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66 海外中国人

  Author :

  Issue : 总第 135期

  Provenance :港台信息报

  Date :1992.5.30

  Nation :

  Translator :

  美国:对不起与不好意思

  李醒嘉

  在国外生活久了,早年在中国社会中受到的各种熏陶,难免会被冲淡。偶尔在与外国同事交流时,才觉察自己有意无意地保留。

  也许真是传统势力强大,中国人走到哪里都不容易做到入境随俗。到了美国,就算勉强卸下成见,也很难接受美国人可以毫无顾忌地当众卿卿我我,却容不得一些个人的自然生理现象:不小心打个喷嚏、咳嗽一声、放屁、打嗝等,都要小题大作地说声对不起Excuse me。就连父母对子女,老夫对老妻,成人对猫狗,都要口口声声地说对不起。好像不这么做,就不足以显示相互之间的平等与尊重。

  我们也不难指出,美国人多半急功近利,讲究个人表现,而且就事论事,哪里能揣摩到像中国人那样爱面子、讲人情的复杂心理。打从念研究生开始,我们就不敢与教授辩论,就业以后,又不好意思向主管提出加薪、升级的要求。受人欺负,就宁可忍耐也不愿据理力争。可惜我们的谦虚谨慎作风经常被误认为是懦弱无能,不知不觉地,我们失去了取得优势与主动的机会。其实,美国人的确不懂得什么是不好意思。要不然他们怎么会活到一把年纪了,还动不动就装扮起来兴致勃勃地享受余生。只要不妨碍到他人,我行我素,丝毫不会觉得对谁不起。

  法国:国际乡巴佬

  郑宝娟

  每回到巴黎的中国城,就仿佛进入一个时空错置的乱梦。

  那儿有全巴黎最高的公寓住宅群,在典雅华丽的文化古都里,是个拔地而起自成一格的封闭小世界。在那儿看不到巴黎与法国,然而看到的也不是大陆、台湾、香港,或任何一个中国人社会的缩影,它是上述这些地方的综合体,再加上异质文化的熏染,而成就了独一无二的风貌——如此的四不像,却同时又是如此个性鲜明。

  在巴黎13区的中国城,我身为中国人的自觉总是前所未有的明晰。书报摊子上有5份在巴黎发行的中文报纸;录影带租售店里,租得到台港与大陆的任何一部热门电影与电视剧的带子;大小商场里,都买得到四川榨菜、龙口粉丝、湖北皮蛋、天津鸭梨这些最道地的家乡味,也买得到波浪鼓与功夫鞋。在这些中国文化“图腾物”的环伺下,我想“不中国”也难。

  中国人的爱群居与难同化,被法国人视为一种最顽强的民族属性。巴黎中国城两三条通街,十数道巷弄之间,有着汉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老、新移民的壶中岁月,只有方城麻将与华文书报和华语录影带,真真是“关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由于中国城自身即能满足中国移民养生送老的种种需要,大部分的中国人过的是与本地人隔绝或半隔绝的生活,住上二三十年仍然不通法语的人司空见惯,一口语焉不详的法语,往往成了当地华人最明显的注册商标。

  这种“带着自己的母文化走天涯”的生活形态,非但无助于种族间的沟通融合,反而助长狭隘的地域主义,也产生了无数的国际乡巴佬。

  德国:抽象的中国人

  龙应台

  如果从民族性格上来看,在许多德国人眼里,“不拘小节、大而化之、喜欢谈抽象理论”,是他们对中国人普遍存在的印象。

  基本上,德国是个自律性很强的民族,他们之所以能从世界大战战败的废墟中站起来,天生那种力求百分之百完美的冲动,可能是凡事讲究“变通”的中国人所不能理解的动力。

  德国一般家庭主妇相当热衷家事和教养子的工作。对中国人来说,即便是过年大扫除,拿着牙刷在砖墙接缝上清除泥垢的情况,恐怕也不多见。你可以笑日耳曼民族很“笨”,但反过来,也可以对其遇事全力以赴的态度,感到敬佩。

  难怪德国人常以为,中国人宁可大谈“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也不愿为修水管而弄脏了手。

  德国人普遍对中国人的印象满好的,特别对台湾人的“多金”感到惊讶,但却不太能体会,中国人在历史伤痕上“以德报怨”的胸襟。

  虽然对过往历史,究竟该以“过去就过去了”或“追根究底”的态度来面对,很难定论,但至少中德民族的反应是有很大差异的。

  一般德国人有点拘谨,表现得中规中矩,生活重心以家庭为主,闲暇热衷户外活动,爬山、滑雪难不倒德国人。因此在德国的中国人“入境随俗”,也几乎没有夜生活的习惯。

  也许,对德国人来说,中国仍是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化古国,但是,台湾所表现出积极的生命力,却更令人“耳目一新”。

  丹麦:鸭子还是天鹅?

  池元莲

  “我们又多了一间烧烤店。”

  这是那些管理外国人的丹麦警察,一看到新到的中国人,就喜欢说的一句话。丹麦报章曾登过一句趣话:“哥本哈根那间赌场生意最好,因为那里的中国烧烤店最多。”那是因为每天光顾赌场的常客,大都是黑头发的亚裔居民。

  今天在丹麦定居的华人约在六七千左右,其中90%都是以餐馆业为主。近年来大街小巷更不断出现新的中国饭店和小型烧烤店。

  华人的工作勤奋,绝少故意利用丹麦的社会福利制度,故此很得丹麦人的好感。一般华人对丹麦的批评好坏参半:社会很有保障,生活舒服,但缺少挑战。国家税苛法繁,在此居留只能过小康生活,不可能发大财;只能当鸭子,不可能做天鹅。有的华人更认为,勤劳的人反而受重税的征收,多做无所获;好吃懒做的反而得益享福。

  澳洲:矿工与龙虾

  张至璋

  澳洲的本地哥市Bendigo是个内陆城镇,一百多年前以淘金闻名,现因无金,靠着农牧业而发展,此外就是观光业。

  然而今日,有几人会缅怀当年挖金矿的岁月,大概更不会有人走到城北那片荒芜的白丘墓园,一睹那一千具墓碑残破不全,姓名已无可考的孤坟。

  旁边有块告示牌,写着这是当年中国矿工的坟场,第一个人葬的叫李福,终年35岁,其他的人大都也不到40岁,他们是否有子孙,没人知道。

  一百多年后,又有许多中国移民家庭,从台湾来到澳洲,他们把子女安置进最好的中学,收费大约相近美国私立大学。先生不是钓鱼或打高尔夫球,就是飞回台湾淘金去了。留下太太在这儿等着领公民证;间或也三两驾着“富豪”,到两百公里外,当年中国人赤足上岸的海滨小镇,享受一顿龙虾大餐。谁说中国人是个苦难的民族?

  日本:扬名立身好儿郎

  陈世昌

  来日本已经10年,也不知从何时开始,突然间发现自己的周遭,布满了中国人的影子。

  有一阵子,日本的电视机几乎是中国人的天下。打开电视看歌唱节目,茱迪翁(翁倩玉)仍然风情不减,泰丽莎邓(邓丽君)、菲菲(欧阳菲菲)目前在日本艺能界当红,NHK的红白歌唱大赛,两个人都受邀演出,让在日本的中国人都深有荣焉。运动界更是人才济济。

  问为什么他们能够在日本成名,有人说日本人的教育过于平凡,只讲究团体不注重个人,所以培养不出一枝独秀的人才。或许可以这么说,中国人的“精敏干练”,在僵硬的日本社会刚好可以发挥到了极致吧!

  菲律宾:时到时担当

  王明湖

  菲律宾华侨很多人到现在还是保持着中国护照而没有菲律宾护照,虽然菲律宾曾大力推行“菲化法案”,大部分华侨只好归化为菲律宾籍,并且使用菲律宾姓氏。但华人与华人之间私下仍以汉字本姓称呼。所以与华人相处时他是吴先生,与菲人相处时则为Mr.Ybanez而不是Mr.Wu,真是有趣。

  我发现另一有趣的现象是:大部分菲华入境随俗也改信天主教了,但家中仍供奉祖先神祗牌位,有的同时奉祀中国神氏。即使是第二三代的菲华家庭也如此。到了万圣节(清明节)时,菲人以菲式礼仪纪念祖先,华侨则以中国人的传统方式扫墓。各拜各的祖先,倒也相安无事。

  菲华多半来自福建,所以讲闽南语。其音调则近似澎湖、鹿港口音。他们说话很文,常常引用成语,出口成章。例如:“时到时担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们骂人“活该”,他们也骂得很斯文:“伊是自作自受。”或“伊是禽兽不如也。”劝人要感恩知谢,就说:“吃果子拜树头,人不可忘恩背义。”

  总之,同样是讲闽南语,他们讲起来更斯文、更典雅,完全没有目下台湾话的霸气与新潮。此外,老一辈菲华的汉字书写也非常流利好看,那么漂亮的书法使我这个自认是正统的中国人为之赧颜,欣羡不已。

 

 

 
     

苏教版初中语文网站推荐阅读

 
www.520yuwen.com推荐阅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