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学术论文-武侠小说-宗教-历史-经济-军事-人物传记-侦探小说-古典文学-哲学-网上书店


圆觉说金刚经

第九章

正信行 精进修 功德无边
消业障 无空过 果报殊胜  

********** 第一节 持经功德 **********

[原文]
        第九章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译文]
  须菩提,如果有诚心修行的男人和诚心修行的女人,于上午时分,用恒河沙那样多的诸世己身来布施;于中午时分,再用恒河沙那样多的诸世己身来布施;于下午时分,也用恒河沙那样多的诸世己身来布施。像这样无量无数劫世,皆以己身来布施,(获得如此之大的福德)。
  
  如果又有人听到、看到、学到此经如理,产生诚挚信念和决心,谦卑而诚信,不诽谤、不动摇、不违背地践行。这样所成就的功德和获得的福德,远远胜于用难以计量劫世之己身布施所得福德。
  
  何况有人书写抄传、接受奉持、学习践行、广为宣说传诵并为众生开示此经如理,其因成就此功德而获得的福德更是无以计量、无法比拟的。须菩提,从根本上来说,受持此经如理有不可思议、不可限量、无边无际的功德。
  
  如来为发证道之心、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人,而开示此经如理;为挚于开发最上上等无上智慧的人,而开示此经如理。
  
  如果有人能够接受奉持、学习践行、广为宣说传诵并为众生开示此经如理,如来之无上正等正觉智慧,完全能够知道有这样的人,也曾亲见并完全能预见,像这样的人皆得以成就不可限量、不可称量、无边无际、不可思议之功德和智慧,达到圆满觉悟的境界。
  
  像这样的一类人,就如同如来呈现,能够继承、担负如来开发般若智慧之责任,传承、发扬如来之如理妙谛,展现无上正等正觉之智慧,以普度众生。
  
  那么还须要注意什么呢?须菩提,贪迷于修行小法术的人,便执著于我、人、众生、寿者的见解见地,以此为障。对于这部无上智慧之经典,不能够听懂、学懂,不能够接受奉持践行、宣说传诵并为众生开示此经如理。
  
  须菩提,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有这部无上正等正觉智慧之经典,并传诵、开示此经如理,一切世间天人及人、阿修罗,一切众生,都会恭敬供养。

  要知道这样的地方,就是如来呈现之道场,众生都会自然而然、谦卑恭敬地围绕诵持,顶礼膜拜,用鲜花和什物来供养。这些诚心修行的人所获得的成果,也会像花香一样四处散布传扬。
  
按:《金刚经》第十五品持经功德
[释义]
  注:(一)“见”:我们平常所说的“见”,即自己所学习和认识的文化知识、教育知识、人生经验、生存经验等等,由此产生和总结出的观念,而形成了参照事物的思维模式标准。“见地”,即我们所学习和了解到的知识文化,与人的人生经验(包括社会经验和自然经验——反应客观存在的经验)相结合,通过自己行为行动的实践所证明、证实了的观念。原文中的“见”的涵义,既是平常所谓的见,又涵盖“见地”的内容和涵义。
 
  我、我相、我见:都是因执著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这个“我”而反应所产生的结果,还包括“我的存在”。
 
  (二)供养如来,即供养自性。所有进行供养的众生,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供养自己的自性。因为自性与如来本是同一的。
  
  第十五品“持经功德”。准确地说,从第十品以后就开始讲如何受持《金刚经》,在十品以前,就完成了一个从凡人到圣人的这个如理的指导过程。前六品讲如理,讲修行的方式方法;从第七品到第十品讲如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受持的过程;从第十一品开始,讲受持的内容,让你如何重视《金刚经》,讲如何受持,哪怕只是四句偈都可以。那么到了第十五品讲“持经功德”,是教授你如何通过这本经典去践行,那就是说,整个一部经典都是我们需要去探讨、去实践、去证明其如理的真实性以及真理的存在性的。
 
  所以每一品的内容都不一样。那么为什么在第十五品中来讲解持经的功德呢?因为第十四品告诉了大家如何去离相,离相即寂。你要想做到这样,你要想达到前面的离相即寂的目的,必须得持经,光四句偈可能你还没从理入上入完整、彻底,那整部的经典你都得受持才行。但是如何离相?实相即是非相。实相不是一个概念,是非相,不要把实相当做一个概念,当做是对事物的概括说明。实际上没有所谓实相两个字的概念存在,实相仅仅只是对道体的这个存在的名称描述,不要成为脑子里面的一种概念。破相首先从实相上开始破,你有了实相的概念,你就不可能产生境界般若。因为有概念,就没有实相般若。只有不住在这个概念上——本来就没有这个概念——那么境界般若才可以呈现。“离一切相,一切离也离”就是指这个意思。
 
  那么还有什么相是要“离”的呢?我相即是非相,人相即是非相,众生相即是非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一切皆是相,一切皆不是相。我相不是说你执著于“我相”这个观念,而是执著于“我的存在”这个观念。说一个人著了我相,是著我相描述的内容,而不是这个概念本身。实际上这个概念是在平常生活的行住坐卧的过程当中,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你著了符合以我为中心的这样一个具体的内容。它是指你这个要“一切离也离”,是从其内容上去离,从产生这些内容的观念上去离,而不是从我相这个概念上去离。
 
  我相的概念,以及以我为中心而产生的一切概念,只是我相所涵盖内容的一部分;而一般修行的人,通常将其当成我相内容的全部。其实我相的全部内容中,包含着一切观念、观点,因为一切概念可以产生一切观念,一切观念可以诞生一切观点,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念头的起源。所以我相的内容还包括哪怕是这一切所谓的概念、观念和观点中,念头起还未起完、或要起还未起的内容和过程。当然这一切所谓的内容和过程,是明心现性以后所要做的更精微、更彻底、更完全的根本修正的功夫内容,是从无为到无不为,再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功夫内容。
 
  如果你认识到了有一个我相,有一个我相的概念,如果只是从人为定义的固定不变的概念上破我相,那么破这个概念的执就变得很轻易了,这个概念也很容易离开、消失了;可是平时生活当中,以我为中心的一切观念和一切观点的我相是经常存在的,而且是随着生活中所遇到的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而产生的,其根本点就在于执著“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我的觉受所产生的“色受想行识”(五蕴)这些相,这才是我相最需要破的重点内容。我相并不是仅仅以我相这个概念的本身而存在。
 
  如果你说我这个人已经没有我相了,可是你生命活动中哪一点没有我相?处处有我相的。就说洗衣服,天热了,就那么两件薄衫,用洗衣机洗有必要吗?放在盆里,打点肥皂,轻轻揉一下就可以了。但为什么还要用洗衣机呢?这就是有我相了,就在于图方便、懒,不想动手洗。本来三五分钟就能洗完,可是执著于我见,往洗衣机里一扔,哗哗,半小时才洗完,其结果是既浪费时间又浪费水,还浪费电。这皆是我相。
 
  平时我们在生活中类似的事还少吗?因为“我”有了习惯,“我”不愿意那样做……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我相。我们很多人不认识、不明白,说“我没著我相”。你说“我没著我相”的时候,你的我相就在其中了!
 
  修行即是在生活中学做人的过程,是自行自为的过程,自己行动,自己觉醒的过程。所以如果你不是从这个层面上去认识修行的内容和本质,你就没办法理解“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你就没办法理解“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搞不清为什么佛祖说全然地在帮助众生,然后又说自己没有做什么,是众生自己做的。怎么做的?对自己的行动、自己的行为,自己去警觉修正,自性自度。然而平时我们生活中不觉悟,没有警觉就是没有觉悟。开口动手,“我”这个观点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而且占有自己整个心灵。这可不是自然而然地呈现的觉悟境界,你的心灵成为了你这个概念、观念甚至于念头的奴隶,这即是我相。
 
  有了我相即有了人相,上面讲的洗衣服的例子中就有人相。我这个“人”已经产生了,这个人相诞生了。然后众生相呢?大家都这么懒,你也是其中一员,认为不只我这样去做,大家都是这样做的,众生相也有了。寿者相,“劳累累我,我辛苦”这不就是寿者相吗?以为仅仅只是指得了病、治病那才叫寿者相?这些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我们在生活过程中,即修行过程中需要放下的。
 
  以上所讲之理,即是“离一切相”的理,而且还不能执著于这个“离”,也不能执著于这个所讲之理,这才是“一切离也离”。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应该有一个正念。




  
  ------------------
  部编版语文网 网络在线书库搜集整理
支持本书作者,请购买正式出版物

回目录 回首页

www.520yuwen.com 部编版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