊了没有?一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最稀有的、具有无上正等正觉的般若智慧这么一个人,他是怎么生活的呢?和一千多人一样的生活方式,而且这种生活方式,是文人墨客不敢运用的记叙方法——记流水账,就跟小学生写作文一样的。到了吃饭的时间,佛祖世尊穿好衣服,拿起饭钵,与一千二百五十人,很有秩序地进入到舍卫城里边,讨饭吃,化缘。而且他的这个讨饭是很不寻常的。你想,那个时候的城不是很大的,一个国家几十万人,而且交通又不发达,人的活动范围极其有限。有一千多人化缘,可能几家人就得摊上一个化缘人。这一千多人一起出去,估计满城都是的,那就需要什么?需要良好的秩序,需要和谐的气氛。他报的这个平常事,就记着早晨起来干什么,中午干什么,晚上干什么。然后化完斋饭以后干什么?拿着饭钵回来,不在路上吃,而是回来吃饭;吃完饭干什么?把碗一洗,把衣服整理一下,洗洗脚,整理座位,跏趺而坐。

  第一品像这样报流水账,为什么?它描写的是修行本是平常事,悟道定是大丈夫。“大丈夫”不是指个子高大,做的事业很大;而是指,人只有在大智慧的境界中,才能呈现平常心应对事物的点点滴滴,就那么自然流畅,滴水不漏,这就为“大”,即符合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的智慧属性。

  到了第二品是“善现启请”。就是问问大家有什么问题?这个时候继续报流水账,怎么报的?须菩提在当时来说是位非常伟大的尊者,而且有很多信众跟随着他。他从一千多人中站出来,跟佛行礼,然后提出问题。提出什么问题?善护念的问题。请求佛祖世尊讲一讲如何善护念。

  什么叫善护念?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就会有很多的心念。你要生活,你要照顾好生活,照顾好生活当中的一切人际关系,就会有很多的心念,很多的杂念。修行不要因杂念而起惑,但是在生活中有杂念,如何去护持、解决、应对这些杂念,这叫善护念。那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须菩提很恭敬地对佛祖说,“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您是非常懂得教我们这些人做好善护念的,如来您会教我们方法,会把善护念的道理讲给我们这些修行人听。您不仅会讲,而且会讲得很详细,“善付嘱诸菩萨”。这个“付嘱”就是很详细的意思,它跟“叮嘱”不一样。叮嘱是说你要记住,你一定要记住;咐嘱就是细致地说。佛祖您肯定会很详细、很有耐心、很慈悲地讲给我们听的。

“善男子善女人”,就是那些愿意修行、有善心善念来修行的人,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他们都发了修道的心,发了走向觉悟了悟人生的心,发了这个心愿。但“云何应住”呢?那道心我们已经发了,理想目标也已经有了,那么我们怎么来做呢?就是在生活当中,在修行过程当中,在与其他众生交往的过程当中,怎么样使自己的心安静下来?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就是如何安住本心,如何降服己性。

  “佛言。”这个时候是用佛言,“佛言”即觉悟者之言,觉悟者讲的话那你就得听。“善哉善哉”,好的好的,没有关系,你们提了问题我一定是要讲的,而且这是个非常根本的问题,就像须菩提你所说的那样。须菩提前面是怎么说的?他是说:如来您一定会给我们讲如何进行善护念,而且会讲得非常细致。佛说“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看来你是很了解我的,我肯定会帮助你们,满足你们的心愿要求;我会很详细、很深刻、很全面地讲给你们听的,并且会把它讲透。“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那么你现在听好了,不只是你听好了,而是所有的修行人都听好了。只要你们“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就告诉你们,“应如是住”……片刻后两眼睁开,说“如是降服其心。” 太完美了!

  须菩提看了以后,说:我知道了,真是好啊!是这样去善护念,这样去降服其心,我一定会按您教我的这样去做的。“唯然”即“是的”、“好”的意思。

  有的人在讲解这段时,将其解释为须菩提还没听懂,还没明白,请世尊再换一个层面,用可思议的内容来回答。实际上不是这个意思。佛祖只讲了一个内容,那就是“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关于这个内容就回答完了。须菩提说:好,我们一定会按您教给我们这个方法去做的。世尊,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的内容给我们讲吗?我们非常非常乐意听您的教导。

到了第三品,是接着第二品的内容继续深化、展开的。你不是“愿乐欲闻”吗?那我就告诉你,除了这个以外还应该做什么。

要使自己的心念得以降服,你还必须得学习。学习什么?学习生命科学中应该的、必须修的理论知识。这个知识包括哪些方面呢?包括生命繁衍的方式,生命存在的形式,生命智能的不同层面,你得从这三个方面去进行了解。这个单子开得大了,就像读博士的人,到老师那儿去,老师就给你开个单子,写上多少本书,你必须多长时间内给我看完,看完以后立个什么课题搞研究,然后写论文。实际上,佛祖如来那个时候就像现在的博导一样,把要读的书给你一开。这可不简单哪!他说你要了解什么?要了解生命存在的内容、生命存在的形式和生命存在的规律。

  从生命繁衍的方式上去了解:有卵生的,胎生的,湿生的,化生的;从生命存在的形式上去了解:有“有色”的和“无色”的;从生命智能层次上了解:有“有想”的,有“无想”的,还有“非有想非无想”的。讲得多细致!不仅给你开了单子,而且还从这个题目中告诉你:我不是骗你们,我也是这样做的。我怎么做过来的?我不仅了解这样的生命形式,而且我还帮助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及非有想非无想的——一切众生,我都帮助他们,帮他们进入到道的境界,使其得到解脱,离苦得乐常寂。我度了多少呢?这方面的工作做了无量无数无边,我做了这么多的工作,但是,我觉得他们能够得到解脱,最关键的不是因为我的帮助,我的帮助只是外因,能够解脱是他们自身努力的结果。佛祖世尊有那么大的功劳,他却很挚诚谦卑地说,而且也是“实语”,这不是我的功劳,是因为他们努力的结果。这样的谦卑体现的是般若智慧的“平等一如性”。

  为什么我全然地帮助了他们,又说他们是自己救度了自己,自己解脱了自己?须菩提,如果一个修行人,学了那么多的理论知识,帮助了这么多的众生,做为一个智慧者,你想成就圆满智慧,想得道,要是你还受四相的干扰,“即非菩萨”,你根本就算不上一个发了心的修行人。

到第四品讲“妙行无住”,就开始直接要求你灭四相了,如能积极主动去净化自我,你才算得上是个真正的修行人。佛祖是一个最珍贵、最稀有、最伟大的、具有永恒智慧的世尊,他是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那么对一个菩萨的要求呢?是恰如其分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是这样做的,也给你提出作为一个菩萨的要求。如果做不到,“即非菩萨”。这就是对你提出要求,你作为一个修行人,你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就必须得具备这样的“道行”,即无四相的智慧境界。并且进一步地指出,“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对待你所学的,你将要学的,你修行过程当中的任何一个具体的方法和内景,包括知识的,包括内在感受到的——这一切法,应无所住!不要停留在具体的境界当中,因为境界是不断变化的,你不要住下来!就是你要懂得如何进行布施,懂得随时随地的当下放下,这就是“行于布施”。

  在你行于布施的过程中,在每一个当下放下的过程中,给你分了两个情形:一个情形就是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你不要被眼耳鼻舌身意,这些能被我们感知所复写的事物所迷惑,不要住在那些境界当中。比如说练功打坐,身上很舒服,舒服的感觉就是著色了;很轻安,轻安也是著相了。著什么相?声香味触法里包括的这个“法”相,就是著了这个“法”相的色。一练功身体里边发出玫瑰香,发出檀香等等的;我看到佛像了,还发光,还给我们讲法;还有我出了透视功能了,可以遥视等等。像这些有我观念下的一切境界,一出现你就要警觉,不要住在这些境界上面。行于布施,就是不要停留。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就是说,修行的人应该像这样去做,在修行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行放下之功,这样去布施才是真布施!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情形,就是不住相布施。“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不住于相,就是不要有这种观念,连布施的观念都不要有,连布施的想法和念头都不要有。例如,“我这是布施”,你不要著布施的这个相。不住于相,是指前面所讲的关于布施的内容而言,也是对一切相而言。这样就是如来真实义了,与佛祖的这个信息接通了,为什么这样说呢?“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开始入法门的时候,是对能被我们感觉感知到的事物这样的感受比较多一些,所以就告诉大家要“不住色布施”,你就这样去布施好不好?大家说好好好。然后佛祖说,你们还不能说好,紧接着趁热打铁往下说:须菩提,菩萨不仅要不住色布施,还要不住相布施,连一个概念、念头你都能不住。有形的、无形的事物都不住,放下放下,那么对概念、念头你都能做到放下了,既无色,亦无相,那就是空了。这个空不是顽空,而是空性,那智慧就出来了,其福德不可思量,那就不得了啦。你既不住色,也不著相,即是空性。同时我们还要明白一点,色与相虽然分开说,下了两个定义,但它们不是两个东西,只是为了帮助后人理解才分开来讲。有色即有相,有相即有色,色相是一体两面的。

  不著色相即是空性,是无我的境界,那么你获得的福德将是不可思议的。怎么不可思议呢?不住色相布施,身体好起来,就像东方的虚空一样,像东方的琉璃光佛,琉璃光的虚空一样,你会获得身心整体的健康,你会获得智慧;然后还包括南西北上下,这样就全然地无我了。太方便了!这个时候,你的大智慧完全地展现出来了。最后又说“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就是你们一定要把我的话听进去,按照我说的话去做。“如所教住”的这个“住”,既当住讲,住在无所住上;又当“做”讲,是说你不行动是不行的,没有行动是不行的。我讲的这些已经很细致了,点点滴滴我都说了,你们赶紧做吧,按我说的、教你们的这样去做。

  第四品讲完了,马上提出问题来了。如果你既不著色,又不著相,那你就出智慧了,紧接着到了第五品就谈智慧,“如理实现”,一开头,“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现如来不”(“不”字在句尾表疑问,即是“否”字)?劈头盖脸直接就给你来了,直接切入根本智慧里边。

  不著色相就跟“如来”是一样的,就变成如来了。这个“如来”,不是如来三十二相,也不是八十种随形好,当什么讲?这个时候,你获得了健康的身体了,不著色,你不著自己这个色,不著声香味触法,身体就非常健康了,就变成东方的虚空了,琉璃光世界就在你身上产生了,你等于就是一个大觉悟者——“如来”了。这个时候问题来了,我讲了这么半天,现在给你提出个问题,你会不会这样想?可不可以把你这个不著色的“身相”,当做如来本尊,当做如来法相呢?你能不能把对身体的概念、身体的这种身相,当做现如来?当做大智慧的展现呢?须菩提回答,“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现如来”,不以三十二相、不以八十种随形好来现如来,这个时候解释才行。




  
  ------------------
  部编版语文网 网络在线书库搜集整理
支持本书作者,请购买正式出版物

回目录 回首页

www.520yuwen.com 部编版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