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学术论文-武侠小说-宗教-历史-经济-军事-人物传记-侦探小说-古典文学-哲学-网上书店


圆觉说金刚经

第八章

波罗蜜 断烦恼 生无量智
如语者 离相寂 无实无虚


**********  第一节 如法受持 **********

[原文]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译文]
  这时须菩提向如来请教:世尊,应当如何命名此经?我们这些修行人,应该怎样按照经名之根本涵义来尊奉、接受学习并践证此经真义呢?

  佛祖如来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典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永恒的智慧即彼岸,你们可以依照这个经名之本质内涵来奉持、接受学习并践证。

  对此须要注意什么问题呢?须菩提,如来所说般若波罗蜜,是开发永恒智慧的如法,实际上没有所谓般若波罗蜜这样的概念,只是称其为“般若波罗蜜”而已。

  须菩提,对于下面的问题你会怎样理解?如来有没有教授觉悟之法?

  须菩提恭敬地回答:世尊,如来无法可授。全然否定,实际是以否定来肯定,肯定如来之如法。

  须菩提,对于第二个问题,你的想法如何?三千大千世界所存在的微尘,是不是很多呢?

  须菩提回答:确实非常多,世尊。

  须菩提,这么多的微尘,如来说其本为客观存在,无任何概念可言,只是当主观反应它时,称其为“微尘”而已。如来所说世界,实际上也是无任何概念可言,只是当主观反应它时,称其为“世界”罢了。

  须菩提,你会怎样理解这个问题?可不可以把见到三十二相,当做如来法身呈现呢?

  不可以的,世尊,不可以把见到三十二相当做如来呈现。

  这样说是什么缘故呢?如来所说三十二相,“相”其实只是当主观反映客观存在时,所构成的主客体关系,并由此形成的映象而已;本没有所谓相之概念可言,只是称其为“三十二相”罢了。

  须菩提,如果有诚心修行的男人和诚心修行的女人,用恒河沙那样多的无数世的身命来布施,(获得如此大的福德)。如果又有人,对于此经哪怕仅仅只是四句偈,以如法践行受持,以如法为众生开示、宣说传诵,这样所成就的功德和获得的福德,远远胜过以无量身命布施所得的福德。

  
按:《金刚经》第十三品如法受持
[释义]
  第十三品“如法受持”,主要讲的是如法,是讲破相的方法。我们先回顾一下前一品。尊重正教首先要有诚信,要有谦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有诚信、有谦卑才能尊重正教;一个没有诚信的人,没有谦卑心的人不可能尊重正教。
 
  那么如何尊重正教?首先就得从“正”着眼。如何为正?不著一念为正,一著便是邪,便是偏,便是歪,所以说有正有斜。那么这个正不是我们想象当中的正,这个正是正道,不是斜道,不是偏道,不是邪道。如果不从修正意识、克除我执入手,那么所谓的“正”就消失了,也就没有真正的正道可言。

  那如何才是真正地接受了正教?一定要受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受持呢?只要你听到、见到《金刚经》便升起受持的心愿,那么你就会读诵,你就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做、去讲。真正认识到了如理之正,那么你所说的即是如来真实义。只要你这样讲,哪怕是讲四句偈,不管在《金刚经》中哪个地方出现的四句偈,其本质内涵都是一个,所以说四句偈无有分别。“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现诸相非相。即现如来。”这是一个偈。后面的品中还有,一共有四个偈。从古至今对于四句偈都是哪几个,是众说纷纭的,我们主要是认清它的内涵,不要特意去分别它的形式。在这四个偈中不管是哪个四句偈,讲的都是一个本质内涵——如来真实义。通过受持,通过讲授,“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这就是第十二品尊重正教最本质的内涵。如果你真是这样做了,就如同如来重现,你就能够“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那也就是如来呈现。

  如来重现和如来呈现是两个涵义。如果你还没有觉悟,但非常向往觉悟,这个非常向往的心愿是发自本心的一念,那么这一念本愿,则是如来重现;如果因此受持而获得最好的、最上等的第一稀有之法,并使你走向圆满觉悟,那么即是如来呈现。“呈现”和“重现”是有区别的,但是重现也好,呈现也好,都属于尊重正教。如果受持、读诵、宣传,那么你就如同什么?佛之弟子,就像如来的弟子一样自觉自性,受到很多人的敬仰、尊重,重现是说的这么个意思。如果受持使身心发生巨变,获得了成就,那就是呈现。

        第十三品“如法受持”。正好有了第十二品的基础,升起了诚信、挚信心,出现了谦卑心这样一个境界,那么如法受持就可以开始了。

        《金刚经》是在一千五百年前那个时候翻译的。当时的文言文与我们现在学习的白话文有很大差异,而且宗教经典的文言文形式与我们现在学习的文言文也有很大区别。我们翻译《金刚经》的原文,并讲解它,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它。这个经文是两千五百年前佛祖世尊讲解的般若波罗蜜。他讲解的内容与一千五百年前鸠摩罗什翻译过来的这个《金刚经》的原文,从本质涵义上是无二义、无二法门的。但是究其语言形式来看,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完全跟印度两千五百年前的那个像戏剧性的、诗歌一样的文体,从形式上看是不一样的、有区别的。
 
  一千五百年前《金刚经》被译成汉文以后,变成了浓缩的、精炼的、文雅的这么一个文体。既表达了如来真实义,一千五百年前的高功大德所证到的境界,又能反映出两千五百年前佛祖所阐述的关于《金刚经》本质内涵的内容,它们是相符合的。智慧传承教育文化在内容形式和本质内涵上,只是文化形式内容发生了变化,但其本质内涵没有丝毫的差别。由于20世纪初,中国的文化发生了重大的转折,由古式的文言文演化成今天的白话文,所以今天的人读《金刚经》就觉得非常非常地生涩难懂。李先生带来的那个《金刚经》译本,对于“随说是经”这句,这本书上讲:只要大家随便讲讲经书,就能获得很大的福德。那简直就是对《金刚经》的毁谤。

  《金刚经》是讲如理的,所谓如理即是道理,是讲如何见证“道”之理。但是你学的时候还不可以著边,这就是“如”;如果你有边有际,那就不是如义了,那就是著边著际了,就著相了。所以说如法受持,就这么简单几个字,但现在的人,不管你的文化素质有多高,你也还是很不容易翻译出它的内涵。为什么?《金刚经》这个智慧教育文化内涵讲的是功夫,讲的是般若智慧。如法受持这个“如”即如理,“法”当理事结合讲,如法是指如来所授的理与事和合、理事圆融。这个如法是符合生命规律的、符合开发般若智慧规律的这样一些个内容。这个“法”还强调去行的内容,“受”也是让你行动,“持”还是让你受持、坚持、受行的内容,“如”就是告诉你有法但不能执著于法,得这样去行,它有很多层面的内容是叠合在里边的。
 
  你要简单去理解,就不好理解,所以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若从字面上去理解,那让文学家或者说是古汉语学家他们翻译不就行了吗?那是不行的,因为仅仅从文字上去注释,首先偏离的是智慧修行的专业术语,而且还很容易丢失功夫内涵,没有了功夫内涵,般若智慧就不可能呈现。
 
  仅仅从文字字面上去注释《金刚经》、翻译《金刚经》是绝对不能呈现根本智慧的本质内涵的,那翻译出来的内容就变成谬误了。执著于文字的内容,真理一定会变成谬误。讲授《金刚经》,翻译《金刚经》,都必须要有觉悟。严格地说,如果没有具备觉悟的人去讲授《金刚经》,就不可能了解其中之真谛,你就搞不清楚什么是如理,什么是如法,那是不可想象的,必定面目全非。明明是个“牛头”,你非要说是“马面”,就变成这样了。所以我们学习开发般若智慧的理论,如法受持是庄重的,是庄严的。什么样的庄严?如法之庄严。




  
  ------------------
  部编版语文网 网络在线书库搜集整理
支持本书作者,请购买正式出版物

回目录 回首页

www.520yuwen.com 部编版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