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学术论文-武侠小说-宗教-历史-经济-军事-人物传记-侦探小说-古典文学-哲学-网上书店


圆觉说金刚经

第四章

所有相 皆虚妄 如来非相
无法相 离非法 不住即离


*********  第一节 如理实见 **********


[原文]
        第四章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译文]
  须菩提,对于下面我所讲的内容,及所提出的问题,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是不是可以仅凭借“身相”,就将其当做如来呈现呢?
  这样是不可以的,最伟大的世尊,真是不可以凭借“身相”——所有的形象和思想观念,以及一切了悟人生的理论和方法,将其当做如来真实义的呈现。
  为什么会这样说?
  如来所说身相,实际上根本没有所谓身相的概念“概念”,是人们对于客观存在的主观反应,并依此建立起主客体关系,而形成相对固有不变的思想意识观念和观点,且使之成为人在认识自然与社会时一定的参照模式。可言,所以更不可以当做如来真实义的呈现了。
  佛祖严肃地告诉须菩提:凡是所有的形象、思想意识观念观点和念头,以及理论和方法,都是虚妄不实的。
  如果人在反应事物时,不执著于心念所反应出来的任何形象,不停留于任何的思想意识活动的内容和过程,不住于任何的理论和方法,那么即在当下得现如来本来面目。
  
按:《金刚经》第五品如理实见
[释义]
  注:(一)第五品原文中多处出现的“见”字,实际上表达的是“现”的涵义,当呈现、体现、展现讲。“见如来”,这里的“如来”,即是如来真实义——如来本来面目,它是自然呈现的,是内求的结果;而不是能够靠眼睛去“见”的,也不是这样的外求就可以“见”到的。有些书上解释为“以法眼见”,其实所谓法眼,只是对智慧功夫所达之境界的比喻描述而已,根本就不是“见”(按:可参考本书第九章第二节中对五眼的释义)。而且眼与见两字相组合,从现代文化的文字内容来看,很容易使人理解为“看”或“观”,这样见与观就成为同一个涵义了,会发生概念混淆。

  “见诸相”,即“现”诸相。“相”,实际上都是我们思想意识活动的反应,包括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这些功能,对一切外界事物的反应。平常眼睛所看见之“见”,只是我们人眼睛的视觉功能的体现。

  因为古时候“见”字包含了看见的“见”和呈现的“现”两层意义,而此处从现代文化的理解上来看,应该为“现”的意思。所以为方便现在人们理解,而不因此产生对原义的误解,本书原文保留“见”字,在译文和释义中用表达原义的“现”字。

    (二)如理:“如”,般若智慧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无内无外、不增不减、不断不常、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体性之呈现;不住不著,即是如。“理”,即是真理。如理即是道之理,是符合恒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自然规律之理,是呈现金刚般若本质内涵之理,是认识、学习、见证般若智慧之理。如来所教授之理,见证金刚般若之真理,就是不住、不执著、不停留,就是“放下即是道,提起便是德”。

  我们所要学习、认识、践行见证的金刚般若本质内涵——如来真实义即如来本来面目,它是自然呈现的,是内求的结果。所以在讲第五品以前,我们先明确一下什么是内求和外求。

  什么是内求?内求之“内”,即是起念之处;内求就是在起念之处做功夫,念起即觉的过程和内容。外求之“外”,即是著念;外求就是执著于任何念头、观念和概念,或住在念头、观念和概念之中。当然,只要不是直接指向思想意识活动之发轫点——“起念之处”即真心自性——这样内向性运用意识活动的内容,除此之外的一切所谓的内向性运用意识活动的锻炼身体的方式和方法,仅仅只能称作是锻炼身体的内求法而已。此内求法与彼内求是有本质区别的,但是可以勉强看做是内求的不同层面、层次的内容。内求是正法,外求即外道、邪道、旁门左道。如果只练包括呼吸操、气功、瑜伽、掐诀唸咒和步斗踏罡等等在内的一切锻炼身体的内求法,而不从起心动念的根本上修养意识,同样也是人行外道、邪道、旁门左道。

  昨天讲了第四品“妙行无住”,今天我们要讲第五品“如理实见(现)”,在第五品的开头,佛祖对须菩提是这样说的:“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这一品文字非常少,但是从一开始,佛祖如来就强调了什么?须菩提,对于我以上所讲的那些内容,你理解了没有?对于我下面要提出的问题,你又会怎样想呢?

  那么在第四品当中,我们今天再回顾一下,讲了一些什么样的内容?其实在《金刚经》里边我们已讲到第五品了,但是每一品当中都会强调前一品所讲述的内容。强调是为了让大家能够理解认识得更深刻,同时也是希望大家在每讲一品之后,不要执著于前一品所讲的内容。那么你对前一品是怎么理解的呢?

  在前一品“妙行无住”中,佛祖如来是进一步强调解说,对布施的内容进行了更具体的、更详细的说明。进一步地告诉须菩提,每一个修行的人,对于所学习的一切理论和方法,以及你所了解和认识到的这些方法、理论,这些经历的事和理,你不要怎么样?不要执著于那个见解,不要停在那个概念上,那个“事”上。我之前讲的那些事,和你感知到的那些事;我之前所讲的理,和之前你所理解的、认识的那个理,你都不要住在那里边。就是让你不要停留在那个观念上,要学会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生活和修行的过程。告诉大家,哪怕是生活过程当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你都不要住,不要停下来,不要用过去的那种感受或那种观念,作为参照现在正在发生的、及未来将要发生的事物的标准。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中的,所以你不要这样静止地参照。如果要用你过去的观念来参照现在的和未来的事物,那么就远离了真理。

  所以佛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每一个人都不要停留在对过去的认识上,哪怕是我们现在讲的,都已经成为过去了;现在讲的内容,不要把它作为参照鉴别未来所发生的事物的标准。那么像这样去进行布施,才能符合道体,符合般若智慧,符合实相般若的本质内涵——空性。所谓“不住色布施”,就是像这样去布施,像这样去开阔胸怀,不再停留。这样观念就不断地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地随着身心改变的内容而变化。

  那么布施所展现的这种智慧,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主要体现在不住色布施、不住相布施。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就是应无所住,你不要停留。进一步详细地告诉你,不要停留的范围。不住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这个“色”在佛学中包含四个方面——表色、无表色、极微色、极迥色。从大的方面来看,我们的肉眼能够看到的有形有象的物质就是“表色”;从小的方面来看,那么“无表色”也是有形有象的物质,但是需要借助于光电显微镜等仪器才能观测到;从精微的层面来看,“极微色”就是有形有象极其精微的,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精微物质,借用仪器也很难观测;从兼容性的存在来看,“极迥色”是能被人的意识所感知、所描述的那些个无形有象的物质存在。客观世界具有无限性,在无始无终、无穷无尽的无限虚空之中,有属于表色、无表色、极微色、极迥色这样四个层面的物质存在。

  “不住色布施”,就是任何一种事物,只要是能被我们感知所描述复写的内容,你都不要停留在那个上面,你只要停留在上面就不是布施了。那么从具体的范围上来看,那就是不要停留在任何有形有象的事物上,不要停留在色、声、香、味、触、法这些能被感知描述的内容中。“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声音就是我们耳朵能听到的声音。说“张小姐你真漂亮”,如果我是张小姐,就会感觉到很悦耳,很舒服。如果说“你修行得非常好”等等,当听到类似的话,请不要把自己的观念,不要把自己的心定在对声音的感受上。同时,也不要把自己的心定在对香味等味觉的感触上。我们打坐的时候身体会发生变化,奇经八脉、任督二脉、中脉、左右二旁脉、经络气血这些内景的变化,你不要住在那个景象之中,不要把它当做真实的存在。因为它是属于“地、水、火、风”四大里边的内容。

  所以当你在静坐参禅悟道的过程当中,听到了美妙的声音,但不要住在那个声音之中。有些人安静了之后,能听到自己的心跳,能听到自己血液的流动,能听到脑组织脑细胞运动的声响,也能听到宇宙万事万物的声响。随着你的心逐渐逐渐走向净寂,你对外界的事物变得越来越能明察秋毫,越来越敏锐,但是告诉你不要停留在那个具体的感觉上。有时我们进入了禅定,身体里边会散发出香味;有时中和之气形成了,中和之性呈现了,身体生发出檀香味,这时不要被这个香味所迷惑。如果心想,“我这与天人一样”,告诉你,那个不是真谛,不是究竟真理。




  
  ------------------
  部编版语文网 网络在线书库搜集整理
支持本书作者,请购买正式出版物

回目录 回首页

www.520yuwen.com 部编版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