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学术论文-武侠小说-宗教-历史-经济-军事-人物传记-侦探小说-古典文学-哲学-网上书店


圆觉说金刚经

**********  第二节 离色离相 **********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译文]
  须菩提,你会怎么理解这样的问题?大彻大悟的觉悟者,是不是可以凭借修行所获得完满的色身①——身心整体而呈现呢?①色身即报身,包括三十二身相、八十种好在内的生理和心理的生命整体。

  不可以,世尊。大彻大悟的觉悟者所达到的如来境界,不应该是凭借修行所获得的具足色身而呈现的。

  这样说是什么缘由?如来所说具足色身——完满的身心整体,实际上根本没有所谓具足色身的概念,以及“具足”的模式和标准可言,只是称为“具足色身”而已。

  须菩提,下面的问题你又会怎样认为?是不是可以将如来境界(如来真实义)固定化、模式化,认为其能够凭借修行成就的思想意识活动与行为活动的圆满内容而呈现呢?

  不可以,世尊。不应该将如来境界(如来真实义)固定化、模式化,不应该认为如来境界能够凭借修行成就的思想意识活动与行为活动的圆满内容而呈现。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如来说所呈现的所有思想意识活动与行为活动的内容,达到了圆满的境界——诸相具足,实际上无所谓圆满——根本没有具足的概念可言,只是称为“诸相具足”而已。

  
按:《金刚经》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
[释义]
  修行是有方式方法的,但是不能执著于任何方式和方法。既不能执著于方式方法,也不能执著于自己的见解。那么从十七品开始,佛祖就教授我们如何安住在道这个境界之中,如何降服其心,使之回归于本源。应如是降服其心的内容非常广泛,从一体同观到法界通化,以及到第二十品“离色离相”,都是在阐述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的内容。所以离色离相,同样是强化前面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学习过,但不等于会实践,学以致用很关键。在第二十品当中,就告诉你如何去用。如何去用?离色离相。

  离色离相,这还是在阐述一个修行的标准,参照的标准。你修行达到什么境界,什么样的境界有什么样的标准。如果没有个标准,就没有个说法,你就不好在践行的过程中,在受持的过程当中,展示般若智慧的见地。见地每上一个台阶,都有一个说法,都有一个准则。这就是我们学习《金刚经》,一步一步,每步一个脚印地践行的具体内容。所以在这一品中,提到了这样一个问题:“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现不。”这个怎么翻译呢?须菩提,对于下面我所讲的内容和提出的问题,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一个大彻大悟的觉悟者,是不是可以凭借修行所获得完满的色身——身心整体而呈现呢?这个色身,指报身成就的圆满境界。报身,我们前面讲过,代表的是健康,是身心整体的呈现,而不仅仅只是指外在身形样貌,耳朵什么样,手什么样。所以这里得特别注意一下。

  佛学对佛祖世尊有这么个评价,说佛的报身,有三十二身相,八十种随形好。如果一个人通过修行具足了、符合了三十二身相,那么是否就可以把他当做一个觉悟者来看待?那么有的人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不具有三十二身相,而只具有或三十、或二十八、或二十六身相好,那么他是不是就不可以成就觉悟者的境界,完成报身成就呢?

  这里回答说:“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现。”一个人获得了成就,证得了法身成就,证得了报身成就,仅仅从般若智慧这个境界上来看,佛的三十二身相的具足,佛的诸色身相具足,不能代表如来之境界。这个问题概念是非常清晰的。在这个地方,指的是佛,而不是讲的如来。佛,指报身成就;而如来,那是法身成就。所以如来之境界,不是报身成就的内容,它们之间有关系,但不能相等。有的人长得没有佛祖世尊那么好看,他同样也可以获得报身成就,出现这样的情况那怎么办呢?没有佛祖世尊那么长的手,难道就不能获得一个正等正觉的觉悟之身吗?还是可以获得的。

  “不也。世尊”,不可以,世尊。大彻大悟的觉悟者所达到的如来境界,不应该是凭借修行所获得完美的、圆满的色身而呈现的,它不能仅仅以这个方式来呈现。不然我们这里个子小的、瘦的就不能修行了?那我们禅宗六祖慧能长得又丑,个儿又不高,他就没办法成就了?书上写,六祖见五祖的时候,他说自己修佛来了,五祖开玩笑说:你长得那么丑,又没有文化,你怎么可以修佛法?六祖那个时候还是个年轻的人,二十多岁,他回答:人有美丑之分,家乡有南北之分,而佛性无有南北,无有美丑。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说佛“可以具足色身现”,只能是漂亮的才行了,丑的就不行了;个子高的行,个子矮的就不行了;不瘦不胖的可以,胖了的不行、瘦了的不行;庙里的佛都是两手过膝、两耳垂肩的,你说耳朵要垂到肩这个地方来,那我们谁也不行吧。所以说,不可以把成就的色身相,当做如来再现。当然,如果你能够成就色身,法身成就也是尽在理中。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达成了身心整体的健康,就是内求过程,是内向性运用意识的过程,所以色身成就与法身成就既不矛盾也不分裂,三身成就是一体多面的整体,但是相互之间又不可以相等!不可以把有身形好的人,身心健康的人,就当做这个如来之境界。因为《金刚经》这一本经典,就讲的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它主要讲的是般若智慧这个内容,我们一定要把它理解清楚。

  但是一个连健康都没有的人,没有呈现身心整体的人,他怎么可能获得般若智慧呢?怎么成就三身圆满呢?所以身心健康虽然不是般若智慧,但它是成就般若智慧的基础。就像我们的呼吸操一样,它是给你打这个健康基础的。你说好不好?好。但它还只是基础,是保证你身体健康的基础,而不是根本。所以我们强调呼吸操要做,修养意识更是重中之重。因此我们讲《金刚经》,讲《道德经》,讲《薄伽梵歌》,还出《圆觉智慧书》这套现代养生、修行、开智的文集,目的就是从修养意识这个根本入手,既获得健康,又成就般若智慧。

  继续往下看原文,“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这样说是什么缘由?如来所说完满的身心整体——所说具足色身,实际上根本就没有所谓具足色身的概念可言,只是称为“具足色身”而已。因为释迦牟尼佛这个人长得漂亮,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确实具有三十二身相,八十种随形好。但是过去说,转轮圣王也具备三十二身相,但转轮圣王并不具备般若智慧。其理由我们刚才讲了非常多了。如来讲的话是如理,讲的话是实理,讲的话是真理,他是不诳语、不异语的。

  那么如来所称的完满的身心整体,所说具足色身,实际上没有所谓的具足色身的概念可言。因为如来之境界,它是法身境界,是般若智慧的境界,是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断不常、无大无小、无边无际、无涯无始的——它是这样的“身”。不可以把如来境界身当做佛色身来看待,因为不相符合,对不上号,合不上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根本离不开基础,但基础不是根本。

  那么,“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现不。”这里问到“具足诸相”的时候用的是“如来”这个称呼;问色身的时候,“佛可以具足色身现不”,用的是“佛”。前面已经强调了,佛是觉悟者,已圆满了报身成就,所以这里是问你大觉悟者可以用具足色身这个标准来衡量吗?如来即法身,具足诸相的问题就直指如来境界了。你说色身不行,那么具足诸相可不可以呈现如来呢?实质上就是问如来呈现的标准,是否就是诸相具足。这个问题是很尖锐、很敏感的,是个参照标准的问题,是非常严肃而庄严的问题。这个问题搞不懂、不清晰,人想走向成就,那就没有准则了;说般若智慧是什么样的,你就没法明白,不能凭自己嘴说。《金刚经》在这儿明确讲了,如来是什么样的具足相?具足相又该如何行?所以问:须菩提,下面的问题你又会怎样认为?是不是可以将如来境界(如来真实义)固定化、模式化,认为如来境界能够凭借修行成就的思想意识活动与行为活动的圆满内容而呈现呢?就是说,是不是可以凭借这些内容,还包括一切了悟人生的理论和方法,而呈现如来之境界?是不是可以通过这些概念——概念即是相——来达到完美呢?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现。”如果我们有一个对如来的定义是固定不变的,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如来境界和标准,那是不行的。为什么这样说?修行所获得的所有圆满的概念和思想观念的境界,这里边没有什么了悟的方法。所以须菩提回答:不可以,世尊。不应该将如来境界(如来真实义)固定化、模式化,不能够凭借修行成就的思想意识活动与行为活动的圆满内容而呈现。刚才讲到如来之境界,它具有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这样的特性,所以说它没有个固定的模式,它不可能以理论的方式,以法的方式存在。你不管讲得多完美,展示得多完美,那都不符合如来真实义。




  
  ------------------
  部编版语文网 网络在线书库搜集整理
支持本书作者,请购买正式出版物

回目录 回首页

www.520yuwen.com 部编版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