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学术论文-武侠小说-宗教-历史-经济-军事-人物传记-侦探小说-古典文学-哲学-网上书店


圆觉说金刚经

这个“轮回”,我们不要仅仅只是从宗教佛学的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很多人讲到轮回,就只是讲因果轮回报应现象,轮回就是死了再生。确实,这个轮回是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过程。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只是这样地讲:一个生命的存在形式和内容,转化成为另外一个生命存在形式和内容。不仅仅只是这样的从形式到内容发生了变动及变化,更重要的是,还要明白从形式到内容的变化、转化、生化、分化、合化和混化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之中的内容、形式,决定了个体生命存在的本质内涵——这种生命存在的本质内涵的变化、转化、生化、分化、合化和混化之时的性状,决定了个体生命所存在的状态的境界,以及这种境界的状态所存在的内容;同时决定了个体生命所存在的物质层面(“有色”的生命),或决定了个体生命在虚空之中所存在的多维空间层面(“无色”的生命)。
 
  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轮回学说,来认识个体生命在哪个层面上存在或所谓居留的问题(“有色”和“无色”各有不同的层面),它的过程包含了变化、转化、生化、分化、合化和混化这样的内容。对于有机的生命界,我们可以这样去认识,那么对于无机的物质存在世界而言也是这样的,对于我们所认识的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事物也可以借助于此理去认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亦复如是。生灭起落,有轮有回。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智慧辩证法思想的认识观和智慧整体观,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无余涅槃是无所谓混化过程的,达到那样的境界是自然而然的运化过程。对于这样的境界可以理解为永恒的快乐,是那样的一种乐土,过去叫寂灭净土。很安静的,又是很欢乐的,是无限喜悦的那样一种境界。就是让你这个生命和众生的生命,不束缚于轮回报应的果报中,不受制于轮回的这个生命循环圈,有轮回又不受轮回的障碍和约束,而是进入到永恒的、不增不减的、不生不灭的那样一种净寂之中。修行就是要解决这个轮回报应的问题,最终达成智慧生命的永恒存在,那就是宇宙间绝对真理存在的那个净土。
 
  佛祖说:我是这样讲的,尽我绝对的力量、绝对的能力,把我的真心全部投入进去。“我皆令入……”,“皆”是全部的、统统的、一定的意思,“皆”用得很果断。“令”指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要是跟我有缘的一切有情众生,全部脱离开轮回的果报。这就是力量!一个“令”字就把智慧的力量完全表达出来了。这个“我”,代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发了道心的一种心性之愿力。这个主观能动性如果符合证道的心愿,那就是“本愿”。本愿就是从自我心性之体流露出来的清静无为的想法。“皆”,是全部的意思,全部的什么?全部的有情众生。那么我们众生包括哪些类?由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四类生长出来的生命,一切有情众生。
 
  “皆”是全部,“令”实质上是般若智慧。如果你想要使全部的有情众生得无余涅槃,就必须以本愿去帮助他们。如果没有般若智慧的展现,能不能让众生进入无余涅槃呢?人这个本愿即是道心!“皆”还是可以概括为道心!“令”是道心的行动。“入”是什么?行动的过程。那么无余涅槃就是我做这件事情的结果,就是凡一切有情的众生,共同结成“道果”。“而灭度之”,完成任务。
 
  这句话里面涵盖着什么内容?涵盖着道的信念、道的愿力、道的行动、道的过程以及道的结果。从佛祖世尊这一句话里面我们就能读出这么多的内容,是不是把它淋漓尽致地、完整地、全部地表达出来了?而且这种表达是整体的。“而灭度之”,这个“灭度”的意思是完成任务了,一直把他们送到这个地方——常乐净土,达到这个水平,我的任务才算完成。“灭”,所有与我有情的、有缘的一切众生,都让我给度尽了,度完了。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看上去这么简单的十二个字,涵盖着佛——一个觉悟者的本愿、力量和智慧。这个表达的过程,不仅表达出了佛的智慧,还表达出了般若智慧展示的过程以及内容。所以说,鸠摩罗什大师译的这个语言精炼的程度也是不可思议的,你没办法想象为什么它能涵盖那么多的内容。
 
  原文中紧跟着的这句话是怎么说的?“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里用了三个修饰语——无量、无数、无边。怎么灭度的?都是“我”的愿力——般若智慧。而“我”之智慧是什么样的?道具有什么样的特性?道不仅仅是空性,人的般若智慧也是无量的,是没有数据能够表达的,也是没有边际的,称为“根本智”——金刚般若。金刚般若的涵义是什么?是大智慧,根本实相是永无穷尽的智慧。这种智慧的本愿、本心所展示的一切皆是道心,都是般若智慧的体现。那“我”度尽的众生是无量无数无边的,正好与宇宙之道体属性相符合。
 
  《金刚经》讲到第三品了,没有哪一句话离开金刚般若。讲到这个地方,我们从头再回忆一下。学习《金刚经》的内容,必须得反复地玩味、反复地推敲、反复地印证,必须得反复、反复、再反复。“金刚般若”这几个字都是方方正正的,读起来铿锵有力,像不像金刚般若?第三品的第一句就说:“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服其心。”一开始就延续着金刚般若的内容和内涵,只是文字语言的表达不一样。然后在展开讲的时候,讲众生的时候,实质是讲佛祖如来的本愿,发愿的那个心——道心、佛心、觉悟之心。愿力与行动及行动所展现的内容是相符合的,因为你要展示你的愿力,就必须要了解你所展示的内容是什么。内容是什么呢?是针对一切有情众生的。
 
  所以把这众生的三个层面一讲完,紧接着不再拖沓一个字的,“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一切与我有情的众生全部都度了,这是不是我的功劳?“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有这么大功德了,为什么还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我们一看,佛很谦虚。实际上佛不是谦虚,这一句话表达了宇宙实相的本体,表达的是这个本质内涵。什么样的内涵?因为前面有“我皆令……”,这个“我”字,在这儿通过这句话把它给“消”了,消这个“我”相。这个“我”是什么?智慧本体实相,其属性特征与道之宇宙实相的属性特征相一致。那佛祖世尊是什么?是见证到宇宙本体实相、明合宇宙万相运化法则的人,是具有这种般若智慧的人。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完全表达了般若智慧的平等性,叫平等一如性智。到这个地方表达完了没有?没有表达完。它只是表达了人这个生命存在的自然属性,表达了人的智慧与其他不同生命存在之间的相互关系。“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告诉大家,虽然我具有了那么大的智慧,但只是做了个引导的工作,关键是他们自身努力的结果,是其自身生命活动与“我”这个生命活动同体运化的结果。“实无”当同体运化来讲,是他们共同努力与“我”之本体存在相符合所产生的同体效应,而不是我个人有什么威望,有什么威力,是表达这样的涵义。
 
  这里边有谦卑的含义没有?在这几个词里,没有谦卑的语言表达,也不是一个谦卑的行为,而是一个事物就这样自然而然运化的结果。有了自然运化的结果,谦卑心就在这个自然而然的运化之中了。而不是像我们有的人讲的,“我对你是有谦卑心的”。谦卑心并不是一个语言的表白,而是个实际行为的过程。可是我们常人,通常喜欢表达自己的谦卑,当你说他不谦卑的时候,那他就会生气。一生气他的谦卑心在哪儿?很多人都是这样的。那么,佛祖世尊的谦卑心呢?他没有谦卑心可“言”,但究其实质,他的谦卑就是众生得“度”,就是这个过程。所谓的“谦卑心”,是人们在揭示这一类事时的语言,是对它的形容。它实质的内容是什么?是事物自然而然运化的结果,谦卑心的呈现就是般若智慧。这么讲就比较好理解了。
 
  但是有很多大师讲解《金刚经》时说,这是佛的胸怀。其实无胸怀可言,才是真正的胸怀!只要你有一个想法,就有这一个想法的概念,其想法的概念就是我们平常人的胸怀。“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智者圣人的胸怀,这里边没有描述胸怀的内容,但是这个胸怀的范围和境界已经有了。没有胸怀两字,如果有,那就是概念。
 
  讲到这个地方,接下来“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句话很关键,“何以故”?为什么如来要这样说呢?须菩提,我告诉你,“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为什么我会这样做?为什么我是这样的榜样展现在你们面前呢?是因为如来“我”没有具体的概念障碍自己,是我之心——觉悟之心自然呈现的过程。如果说一个人发了愿,发了道心,并且要行菩萨愿的时候,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话,那他就不是真正行菩萨愿的人。那么这里就有很大的一个问题不好讲明白,那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一般的人,在做人的过程当中,总是有你、我、他的分别。可是如果我们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当中没有你、我、他行不行呢?不行;有了你、我、他行不行呢?也不行。所以这个问题是很大很难的一个问题,不好解决,好像有矛盾。说不要健康,不行;著了健康,也不行。是我的,不行;不是我的,还不行。这就好像有矛盾了。
 
  那怎么来了解这“四相”呢?其实所有的“我相”,皆由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而来。首先就是眼根,我们眼睛一看,“你”这人的鼻子长得不好看,“他”那个人的鼻子长得好看;“他”这个眼睛长得漂亮,但不如“我”的眼睛长得美……人们是通过眼睛观看来进行分别的。第二个就是耳根。“他”的嗓音好听,“你”的嗓音不好听;“你”不要唱歌,“你”唱歌“我”听后就会不舒服,等等。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皆是因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得来的。大家要知道,如果有“我相”,就一定跑不了“人相”;有了人相,就一定会有“众生相”。比如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时候,如果工作的地方很远,要上班就必须得乘公交车去。在早晨上班的时候公交车里是非常拥挤的,为了上班不迟到就要抢着上。这个时候,人的四相就会一起“完美无缺”地、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为了不迟到,“我”一定要上车。上车是“我”挤别人、别人挤“我”,这个“我相”就跑出来了。挤了别人,和别人一吵,这个“众生相”就出来了。
  “你挤什么挤。”
  “我不挤能上来吗?”
  “想上车也应该挨个按次序上。”
  “我来晚了,不抢我上得去吗。”这是众生相。
  “哎呀,你把我身体挤疼了。”(寿者相)
  “怕挤呀,坐小车去。” 你看这寿者相又出来了。
  那么现在有没有这样的事呢?到现在还是有这样的事,车一停,抢着上去,干什么?抢座位。更有甚者,一上车抢几个座位。
 
  为了获得丰厚的财富,获取丰富的物质,而破坏其他人的利益,是众生相;为了自己的权力、地位、名誉,不惜损害他人的人格、尊严等,同样是众生相;当然为了爱护自己而不惜破坏生存环境,同样也是众生相;我们人类自身为了自己的生活条件变得更好、更优越一些,就不顾自然环境,同样还是众生相。
 
  无疑,一个人的存在,在这些生命活动中,在社会活动当中,在自然活动当中,与一切事物发生的一切关系,只要有一相,就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实质上这里边表达的是什么涵义?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一个人能不能离开社会?不能。为什么离不开社会?因为人有思维活动,有意识活动,有意识行为,有生命行为;人的存在不是以个体存在为准则,而是以群体生活为存在形式。
 
  那么一个群体在一块儿生活,为了共同生存下去,自然有了人际关系。这个人际关系,是在人的意识活动、思想活动的主导下形成的。为了协同人在大自然中能够生存下来,就必须要进行生产劳动。劳动生产就不是一个人的劳动,不是一个人的生产,而是一个群体的活动。这个群体的共同思维,及其群体中个体的差异——地域上的、民族上的、环境上的、风俗上的;生理上的、思想上的、文化上的、习惯上的等等,在共性中有个性存在,在个性中有共性存在,这样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
 
  一个人从出生之时所发生的关系:如接生的医生,父母亲、爷爷奶奶等亲人;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关系:老师、同学、朋友等;走上社会之后发生的关系:上司、下属、同事、社会朋友、商业朋友等。在这人的一生中,在生老病死发展的过程中,这一系列的人际交往,构成了这种社会关系。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还是社会的人。这个社会,从更高层面上来看,还是属于宇宙自然的内容,属于宇宙自然的范畴。但是做为人来说,必须要从“自然的人”上去研究,同时还要从“社会的人”上去研究。破除四相,那就要了解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内容。
 
  我们把“四相”再归纳一下,用什么样的词来表达呢?要知道人在社会生活当中,在自然界的生存当中,人的主观世界已形成了衡量各种事物的度量模式——所具有的参照模板,或称为参照系。破除四相,实质上是一个改变参照系内容的过程,改变参照模式的过程。我们这样来认识就简单了。如果能够改变、修正参照系模板的那些旧有不变的东西,那么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很容易破除了。
 
  那么怎样改变这个参照系的内容呢?那就是我们的生命活动,必须要符合生命活动规律性的内容!所以说破四相,就成为协调人与社会关系当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最根本的内容。
 
  一般来说,我们对这四相很容易理解。“我相”就是以“我”为中心的概念,一切概念皆是我相。“人相”是以“人”这个概念为主的,对人的各种相关事物以“人”为中心的这个概念,就是人相。“众生相”,所有的生命群体,对生命认识的概念、观念和观点,都是众生相。“寿者相”就是以“我”的、以“人”的、以“众生”的偏执观念中的所谓健康标准为中心,而重生畏死,像这样的一切概念、观念和观点。
 
  “寿者相”更多的是指人对自我健康的偏执观念。一著寿者相,就是外道,那就脱离开了改变、修正人这个参照系根本内容的轨迹,并与之起了矛盾和冲突。所以说,破除四相,是和谐人与社会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的根本内容。
 
  那么这里边有没有关于般若智慧的痕迹呢?这四相里边最关键的是“我相”。如果一个人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发生关系的时候,当然也包括与自然关系的总和发生关系的时候,如果是无我相的,那么人相就消失,众生相、寿者相都消失了。所以我们在讲课的过程当中,讲到《真爱是无我的境界》。同时,为了让大家破自己的四相,我们还讲了在应对任何事物的时候,需要去改变自己的观念——《放下即是道,提起便是德》。也讲了修正意识的具体下手法《劈柴担水,洒扫应对》。这是什么?从日常生活当中,行动过程当中,去破除四相。过去有这么一句话,“劈柴担水是圣法,洒扫应对皆通玄”,这就是讲践证智慧的内容,表达出般若智慧的内容。般若智慧展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那就是和谐“诸己”(实相智慧与心念兼容共存)、和谐人生、和谐社会。就像今天我们国家所倡导的“和谐社会”这个观念是一样的。
 
  那讲到现在,我们怎么理解所讲的“大乘正宗”这个品名呢?这句话可以看成是个倒装句,应该是正宗大乘。什么叫正宗?我们现在要点题了,这个“正”字当什么讲?不偏即是正。什么叫做正?正涵盖的内容是什么?这要在“宗”字上做文章。“宗”是一开始的意思,是最高的意思,是根源的意思,表明了一开始最高的,最高的一开始,就是宗的涵义。我们能不能这样理解我们的老祖“宗”?宗当“真”讲,当“一”讲。那么正呢?正宗呢?不偏不倚,从最根本上发出来的,从根本实相发出来的。
 
  从这个最根本上发出来的思想,是符合自然而然的思想,是不偏离真理的思想——“大乘”的思想。什么叫大乘?所谓大乘,就是广大无边,不仅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拓展开来,而且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个和谐化的过程和内容,完全展示出来。并且这个内容,是从身体里面发出来的,是从你那个“心眼儿”——真性里边发出来的,是从般若智慧里呈现出来的。那个思想内容不仅符合人的这个“自然”,而且还是纯粹奉爱的思想内容。这就是“大乘”的含义和内涵。
 
  所以在第三品里边讲述了这样一些道理。前三品,品品相扣,扣主题——金刚般若!




  
  ------------------
  部编版语文网 网络在线书库搜集整理
支持本书作者,请购买正式出版物

回目录 回首页

www.520yuwen.com 部编版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