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12 形形色色的卫星故障

  Author :庞之浩

  Issue : 总第 143期

  Provenance :《中国青年报》

  Date :1993.1.2

  Nation :

  Translator :

  航天技术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各国共发射了4000多颗卫星。由于航天工程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因而经常出现类型各异的故障。例如,由于运载火箭爆炸引起“箭毁星亡”;与通信卫星相连的上面级火箭“病死”,导致卫星只能在近地轨道“瞎转”,进入不了静止轨道。1992年奋进号航天飞机首航修复的国际通信卫星6号就是典型的例子。有的卫星在发射过程中刚一星箭分离就“散了架子”,一命呜乎。1990年美国KH—12侦察卫星在空中解体,造成10亿美元的损失;还有的卫星进入指定轨道后,工作没几天浑身是病,至“病入膏肓”。

  价值连城的卫星入轨后,一旦发生故障就很难修理。因为它“高不可攀”。对此只有一条上策,即尽量减少卫星在轨故障。大量统计分析表明,卫星故障主要是机械故障和电气故障。造成故障的原因有制造和装配上的缺陷、试验不充分、贮存期过长、人为失误、空间环境的危害等。就拿通信卫星来说吧,其转发器失灵就是“常见病”。在1985~1990年间,欧洲共有24台转发器不能正常工作,它们有的失效,有的输出功率下降或消失。

  日本空间通信公司价值1.5亿美元的“超鸟”A卫星在1990年12月20日“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姿态控制用的氧化剂几乎全部用完,据悉可能是一条错误指令造成的。

  卫星轨道的电磁干扰、空间粒子辐射、空间轨道的各种碰撞等,也会导致卫星故障。1989年初,日本超鸟A卫星和SES公司的A—I广播卫星,以及1990年麦哲伦金星探测器,都曾因单粒子件翻转使指令发出器出错而使地面一度失去跟踪。

  卫星入轨后出现的故障也不是一概束手无策,有些可以通过地面向其发指令来解决。

  航天飞机的问世为排除卫星故障带来了福音,它既可以在轨修理卫星,也可把卫星带回地面。不过,它对高轨道卫星还望尘莫及。今后,当永久性空间站建成之时,可从空间站上出动轨道转移飞行器,去把高轨道卫星拖回空间站上修理,然后再拖到高轨道上释放。

  在当今还是应以“预防为主”,提高卫星的可靠性,例如,降低卫星各系统的复杂性,提高卫星排除故障的能力,加强对空间环境的研究,减少人为失误,对卫星乃至火箭各系统进行综合考虑。

 

 

 
     

苏教版初中语文网站推荐阅读

 
www.520yuwen.com推荐阅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