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学术论文-武侠小说-宗教-历史-经济-军事-人物传记-侦探小说-古典文学-哲学-网上书店


圆觉说金刚经

像这样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探讨,只能是理论上的、佛学上的、宗教上的。而般若智慧必须通过实证证得,所以仅靠佛学学术层面,不可能揭示出金刚般若的实质;即使是在实证的过程中,仅仅依靠所谓的戒律,所谓的念经持咒,所谓的善行(还没有脱离开“我”这个层面的行善行为,如住在我相、我见和我上),而没有真正地按照“二入四行”及“六度万行”的内容要求去实践,那也不可能揭示出金刚般若的本质内涵。

  所以我们今天再现如来真实义的时候,我们从金刚般若这个层面,展示《金刚经》本身的内涵——那就是如来真实义。这种见地就是二十一世纪的如来真实义。二十一世纪的如来真实义和二十一世纪之前展示的本质内涵是不是一样的?也是一样的,只不过在文化表达方式和内容上有差别。这就是无有定法,是法,是非法,是非非法,是法非法非非法。

  那么我们接着往下讲第八品的内容。其实上面所讲的内容,也是第八品中所展示的、所涵盖的、必不可少的内容。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菩提,关于以下要提的问题“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你是怎么想的呢?这个问题怎么理解?就是说,如果有人拥有能够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像珍珠、玛瑙、钻石、黄金,还包括古玩字画,等等,都是宝贝,把它用来布施,这是个宝!有多少?装满地球,装满我们的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才是一个“中世界”,一千个像这样的中世界才是一个“大世界”,一千个大世界才是“一大千世界”。像这样的世界有三千个大千世界那么多,都装满这样的奇珍异宝,用它来布施,像这样的人所获得的福德多不多?

  须菩提回答说:“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太多了,那简直是无法想象的多,那是我祖宗多少代都没看到过这么多的“多”;那就是多,非常非常多,没法描述的多了。世尊,这个是不好理解的,为什么有这样的说法呢?这些东西用来布施确实是有福德的,这个人胸怀这么大,心量这么大,这么多的财产都能供出来,都能给人家,布施给别人;同时是对自己的布施,对己心挂物的放下。你是给了别人没有?没有。一起心,这个事是从心而发,是先布施自己的,是把自己的心量扩大到三千大千世界去了,这个产生的福德肯定是很大的,是非常大的,是无法描述的。这个确实是福德,而且是大福德,难以衡量的福德。

  但是下面有一句话说“是福德即非福德性”,这个就不好说了,即使你有了这么大的福德,有了这么大的心量了,难道这个福德有自性吗?难道这样的福德就给你带来智慧了吗?起心布施是福德,不起心布施是功德。福德本身是无自性的,你布施得多,其所获得的福德也多;布施得少,其所获得的福德也少。而且福德属生灭法,其因布施而生。你布施的时候就有,福德的果报获得了以后就完了,它是有起有落,有生有灭的。生灭无自性,生灭之法无自性。所以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如来才说什么?福德是很多的,难以想象的福德。像这样多,多到难以想象了,但是也只能用个“多”来表示,还是有数量限制的,可以用数量来表达的。因为福德无自性,它总在生灭之中打滚。可是有些人布施,所起的心、动的念连福德都算不上。到了庙里,布施就是有价的,“我捐五块钱,捐完了你得保佑我”,那是有条件的布施。“你要不保佑我的话,对不起了,下次我就不会给你钱了”,给钱是给谁了?给如来了?不是。

  以前我们隔壁有一家人,母亲去世了,女儿给母亲烧钱纸,边烧边说:“你要保佑我打麻将时赢钱,你要不让我赢钱的话,那下回我是不会给你烧钱纸的。”她这个也叫布施吗?给谁布施?给她妈妈布施,给她妈妈那个信息布布施,但是她是有条件的。所以现代人那是有利己之心来做事,“符合我这个条件我就给你做了,不符合这个条件我下次不做了”。要拿一壶油到庙里去,就希望子孙万代有吃不完的油,还不用说三千大千世界的奇珍异宝布施。

所以你“布”了这么多的“施”, “布”了这么大、这么多,那如来怎么说?只能根据这个原因,“即非福德性”,只能说你有很多的福德。多到什么程度呢?多到难以想象,因为三千大千世界都装满了,这个多,不好说,只能用个“多”来形容就行了。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这是很关键的话,而且这话也不好理解了。说我拿出那么多的玩意儿,有形有象的那么多的东西,我布施了,我那么宽的胸怀,我获得的福德只是个“多”;而你只是把如来所讲授的金刚般若这个经典受持传诵,为他人讲解,如果工作忙没有时间,还只是受持四句偈,只是宣讲四句偈,甚至只是其中的某一句话,或者某几个字等等,因此所得的福德,比我用装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所得的福德要大得太多了,还说是不可思议了,没办法讲“多”字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呢?

  “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佛祖如来说,不是我在这儿吹大牛,我没有吹大牛!前有古佛,后有新佛;前有古如来,后有新如来,所有如来,皆是依此经之如理,从宇宙这个道之根本上成长起来的,他逃不开的。因为我们讲的这个经典,已经涵盖了从古至今乃至未来,所有如来诞生的“道”理。一切所有的大彻大悟的觉悟者,及所有大彻大悟觉悟者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佛法,都出自此经之如理,都是由道而生,都循道而行,无不从此法界生,无不还归此法界。由于你宣传弘扬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所以其福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后面佛祖又紧接着否定,“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须菩提,你要记住,所说佛法,其实根本没有什么佛法可言,只是假借“佛法”名而已,是借这个名称表达一下而已。

  这一品讲出了什么呢?讲出了宣传受持《金刚经》的重要性。你只要受持并宣传《金刚经》,你的自性就会与当下相契合,或逐渐符合自然之道,符合无为之法,符合如来之性。因为你在宣讲的时候,你就会被它所熏染,被文字般若所熏染,被文字所表达的内涵——方便般若这种境界所熏染,使你播下了如来本心之种,这个是最大的“出生”之因——一个大智慧诞生的“因”,诞生的“缘”,以及将要出生的“果”。这“因——缘——果”是混然不可分的混元整体。

  “皆从此经出”,说这个福德是大得不得了的。所以我们说第八品它很重要,一个人要想获得般若智慧,证得无上的道心,就得把此经进行受持与宣传。其实宣传的过程即是接受的过程、受持的过程。接受,就是接受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这个规律,你接受了这个,你就与宇宙同体了;接受,是接受所有的一切,接受了否定之否定,接受了肯定之肯定,接受了自然而然之法,自自然然的无为之法。受持就是通过自己实践去见证它、去证明它,就是这个过程。

  那么实质上在这一品当中,如来给我们又画了一个“饼”。并告诉大家,画的这个饼不是为了充饥的,是为了证得本源的,是为了种善根的,为了呈现道心的。使人的根本智得以现前的根本之法,就是受持此经,传诵此经,诵读此经,这是一个当下进入的下手法。其实从第一品就开始讲下手法,第二品也是,第三品还是……一直到第七品、第八品,每一品无时无刻不在讲述下手的具体方法,强调下手法的重要性。但是又告诉你,不要执著于这个方法,不要肯定这个方法就是唯一。通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辩证法的运用,让你不住不著,这就是《金刚经》最大的特点。

  我们按照这样的原义来讲,按照《金刚经》的本质内涵——如来本来面目来讲,它的内容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那么布施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所获得的福德,如来只是称其福德多而已;如果有人从这部经典,哪怕只是四句偈中认识它、学习它、见证它,并“为他人说”,怎么样呢?“其福胜彼”。

  我们一看,这个“四句偈”可真好,受持这个东西就能够抵上整个的经典了,只要践行就能见证到无上的智慧。那到底四句偈在哪儿呢?这个问题可大了。为什么?从古至今关于四句偈的说法太多了。从唐代以前就已经发生过非常多的争论,到了后世就更了不得了。你立一种说法,我找依据否你;我立一种说法,你引经据典来否我。争论到最后,啥都不是四句偈了,连四句偈的影子都弄没了,就混乱成这个样子了。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什么?都是不以践行见证《金刚经》的真实义为准则,一味执著于历史文献资料,执著于文字,执著于知见而造成的结果。

  四句偈是佛祖在讲授经典的过程中所做的分段式的总结,讲一段给作个类似总结性的小诗句。在梵文的表达形式中,就像诗歌一样,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最关键的是它能用这么短、这么精炼的语言,直接呈现开发般若智慧的根本内涵。

  四句偈是对人认识宇宙自然的绝对真理的存在和万事万物的运化规律,以及大自然中的生命活动规律的总结;是对人自身的根本智慧和人生真义——即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存在及发展规律见证的认识。而且其对践行根本真理的内涵,作了高度概括性和整体性的总结,并且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就算从全文中独立出来,也能够完整地表达出“断一切烦恼,生一切智慧”的内涵。所以四句偈是必须能呈现实相永恒真义的内容。

有人说想找梵文底本去核对,那我告诉你,你找不着。那个古时候的印度文明早就在不断分割交替的过程中消失了,所以只能回过头来看我们中国从一千五百多年前一直流传下来的经文译本。

  那我们应该怎样来认识和理解“四句偈”的涵义呢?

  从圆满觉悟智慧的这个层面来看,四句偈的内涵,涵盖一切佛法,涵盖一切世间法。如果有人认为佛讲的每一句话都是四句偈,每一法都是四句偈,这又不对了。我们只能说,整部经典的每一句话,都是四句偈所包涵的内容,都逃不脱它的根本内涵所涵盖的范围。但是从经典中随便拿出一句话都能完整、精确地呈现经典的根本内涵吗?当然不能。

  因此我们应该这样来认识四句偈:如来真实义是其根本,一切世间法是其外延。其涵义达到这样的高度,才能称得上是四句偈。但你别反过来,一切世间法那可不是四句偈,这个本末不能倒置了、搞反了。

  我们再往开了讲,真正能呈现宇宙自然、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规律性和真理性的,都可以是“四句偈”。老子《道德经》中的、庄子《南华经》中的,甚至包括西方有些著作中的等等,只要是能洞彻真理的、能帮助人开发智慧的内容,我们都叫“四句偈”可不可以?是可以的。因为“四句偈”也是假其名的,我们的认识要达到这样的高度、这样的广度才行。

  所以在我们的释义中,把符合这个内涵的经文拿出来,做为呈现如来真实义的“四句偈”。都是哪些呢?

  第五品中我们学过一个:“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另外后面几品中还有,第十品中的“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第二十六品中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第三十二品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些个四句偈,我们学习它、认识它、见证它,而且你获得了智慧的时候,并广为宣说传诵。佛祖在这里告诉你,这样所获得的福德,大大胜过于用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来布施所获得的福德,比那个大得多啊。这是什么理由呢?为什么有这样的观点呢?

  须菩提,一切大彻大悟的觉悟者,及所有大彻大悟觉悟者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佛法,都出自此经之如理。如理即是根本之真理。道即根本,道的理就是根本真理,也是绝对真理,还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理。

  须菩提,所说佛法其实根本没有所谓的佛法可言。我讲了这么多,我告诉你,我啥都没有讲;教你的觉悟之法,你可不要执著,你一执著它,就不是让你觉悟的方法。所以我只是假借“佛法”的名称而已。

  说你叫什么?我叫刘老师,这个刘老师还能不能叫刘老二?也可以,但是现在就是对我用了这样一个称呼,假其名。




  
  ------------------
  部编版语文网 网络在线书库搜集整理
支持本书作者,请购买正式出版物

回目录 回首页

www.520yuwen.com 部编版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