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学术论文-武侠小说-宗教-历史-经济-军事-人物传记-侦探小说-古典文学-哲学-网上书店


圆觉说金刚经

说“我从昔来所得慧眼”,那还不仅仅是五百世,“往昔”,那不知道多少世了,说不清楚多少世。凡是我知道有我存在以来,没听说过像这样伟大、这样深刻、这样明白、这样简单、这样通俗、这样易行的理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理论?是开发般若智慧的理论。这个理论,你听起来又好听,做起来又好做。“做”的结果,是不著边际;“行”的时候,是走向彼岸。是这么样一种理论,令人非常地感慨。

  如来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实语”,讲的是大实话,实实在在的,真真实实的。你看讲了这么几段,须菩提已经痛哭流涕,而且恍然大悟,深解义趣了,“原来是这样的”,感叹自己过去是多么糊涂。这个感受是如法受持的结果。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如果再有这样的人,得以听到、看到、学习到此经之如理,挚诚笃信,一念清净,当下即生如来实相。一念清净!怎么能够做到?只有当下切入。“当下切入”,这是很重要的几个字。一念清净是念念清净,没有谁一念清净就只是生这“清净一念”的,而是知道了如何念念相继。这一念清净了,以后就不清净了?没有这么个事儿。所以说此是属于什么?当下!当下切入!

  要知道,所谓的清净心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称得上是清净呢?清净心的诞生,要破贪、瞋、痴、慢、疑。你如果没有贪心,没有贪、瞋、痴、慢、疑这五毒,就不会生执著心、分别心、妄想心。以前我们在讲课当中也讲过,你只要执著于一个事物,你的心就被你的执著所占有,产生了执著心;因执著就会生妄想,妄想心也就出现了;有执著、有妄想,就一定会去分别,分别什么?分别是符合自己利益的,还是违背自己利益的事物。分别、执著、妄想这三心,你只要有一种形式的心存在,那么其他二心就跟上了。

  如果一个人有对事物的奢求,有妄想心存在,他就会执著于自己的妄想,产生分别;如果一个人有分别心,他就会去执著于自己的分别、利益的存在,而产生妄想。所以如果我们受持如法,那就是“离一切相”之时,就能清净心自现。清净心的自现,它不是学就能学出来的,光学不做不行!很多人现在是学理论的时候就学,做的时候不做。光学不做那不解决问题,清净心生不了。边学边做,学做一如,清净心顿现。没有慢慢现的——慢慢地像那个幕布一样拉开,那是不可能的,而是“啪!”一下就开了。可是我们以前学习理论呢?非要是从外面往里边入,那样是没办法入到心里边去的,入不进去。

  只有我们从心里边,从你积累的量、改变的量、认识的量入手,对客观事物理解的量增加了,逐渐清除了自己的分别执著妄想,解决贪瞋痴慢疑,不执著于眼耳鼻舌身意,不执著于因眼耳鼻舌身意所使而产生的色声香味触法,在生活当中不出现这样的现象,不被占有、不停留、不结合、不著在所发生的关系上,那么当你像这样去行、去受持、去做、去践行的时候,累积到一定时间,那就是功德。功德积累到一定时间,一下就打开——顿悟了,那个时候即是当下切入——清净心顿现,是这么个过程。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我们这样解读:世尊,成就如来实相即是道体呈现,所谓的圆满觉悟之道,实际上是如来实相所呈现的对于一切客观存在映而不应、对于万事万物都应而不执的境界。其实并没有所谓如来实相的概念,也没有成就的概念可言,因此如来说只是称其为实相而已。这段话怎么进一步解读?我们生命活动存在的环境并与之发生关系,例如说柴米油盐、行住坐卧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都是什么?皆是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对于这些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当与之发生关系时,不执著于这些万事万物的概念。尽管概念是存在的,但是不执著于这个概念;不是否定概念,而是不执著概念,“即是非相”,那么实相境界就呈现出来了。脑子里边没有什么东西是停留着的,是不可变的,所以说当我不住任何东西之时,实相就自然呈现了。

  那么这个地方大家只是读一读就没办法去理解,为什么?因为大家对生命活动的认识不够深刻,学习如理才刚刚开始,按如法践行就缺少支持了。但是学习这个内容也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怎么样容易呢?对于这样的存在没有任何的概念可言,也没有圆满觉悟之道可言,如来说只是称其为实相——圆满觉悟之道而已。

  在这样的内容中,须菩提又说了:世尊,我如今受教于这样能使人明了自性、走向觉悟之经典,挚诚笃信,深刻理解其所示如理如法并践行,这样做并不难。怎么不难?说佛祖您已经讲得这么清楚了,这么明朗了。怎么清楚明朗?“应如是生心”。生什么心?不执著之心,就这么简单。这还不清楚、还不通俗吗?这还不容易、不简单吗?这还不深刻吗?都包涵在里边了。其实确实不难,就是“不执著”!

  再看下文:“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如果到了后世,再过五百年,那时有众生听到、见到、学习到这部经典,挚诚笃信,深刻理解其所示如理如法并践行。这样的人,即是第一等稀有之人才。我们都属于“后五百岁”以后的事物了,为什么对于现在的人来说不了解《金刚经》,不能听懂、看懂《金刚经》?就是因为梵文翻译成汉文,是一千五百多年前南北朝时期汉文的书面语言表达形式;而且它还不是个普通的民间流传的通俗译法,它是“加密”的。怎么加密的?因为鸠摩罗什老人家是用修行的“行话”说的,所以对于大家来说不大能看得懂。如果我们要去翻译这样的智慧经典,根据文字来翻译,那可就啼笑皆非了。




  
  ------------------
  部编版语文网 网络在线书库搜集整理
支持本书作者,请购买正式出版物

回目录 回首页

www.520yuwen.com 部编版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