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学术论文-武侠小说-宗教-历史-经济-军事-人物传记-侦探小说-古典文学-哲学-网上书店


圆觉说金刚经

如法就是灵活式辩证法的运用。辩证法的本质内涵就是告诉大家不执著、不停留、不结合、不发生关系。我讲完了,你听完了,完了就完了,不要留下固有的印象痕迹。如来就告诉你了,你了解了、知道了就行,别住下,不要停留,别进来,一进来就有停留,般若智慧就不能现前。那么须菩提已经开始认识到了,已经开始践行了,说:您这一套我也学会了,我也就按照您这样教的来做吧。不要停留在这个概念、观念和观点上,不要停留在这个境界中,是这么个意思。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这又开始了,我们得把它翻译出来:须菩提,那么对于我所要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你的想法又是怎样的?三千大千世界所拥有的微尘是不是很多了呢?佛祖又开始教你了。须菩提说:“甚多。世尊。”真的是非常非常多。因为你说三千大千世界装满微尘,微尘是什么意思?我们现在想一想,这个杯子,把它磨细了,磨成很小很小的粉末都不能叫微尘。可能佛祖世尊在那个时候看到了,微尘像现在的量子吧。我们从分子开始,分子——原子——质子——中子,再往下分是量子,微尘相当于那么细的东西,数都数不清楚。说多不多?多得不得了,难以计数、难以计量、难以思量,没办法说。关于这个“多”字,佛祖世尊总是喜欢打比方,佛祖老人家也喜欢数学(众笑),没事就拿数字打比方,好理解啊,因为人对数字的感受是比较敏感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得到,都是这样的。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这一下把人搞糊涂了,都是你一个人在侃这些闲话。一会儿说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尘,多不多?你说“多”。然后他话锋一转,态度非常地郑重,而且还很庄严地说:须菩提,这么多的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你说,“您一会儿说这个,一会儿说那个,还让不让人听懂?脑子还跟着转不转呢?”你还得跟着转,你跟着转就是如理;你转好了,就是如法。你接受了、认识了、证明了,那就是如法;讲出来的就是如理。对于如理、如法就这么理解,就这么去做,这么去行。

  须菩提,这么多的微尘,如来说其本为客观存在,无任何概念可言。注意!只是当主观反应它时,才称其为微尘。这说得很清楚的。如来所说世界,实际上其也是客观存在,无任何概念可言,只是当主观反应它时,才称其为世界罢了,也只是一个名称而已。

  我们现在可以回忆一下,六祖在山里面待了十好几年了,后来想出来弘法了,就到了光孝寺。当时,信手拈来“风动还是幡动”这么个题目给大家讲如法如理。“风”,对我们来说,观念上认为它就是客观存在。有个小旗帜插在寺庙门口,过去称那个小旗帜为“幡”,插在那儿随风飘动也是客观存在。那么,是“风吹幡动”还是“幡自动”?就产生两种看法。有一帮人说是风吹幡动,另一帮人说是幡自动,争论得不可开交。在不可开交的时候,六祖出现了,他把这话题解了:“既不是风吹幡动,也不是幡自动,是你心动了。”这是禅宗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公案。这则公案的本质内涵从哪儿来的?就从《金刚经》里来的。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微尘,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你不反应它,你的心就不动,那么它的客观存在与你没有关系。我们讲了,如来讲授如理的时候,就是不让人有任何执著,不著边际。怎么叫不著边际?不停留、不住相、不结合、不发生关系。你看到没有?不是风吹幡动,也不是幡自动,是你“心”动。是风吹幡动也好,还是幡自动也好,你的心不动就啥关系也没有。“风”、“幡”都是你自己主观意识活动形成的概念,“动”的这个感觉也是自己主观意识活动反应的产物。你一结合就有关系了,一结合就变成风吹幡动了,一结合就变成幡自动了。它不结合,心不动,是不是这个道理?你心不跟它结合,不停在这个现象当中,那就是自然映现。

  知道这个事物,反映这个事物,而不反应它。不是不明白,是明白;不是不知道,是知道。知道而不反应,不著在上面,这就叫般若智慧。知道可以不结合,不住于它。如果啥都不知道,啥都不明白,那怎么叫智慧?那你不是在修行,而是变成什么样的智慧?就变成“愚昧的智慧”,那叫无明,叫无记,傻子一个。过去叫“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食而不知其味”,那你说我吃了没有?吃了;什么味道?不知道。不是不知道,是知道,不反应它,不执著于“知道”这个见解。

  人视而不见的时候多得很,用催眠就能揭示很多新的内容。讲个例子:有个女人从百货商店出来,正好撞见一个杀人犯把对面的一个人宰了,抢他的钱,一反抗就被打死了。这个犯罪分子跑了,当时警察就展开调查。警察对当时在场的她进行提问,可她由于受了惊吓,所以根本就不记得犯罪分子的长相。后来对她进行深度催眠,催眠之后问她犯罪分子是怎么样的,她都讲得清清楚楚的。你以为自己看到的东西都能随便反应出来吗?其实等到你脑子里面要反应事物的时候,那各种各样的信息已经过了多少趟了,那已经不是“第一义”了。大家通常是用自己的想法想如理,你想出来的结果那都是妄想。

  所说微尘,“是名微尘”,只给它起个名字而已。因为像微尘这样的事物它也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随着这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也许变成了个更大的事物。过了一段时间,微尘就不叫微尘了,它老是在那儿撞、撞、撞,撞出一座大山来了;它也可能消、消、消,最后微尘也没了,都有可能的。说这个存在,相对于道体来说,它是不存在的,它是假存在的,它只是假其名而已,是这么个称呼。对这个动态的事物,对这个世界也是这么个说法,一切事物始终在运动、变化、发展中,怎么可能有个固定的概念或形式呢? 

  我们接着往下讲,“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须菩提,那对于这样的问题,你又会怎样认为?可不可以把见到三十二身相就当做如来呈现呢?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的,世尊,不可以把见到三十二身相当做如来呈现。为什么?如来有身相吗?没有也不对,有也不对。“三十二相”就是长得好,这个人他就是完美,有三十二个好处。不像咱们这样头发生得低,佛祖头发也生得高,脑袋瓜宽阔,按咱们中国人说法,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大大的眼睛,大大的鼻子,大大的嘴巴,整齐的牙齿,耳大垂肩。不是真的耳朵大,大到垂到肩上了,不是这样的。耳垂具有坠形,耳垂大,说明脑子里面丰满,脑子里面能量充足。三十二身相就是和谐身相。




  
  ------------------
  部编版语文网 网络在线书库搜集整理
支持本书作者,请购买正式出版物

回目录 回首页

www.520yuwen.com 部编版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