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学术论文-武侠小说-宗教-历史-经济-军事-人物传记-侦探小说-古典文学-哲学-网上书店


圆觉说金刚经

第三章

无四相 度众生 涅槃无余
行布施 住无住 福德无量

**********  第一节 大乘正宗 **********


[原文]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译文]
  佛祖郑重地告诉须菩提,所有发愿的修行人,应该像如来所教授的这样去修正自己的心念。而且还要了解一切众生生长存在的内容、形式和规律。
  从生命的繁衍方式来看:
  存在有——卵生的、胎生的、湿生的、化生的。
  从生命存在的形式来看:
  存在有——“若有色”即有形有象,看得见的;
  存在有——“若无色”即无形无象,看不见的。
  从生命的智能层次来看:
  存在有——“若有想”即有思想、有灵性的;
  存在有——“若无想”即没有思想、没有灵性的;
  存在有——“若非有想。非无想”即好像有思想又好像没有思想,达到了似有似无、似无似有,而与“天道”呈和谐境界的。
  我全然地帮助一切众生进入“道”的境界,使其得以解脱,离苦得乐常寂。像这样度化、解脱了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实际上没有一个众生是因我的帮助而得到解脱的。其实本无众生得度,亦本无众生可度。
  为什么会这样说?
  须菩提,如果修行的人,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不是一个具有道心的纯粹的修行人。

  
按:《金刚经》第三品 大乘正宗
[释义]
  第三品“大乘正宗”的内容正好是接着第二品。
 
  第二品当中最后有两句话:“唯然。世尊。愿乐欲闻。”因为佛祖世尊在那儿静静寂寂的,处在那种“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的境界当中。过了一会儿,没有声音,那么须菩提就说:我们是非常愿意听佛祖世尊来讲述这些内容的,这么半天了也没有听见您往下讲,我们很多人还未进入,都不知所措,您现在是不是继续给我们讲下去?须菩提讲这么一些客气话,也是发自内心的请教。过了一会儿,佛从那个境界当中出来,并且告诉须菩提,以及在座的修行的那些人们,他说:事实上降“伏”自己的心,必须是降“服”自己心中的念头——思想意识活动。该怎么做?就是在当下!我这一安静,一闭眼,就开始了,我已经是进入了这种境界。如果你们能够从这个境界当中,从我这个所谓示范的境界当中领悟到,那么你们就可以直接进入降服其心的内容和过程了。当下进入,只是从“事”上入——功夫入,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进入的方式。不管大家能不能接受到,它仅仅只是一部分内容而已,剩下要讲的是“理”入的内容。
 
  所以第三品就是从理上接着讲的。
 
  这品讲理入讲得更全面一些、广泛一些、深刻一些。大家在听的时候就要注意,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你们都是修行的菩萨们,都是有愿力的,都是发过心的。那么你们就应该首先了解,所有一切众生的生生化化的过程,生生灭灭的过程,要了解这个生命存在的形式。说白了就是要认识生命是不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内容,而且其存在形式与我们这个“人”是否具有同一性,也反衬出我们人是不是大自然当中的一部分内容。
 
  佛陀是通过这样一个方式来引导大家的。于是就告诉大家,一切皆为“众生之类”,现在大家应该了解所有的众生是一个类别。对于“众生”的说法,我们国家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圣人——庄子说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是众生,众生并不单是指人。有生命的东西,人、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病毒等等,都有生命活动的内容,那么都可以称之为众生。在这里面佛祖强调的众生,可能在范围上不仅是指所有有生命的东西,而且范围还可以缩小一些——有灵性的生命。当你了解了所有有生命的事物都属于众生,那么还要了解其中有些有生命的东西是有灵性的、有思想的、有情感的;有些有生命的事物,它只是一个生物的现象,生物的生命过程。对于那种有情感、有知觉、有思想的这些有灵性的一类,就应该当做是生命的正报。
 
  同时佛陀用很简单的语言讲述了生命的内涵。从生命的繁衍方式来看,有卵生的、有胎生的、有湿生的、有化生的这样四类。我们人属于胎生,马也属于胎生。还比如猿、猴子,像这样一些动物,在生育自己孩子的时候,从受精卵到胚胎,直至生命体形成,生下来时形成的是一个整体的生命,那就属于胎生。
 
  那么卵生呢?像鸡、鸭、鹅、鸟等等,属于卵生。

  那么湿生呢?是在潮湿的环境或是水中产生的。比如细菌,包括我们身体里边生长的细菌。还有鱼类,也是湿生。那么鱼类的生存,不仅是这样的包含了湿生的内容,而且也包含着卵生的内容。
 
  生命的存在,还有一个化生的内容。化生就是突变(形态变异),像我们看到的植物,冬虫夏草就属于化生。再比如蚕,蚕就是吃桑叶,长到老了就变成、化成一个蚕茧,蚕茧一段时间以后又变成、化成蛾子。蝴蝶也是这样的。这是化生,由一个事物转化成另外一个事物,由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转化成另外一种存在形式,这就是化生的生命内容及存在形式。生命有这样几种繁衍运化形式。“生”的形式有这几种生发的现象。
 
  后面还讲到从生命存在的形式来看:存在有“若有色”,即有形有象,看得见的;存在有“若无色”,即无形无象,看不见的。有色和无色:生命有我们的肉眼所看得见的,也有我们的肉眼所看不见的。这个“色”在佛学当中是指有形的事物,是眼睛能看到的有形事物,这就称为“有色”。
 
  比如说我们眼睛看不到细菌的生长,虽然看不到,但细菌也是有形有象的,还是属于“有色”的生命。所以大家不要把“有色”的生命存在形式和“无色”的生命存在形式弄混淆了。
 
  那么“无色”的生命体还包括一些生命形态的转化,比如说信息。例如一只鸟死了以后,它的生命信息还会保留在多维空间的层面上。还有狮子、豹、大象、乌龟、蛇等等;还有植物的生命,比如说有些寿命很长的树,这些生命的灵体也会保留在虚空当中。像这样一些有灵性的事物,它的灵体在多维空间层面可以有整体的信息存在。这个生命信息的存在,也是一种生命的活体,但是人肉眼看不见,那就是非常微妙。它不是非常“精妙”,而是非常“微妙”。
 
  我们一般的常人看不到,但是有特异思维的人,修行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人,可以看到或感知到宇宙当中存在这样一些信息的活体,它们都是“无色”的生命存在形式。就像我们说的莲花,莲花有的是通过“观想”得来的。可是修行的人们有的没有观想过,但是练功夫练着练着,练到一定时候,身体里边就出现了莲花的信息。那么这些信息从哪儿来?是来自于宇宙虚空之中,来自于多维层次的空间之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我们修行的人,通过一定的方式改变了我们的生命结构,使生命的能量、结构及能量结构的整体,更趋向于合理。在这个过程当中,尤其是心肾相交之后,它符合了莲花这种生命属性内容的时候,在这个层面上与人的生命活动发生了关系,那么莲花这个信息就会自动与个体生命相合。而有的人是通过观想,在身体里边用能量观想,观想着莲花;还有的人不是这样,有的人没练过、没想过,而是大自然中有这样的信息,与之相合了。
 
  只要是一个成形了的事物,不管是树,还是动物,还是植物,都会有整体的信息储存在多维的空间层面里边。只有当人生命活动的有序化程度,与那个空间层面产生了统一性和同一性的时候,看上去两个不同的生命形式,就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生命。那个层面的自然生命活动灵性的内容,自动地就合到你的身体里边,与你这个个体的生命相合。这就是“人人与我同体,万物与我同根”的原理之所在。
 
  这个是非常关键的内容,不好展开讲,但是咱们可以简单地讲一下。我们在寺庙里边参观的时候,看到文殊菩萨,文殊菩萨骑的是什么?座下骑的是狮子。普贤菩萨骑的是什么?是大象。在非洲埃及,金字塔旁边有一个狮身人面像,像这样一些不解的谜,实质上是说明什么?实质上所有的生命,与人的生命的存在,具有同一性和统一性。
 
  当我们生命活动处在多维空间层面上,并与这些个生命体的信息相合的时候,那么我们的生命体就能含有这些个灵性生命体的信息——性体,还会出现这些个灵性生命的形象。所以就有了这样的描述:比如,文殊菩萨座下骑的是狮子,狮子的性体代表着聪明、代表着智慧、代表着力量。仅仅只是通过这个画面来表达这个含义吗?不是,而是当你修般若智慧达到那个境界的时候,你生命的力量层面才会与多维空间层面狮子的性体合到一块儿。所以说有特异思维的人,有超常思维的人,在一定的境界当中是可以观察到这种信息的存在的。像普贤菩萨座下骑的是大象,道理也是一样的。这是千古之谜,是不容易把它说清楚的内容之一。
 
  所以“有色”与“无色”,只是从肉眼上来区分,从有形还是无形上来区分。

  另外,从生命智能层次来看:存在有“若有想”,即有思想、有灵性的;存在有“若无想”,即没有思想、没有灵性的;存在有“若非有想。非无想”,即好像有思想又好像没有思想,达到了似有似无、似无又似有,而与“天道”呈和谐境界的。
 
  “若有想”和“若无想”是指,有的生命是有思想、有知觉、有灵性的;而有的生命种类、种群,只有本能情感,没有思想的表达,也没有知觉意识,它没有复杂的思想活动,简单的生命活动是有的。所以像这样有灵性、有知觉、有智慧、有思想的一类生命,是“有想”的生命群体,反之就是“无想”的生命群体。
 
  “若非有想。非无想”,又是另一类生命境界,这样的境界,是对修炼过程当中一种境界的描述,是处在入定境界中的生命的那种状态。有的人入定,入空定,一空几年,一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像这样精神活动与这个“空”相结合的时候,定在里边了,那么这个时候,脑子里边呈现出的是“非有想”的境界。有想法、有意念活动没有?有。但是从客观上来看,又没有。“若非有想。非无想”,又好像有,又好像没有。说它没有想法而这个生命体又存在,有想法又看不出来,它又在那儿呆着,它不像个正常的生命体那样运动着,它是内在的运动,就是这么个情形。也就是佛学中,有关于“非想非非想”的境界。
 
  佛祖对生命存在的内容、形式和规律,从以上三个层面来谈。“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说明生命的繁衍有这四种形式,这是一个层面。第二个层面,是能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生命,它描述了生命存在的形式。还有一个层面来鉴别和描述生命存在的内容和形式,就是从生命智能层次来看:有的生命活动是有智慧的,有思想的,有知觉的,有灵性的;而有的生命活动呢,是没有的。那么除此以外,还有没有一种生命看上去好像有思想,又好像没有思想呢?看上去好像有思想活动,但是又确实看不出来;你说它没有思想活动,它又有思想活动,像这样一类生命又是一种存在类别。佛祖世尊他是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生命的存在进行了描述。说所有的生命都是众生,那就告诉了我们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活动存在的内容、形式和规律。
 
  佛祖在第三品中进一步告诉我们,想做好降服其心的内容,就必须“当下”进入,这个当下,很关键!同时,你还必须从另外的方面去认识,必须得认识生命存在的形式和存在的内容,存在的现象和存在的本质。你必须得从这样的层面去进入、去了解,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当下进入,就必须得从这个层面上去了解。
 
  佛祖世尊说我是怎么做的?我是以什么样的观点来看待这些生命存在的内容呢?那就是告诉我们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具体内容的展现。下面这一句话,我们得把它读懂,你读不懂这个就没办法认识《金刚经》所涵盖的丰富的本质内涵,没办法把它搞明白。佛祖世尊是这样说的:“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你看佛祖世尊一再给想修行、想了悟人生的人做表率。
 
  一开始就做表率,如吃饭,洗碗,洗脚,打盘坐。然后问问大家,等着大家提问题,我们有什么地方可以探讨的吗?大家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一起来进行了解的吗?佛祖世尊关心大家,时刻准备解答大家的疑问。
 
  在第二品又讲,我们想了解怎么样进入修行,怎么样真正去了悟人生,即云何降服其心?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佛祖一再地以自己的思想言行做表率、当榜样,一再地把自己身心整体呈现的智慧境界展示出来,同时还把方法告诉给大家。因为在佛祖世尊这个层面,他表达出生命内涵的时候,是通过现象直接表达本质的,即形式就是内容,现象即是本质。须菩提一问,如何降服其心?佛祖就直接示寂,很简单地展示出了生命的本真。第一品解答了什么是大智慧的身心行为活动;第二品又进一步地告诉你,智慧是这样展现的——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你不是问怎么样做好“善护念”,怎么样把自己的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的道心,在自己的人生中去把它展示出来吗?佛祖就告诉你如此这般入寂。须菩提恐怕大家没有明白过来如此安心示寂,或者是虽有了解,但还是觉得未究竟,所以就带着更大的心愿,为其他的人,为后来修行的人,请求佛祖世尊能不能讲解得更具体、更细微、更详细些。
 
  于是在第三品里边,佛祖再发悲心,“佛告须菩提”,这一个“告”字包含着慈悲心的内容,慈悲心在里边,是从心而发的。这个慈悲心包含哪些心态?包含了他的慈悲、热情、耐心与宽容。我已经告诉你们了,像这样的问题,必须得当下进入即可解决。不管你们有没有觉察到,我还会展开来讲。这样就讲了第三品。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服)其心”,说你们这些大菩萨,都是发了心愿的,都是有道心的修行人,你们是人中的尊者。你们应该怎么做?就像我刚才做的那样去做。而我是怎么做的?当下进入。这就是降服其心的过程,你们应该同时进入。但不管你们领悟到多少,有没有一同进入,我都还得继续给你们讲,告诉你们方法,你们要记住了。如果想把这个“当下进入”的过程做好,你们就必须得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生命存在形式与其他生命存在形式的关系。你们必须得了解这些关系,也使人能够了解自己生命存在的内容,为了解自身的生命存在的规律奠定基础。所以鸠摩罗什老先生译的《金刚经》,翻译过来的语言非常的简洁,内容非常的丰富,而且精炼。我们现在如果不用白话文翻译出来,如果不是通过自己的实证见证出来,我们就不可能了解佛祖世尊那个时候——两千五百多年前所要表达的内容和境界。
 
  那么《金刚经》讲出来让大家学习,是为了在学习的同时证明自己生命活动存在的规律,证明生命的本真。那么这个时候讲了“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这些内容以后,佛祖又把自己的心得全然地和盘托出,告诉大家我是怎么做的呢?世尊是这样说的:“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意思是,我不仅让自己的生命活动进入这个境界,而且我还会帮助其他所有的众生——不管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的众生——都进入“无余涅槃”。所以进入了这样一个境界后,我还是把自己的心得和见地一个层面一个层面地展现出来。
 
  那么我们怎么样理解“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个话比较难懂,它包含了很多的涵义。“涅槃”有“有余涅槃”及“无余涅槃”两种。有余涅槃,就是达到了个体自我的完全清静,但没有达到人与自然及社会整体的动态平衡——即完全的、彻底的清净;无余涅,槃不仅达到了个体自我的完全清静,而且还达成了自我的身心行为与人、事、物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是成就了完全彻底的清净无为的常乐净土境界。我是怎么做的呢?我是全然的,不仅对自己全然,而且对其他与我有情的一切有缘众生,都是全然的;并且帮助他们,使他们都进入到那种无余涅槃的境界,让他们达到“常乐我净”的净土世界,让他们了悟人生,让众生解决“生死”的问题,解决轮回的问题。
 
  




  
  ------------------
  部编版语文网 网络在线书库搜集整理
支持本书作者,请购买正式出版物

回目录 回首页

www.520yuwen.com 部编版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