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学术论文-武侠小说-宗教-历史-经济-军事-人物传记-侦探小说-古典文学-哲学-网上书店


圆觉说金刚经

**********  第二节 无法可得 **********


[原文]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译文]
  须菩提向佛祖如来请教:世尊,如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得到是吗?

  佛祖如来回答说:是这样,就是这样的。

  须菩提,如来我对于无上正等正觉,是没有任何概念、观念、观点可以产生的,也没有任何理论和方法可以获得,更不要说有任何觉悟之法可得,甚至没有任何“大彻大悟”的念头,所以只是称为“无上正等正觉”而已。

  
按:《金刚经》第二十二品无法可得
[释义]
  第二十二品“无法可得”,因为在二十一品中讲到了非说所说,到了第二十二品就无法可得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这句怎么译解呢?须菩提向佛祖如来请教说:伟大的世尊,如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时,是不是什么都没有得到呢?哪怕是一个法?或者其他什么精妙的内容?或者是超于常人的功能?或者是有一个灵明妙觉?或者是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得到?或者是什么都有得到?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祖如来答说:是这样,就是这样的。须菩提,如来我对于无上正等正觉,是没有任何概念、观念、观点可以产生,没有任何理论和方法可以获得的,更不要说是有任何觉悟之法可得了,甚至没有任何哪怕是丝毫的所谓“大彻大悟”的想法和念头,所以说于一切法无所得,但是也同时获得一切法。为什么《金刚经》中反复强调“实无有法”?就是不让你住法,但不是什么法都没有。这一品中“无有少法”,为什么强调“少”?其实就是像福德可以用“多”来衡量这个例子一样,那是固定的,是有数字可以衡量的,是有生有灭的,佛有没有得到这样固定的法?有没有得到某个法的概念呢?没有。不执著一切法之时,那么一切法皆是法;执著一切法之时,一切法便都不是法。所以一切皆是法,一切皆不是法;一切得皆是“无得”,一切无得即是“得”。对于这样的境界只是称为“无上正等正觉”而已。这正是前面讲过的“诸法如义”。

  所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既是无的境界,又是有的境界;既是有的境界,同时又是无的境界。如果认为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成就大彻大悟之智慧,就是个“空无”,什么都没有了,都不存在了,那么于自然生活中,于社会生活中,包括我们的一切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该怎样去应对?所谓的无上正等正觉、大彻大悟之智慧,又如何得以展现呢?

  如果认为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成就大彻大悟之智慧,就是个什么都“有”,那么无上正等正觉、大彻大悟之智慧就成为不可能了,因为这一切有,障碍了般若智慧的呈现,与般若智慧的体性相背离。

  实际上这一切告诉我们,金刚般若中的实相般若与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眷属般若,是一个道之体与用的关系。就像《道德经》中的道与德的关系一样。道之体名曰道,道之用名曰德,二者同出而异名,异名而同谓。

  所以无上正等正觉、大彻大悟之智慧,是即空即有,亦有亦空,是性空即有,空有一如,空有不二的。

  唐朝的推宽禅师说:“所谓无上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身受为律,口说为法,心行为禅。律、法、禅三者应用各别,而根本为一。就像是江河湖海流经不同的地方,而立不同的名称,但究其本质存在的水之性是无二的。所以说律即是法,法不离禅。怎么能够妄想于将其割裂而产生分别呢?因此修行即是念无念,修无修;无论垢与净,一念不住,一法不著,一切都不要执著。”




  
  ------------------
  部编版语文网 网络在线书库搜集整理
支持本书作者,请购买正式出版物

回目录 回首页

www.520yuwen.com 部编版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