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学术论文-武侠小说-宗教-历史-经济-军事-人物传记-侦探小说-古典文学-哲学-网上书店


圆觉说金刚经

其实地藏王菩萨具有什么?具有佛的智慧,不仅有天下第一的智慧,而且还有天下第一的行愿愿力,更有不可思议的慈悲,同时在度化众生时还不惧一切苦行,是“行动”第一的菩萨。到哪个地方行动?到地狱里行动。什么叫地狱?地狱就是上也有,下也有,左也有,右也有,前也有,后也有,什么地方都需要行动。去行愿了,那把什么拿来行愿呢?把智慧拿来行愿,把这种慈悲拿来行愿。在哪个地方行愿?在人群当中行愿,就是一个觉悟者在娑婆世界行愿,所谓娑婆世界就在我们这个人群堆里。也是告诉大家,大家要行愿,怎么行?地狱行。地狱在哪?人与人之间观念上的差异,认识上的差异便是地狱;执著自己私心、私念,执著于我见便是地狱;存有分别、执著、妄想便是地狱;如果做人,贪、瞋、痴、慢、疑啥都有,便是地狱。以上的内容只要是有其中一个东西存在便是地狱,如果啥都有,那就是无间地狱。所以地藏王菩萨行在地狱之中,地狱就在人群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极具障碍,这就是地狱。

  实质上一个大觉悟者——佛,具有几大品质?四大品质——“智慧品质”第一,“行愿品质”第一,“慈悲品质”第一,“吃苦耐劳品质”第一,就是“地狱行”也没有关系。四个品质和合,叫“四象和合即空性”。

  像现在有些寺庙,罗汉堂离正殿在老远,旁边的旁边的旁边摆个罗汉堂。因为什么?大家现在都不愿吃苦了。大家现在认为只要通过行愿,说如果我这一辈子修不成,那么下一辈子还接着修。这样一来就搞错了,这就与佛法、真正觉悟之方法、让人走向觉悟的这个本质的内涵相违背了。很多人在庙里边烧点香、供点果,然后就跟佛、跟菩萨讨价还价。要保佑他发财,保佑他健康;不保佑那就不行,那就不给你上香。印的经典都是免费的,但是现在有很多人不把它当回事。过去印刷术非常落后的时期,是用手抄写经书,人们非常珍惜它。现在人们开始认识它,但社会上还有一部分人不愿意接受它,被迷在浑浊之中。不觉即迷。

  所以咱们岔开来讲,所谓庄严净土在哪儿?即在娑婆世界。只有娑婆世界才是圣贤所处的那种境界,那叫庄严,这个庄严叫法相庄严。所以说我们可以看到,《金刚经》在哪个地方讲的?在祗树给孤独园。讲《金刚经》,实质上讲的是什么?是“个人”修行,是一个“孤独者”修行的过程。当讲到功夫觉悟身的时候,佛祖如来是讲罗汉果,从一果罗汉、二果罗汉、三果罗汉、四果罗汉,是这样来分觉悟层次的。在分觉悟层次的时候,他不是用“菩萨”的名称来讲,不说“诸菩萨摩诃萨”,只是说罗汉。

  罗汉,也不是我们现在人认为的那个样子。现在人认为罗汉就是穿着袍子、披着袈裟、剃着光头的那个形象。那不对!只有修行到了觉悟层面才称罗汉。过去在家的居士和丛林中修行的,只要达到了觉悟这个层面,都可以叫罗汉。对于罗汉,一般来说叫自了汉,就是自己首先把自己证明好,获得了觉悟就称罗汉。不觉悟不能称罗汉,开悟了才可以称罗汉。现在人认为罗汉是很差的,赶不上个菩萨。不是这样的。一谈到罗汉,那就是代表智慧功夫;菩萨出现,那就是行愿。那么佛是什么?佛是得了道的、大彻大悟的罗汉,发救助、救度众生这样的愿,并去行愿,觉行圆满那就是佛了。菩萨加罗汉——加个大觉悟者就是佛。四果罗汉行菩萨愿,觉行圆满就是佛,就是如来。可能这样讲很多人不愿意接受,但是这确实是《金刚经》所表述的本质内涵。

  下面我们讲第十一品“无为福胜”。

  首先把它翻译成白话文再来讲解。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须菩提,如果有像恒河所拥有的沙粒数那样多条的恒河,你对这样的数字是怎么思考的,怎么认为的?“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像那么多条恒河中所共有的沙粒数,对于这样的数字你是怎么样想象的?“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回答:非常非常多,无法计数,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仅仅是这么多条恒河已经多得不可数了,已经是难以计数了,没办法形容了,何况其沙呢?那就是更无以计数,难以想象了。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如来佛祖说:我实话告诉你,我将如理所示之实际的、本质的内容,明确地告诉你。我说的是实话啊,前面讲的是如理,这个就是实话。这个实话是客观存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但是这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是无以计数的、无以计量的,用这个庞大、难以想象的内容来打比方。如果有潜心修行的男子和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你说这样所获得的福德福报多不多?一开始打的比方还少一点,三千大千世界,现在是无数个三千大千世界,越比越大了。“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回答:非常非常多,多到难以想象,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如果诚心修行的男人和诚心修行的女人,受持此经,认真修行,改变、修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且为他人宣说、传诵、开示《金刚经》,这样所成就的智慧是无边无量、无涯无始、不生不灭的。因此而成就的功德和获得的福德,远远胜过、远远超过了用装满无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布施所获得的福德。为什么?实际上,这是讲一个觉悟了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会自觉觉他的。

那么一个修行的人,也可以走这样的一条路。四果罗汉是衡量一个人觉悟的功夫层面,并不是讲罗汉本身了悟自性了,他只是一个自了汉就行了,不是这个;那么劝大家与人为善,众善奉行,就得是通过善行来布施。这个善行就是做最大的善事,做没有办法来计量的善事,那就是受持、宣说《金刚经》。所谓《金刚经》形容的最大的内容,前面讲了那就是“大身”——须弥山王。须弥山王之大,比恒河沙数、沙等恒河所共有的沙子那么多三千大千世界还要大,实际上就是描述大。

  描述一个大,是通过这个恒河沙数、等沙数恒河、诸恒河等沙数三千大千世界来描述什么?描述财物布施得多,心胸开阔得大。而通过“大身”来描述什么?描述人成就的般若智慧与宇宙是同体的,实际上就是般若智慧与一切存在的同体性,它是讲这个“大”的,大得没办法比,连“大”都没办法形容了,那就是无边无际无量了。

  没办法比,就不断地拿恒河沙数、等沙数的恒河……来打比方,打这么大一个比方是为了说明什么?是为了与大身、与般若智慧相比较的。以这个无数恒河沙数的大、难以想象的大作为参照,说受持此经如理所得福报比这个还大得多!这样一比较是不是把所谓的外布施与内在己心布施的差距给显现出来了?通过七宝布施,把自己在这个境界当中所观察到的三千大千世界再扩大,扩大到无数,是这么个比较方法。说福德大,有这么大;说你要受持此经呢,便是与整个宇宙同体了,产生了同一性,那么整个宇宙都是你,肯定就比那个用七宝布施的福德更大了。

  财宝布施,这个福德再大也有边。可是受持《金刚经》呢?是无边的,是无边无际的。不管说多大的三千大千世界,那都是有边界的。说一个有边界,一百个有边界,一万个也是有边界的,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也是有边界的。恒河沙数、等沙数恒河的三千大千世界,也是有边界。那么你再大一点,恒河沙数、等沙数恒河所共有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装满七宝,你装满了不还是可以“满”吗?只要是可以满的,就是有边有界的。受持《金刚经》成就觉悟以后,这与宇宙同体,是无边无界、无涯无始、不生不灭的,那就是无量了,比前面说的那个福德大太多了,是福德胜彼。咱们来举个例子。

  当年达摩祖师来中土,梁武帝请教祖师:“我这一生都尽力造寺修塔,布施财物,供养祖佛僧众,像这样做有没有功德成就呢?”祖师答说:“根本没有功德可言。”梁武帝听了之后,怅然若失,而且心中郁愤不平。祖师知道他的心思,所以当夜就潜离国境。

  祖师为什么这么回答?一位皇帝能用自己当时无上的权力和力量来供养布施,为什么说他尽这么大的力量还没有功德?原因就在于,如果不是出于本心内求的布施,所行一切外求之法,都只能是积累福德,修的是有生有灭的福德,获得的也是相应的福德,而不可能成就功德。这样的福德再大也是有数量限制的,而且受报完成后还是会灭掉,没有了。

  要想成就功德,必须是内求诸己现自本性。所以说功德源于本心,是修行智慧功夫层面的内容。通过功夫修为,熄却分别执著妄想,达到无我无为的境界,本心得以呈现,这才是积累功德的过程,也是成就般若智慧的过程。内求己心,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去用,能够于行住坐卧中展现出平常心,自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样才算是成就圆满的功德。放下,必须是从本心放下!仅仅只是放下外在的事物,内心哪怕还有一丝毫的分别执著妄想,都不是真正的布施波罗蜜,也就不可能成就功德和般若智慧。所以福德与功德是有区别的。

  佛祖世尊在这一品中打了那么大个比方,用多得难以计量的财物布施,说这样是可以获得很多很多的福德和福报的。但是他又告诉你,这样的福德还是有数量的,而且受报完了就灭掉了,所以修行不要把精进的力量用于外求的事物上,放下财物只是转向内求的一个入手法,不是修行的根本,不是布施的根本内涵,但是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开阔胸怀,达到布施己心的根本目的。而受持宣说《金刚经》,甚至只是四句偈,这样修行积累的是功德。受持的过程,是修持己心的功夫内容的过程;宣说的过程既是受持的过程,也是行善布施的过程。这样成就的是无量无边、不生不灭的般若智慧,因这样的功德和智慧而获得的福德福报,也是无法衡量、无边无际、无生无灭的。这是布施多少财物都没办法比拟的。




  
  ------------------
  部编版语文网 网络在线书库搜集整理
支持本书作者,请购买正式出版物

回目录 回首页

www.520yuwen.com 部编版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