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1 泪洒温哥华

  Author :梁永刚 史玮 黎宛冰

  Issue : 总第 150期

  Provenance :北京青年报

  Date :1993.8.28

  Nation :

  Translator :

  午夜12点,记者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从梦乡唤醒,那一端是素不相识的中央乐团合唱团女中音那红:“你知道在国内冷冷清清的合唱团在国外有多轰动吗?你知道我们这些个个被当作‘秋菊’的中国人这次有多自豪吗?”她那激动而急促的声音告诉我们。

  8月21日下午,和平街11区1号楼,原先水迹斑斑被称作“水帘洞”的中央乐团主楼搭着脚手架,穿过泥沙遍地凌乱不堪的楼道,在湿闷的气息里、暗淡的光线下,和着窗外丁当锤声与屋里锈迹斑斑的电风扇的鸣叫,我们五位记者和许多闻讯而来的合唱团员们在一间陋室内一起聆听从一个小录音机内传出的来自大洋彼岸的掌声轰鸣和歌声磅礴,辉煌重温……

  五万美元!救救中央合唱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乐团合唱团:第三届世界合唱研讨会将于1993年8月1日至8月6日在加拿大温哥华市举行,兹邀请贵合唱团参加此届盛会,并作专场演出,展示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状况。

  国际合唱联盟主席 萨尔茨曼

  1992年5月,中央乐团合唱队队长李培智拿到了这封邀请信,不由得喜上心头。世界合唱协会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合唱音乐资料,可11亿人口的泱泱中国,在其中却无只字记载。如今,中国人终于能够在世界舞台上亮开歌喉,展示自己的合唱艺术,让世界知道中国能够把民族文化与西方音乐艺术融合得至臻至善,这个机会岂能不珍惜?

  然而,闻讯而来的合唱团员们却相顾无言,阵阵寒意袭上心头。因为他们知道,依照国际惯例,去温哥华的旅费是要自付的,但一个40人的团,这笔开支需要50000美元。

  50000美元,如今一家效益稍好的国内企业,就可以信手抛出在电视台大打广告攻势,或者挥手掷下赞助一场流行歌曲演唱会。然而,50000美元,却几乎是整个中央乐团全年财政拨款的一半。让经费刚够开工资、医药费报不了、取暖费没着落的乐团拿出这笔钱,无异于天方夜谭,谁也不敢有这个奢望。向国家伸手,又岂能轻易给捉襟见肘的财政再添负担?

  因为经费拮据,合唱团已经放弃了不知多少次对外交流,由此带来合唱艺术的闭塞和困境,使他们不愿再丢掉这个难得的机会。

  在大半年的时间里,从团员至领导,全合唱团的每一个成员几乎都耗尽了精力东奔西跑,遍拜庙门。

  队长李培智和支部书记黄培方千方百计弄到两张票,溜进全国政协委员联欢的人民大会堂,这里有媒介宣传的有品位的经常支持文化事业的声名显赫的企业家。李培智和黄培方慕名而来,四下寻找,但得到的回答几乎是相同的:“我们的每一笔投资都要收回应有的效益,请问你们的合唱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效益?”

  在贵宾楼饭店的大堂里,李培智苦苦守候了两个多小时,等待政协副主席霍英东先生打网球归来。1985年,在香港“黄河音乐节”上,霍先生曾对中央乐团合唱团的精彩表演大加赞赏,并对李培智说:“以后练好了节目就过来,不要等我们请。”霍先生会不会给合唱团一些支持?

  中午,霍英东先生拿着球拍走进贵宾楼大门。李培智急忙迎上前去:“霍先生,我们是参加1985年香港音乐节的中央乐团合唱团的,您可记得?现在我们有个难处,希望您帮一把。”“好好好。”霍英东接过信连连点头,但未及多说,便被前呼后拥走回房间。这一去就是多日不见回音,李培智赶忙又往香港修书一封,眼巴巴等着消息。

  眼见着几个月一晃过去并无音讯,情急之下,一个团员甚至拿着一沓沓“请支持中国合唱艺术走向世界”的征集赞助书,硬着头皮赧颜羞涩地走入中关村一家又一家公司富丽堂皇的门槛。然而合唱这门艺术知音实在太少,同是嘴上功夫,歌者不是说客,他依然和别人一样,满载失望而归。

  “就是当了裤子也要去!”困境之中,合唱团的一位挚友、台湾的著名指挥杜黑先生不断地给有些灰心的团员们打气:“不参加世界合唱协会组织,大陆的合唱是不会有前途的,不能放过这个机会。”这位曾于1990年打破台湾当局禁令,首先在台湾指挥上演《黄河大合唱》的醉心之士有一个夙愿,就是要让中央乐团合唱团、台北爱乐合唱团和洛杉矶华人合唱团在美国共歌一曲《黄河大合唱》,让华人天下一家的声浪震撼世界。他和合唱团一起,不断在国内国外寻找着机遇。

  “把合唱团送出国门”

  4月4日正午,全国各地的众多听众依然如常打开收音机收听他们喜爱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节目。在久违了的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与清泉流水般的无伴奏合唱声中,他们听到的是秋里指挥的感慨、老合唱团员的哽咽和播音员充满激情的呼吁:“救救严肃音乐!救救合唱艺术!”

  被音乐净化了心灵的人们,不愿意看到曾经震撼自己灵魂的旋律被埋没。北起黑龙江,南到海南岛,回响起共同的呼声。“祝能赴温哥华参赛!”“祝夺取头奖!”“祝中央乐团万古长青!”一份份汇款,带着感人的附言,从全国各地飞向合唱团。

  1993年4月16日上午,北京正义路2号,北京科学技术委员会二楼会议室。北京科委和中央乐团合唱团经最后协商,科委决定无偿赞助合唱团12.9万元人民币。

  4月4日科委领导听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的广播后,深为中央乐团担忧。

  “世界合唱协会众多合唱音乐资料库中,怎么可以唯独没有11亿人口的中国的合唱资料?”科委同志主动打电话给中央乐团,得知路费筹措依然毫无进展,决定动员下属单位支持合唱团。

  “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科技工作者,他们的贫困一度曾成为新闻的焦点。不少人不解:“我们这么穷,还要给赞助。”然而,在科委各所的动员会上,当《午间半小时》的录音再度响起时,许多人潸然泪下。

  北京科委负责联络此事的裔幼静工程师,大学时代是合唱团副团长。她说:“我们首都科技界年初刚在加拿大多伦多举办了北京高科技展览,使加拿大人民惊叹水已。中央合唱团出访同我们一样,也是为国增光,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因为高雅艺术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

  知识分子的爱国心真是一呼百应,21个科研单位一共拿出12.9万元人民币捐赠合唱团。

  让合唱团最难忘怀的,是北京方兴高技术镀膜工业公司总经理蒋雨村,这位工人出身的发明家,50年代就是北京工人合唱团的骨干,他深知高雅艺术与个人业务建树密不可分。从广播中得知中央乐团合唱团缺乏路费后,马上决定:“这个忙,我们要帮!”刚刚起步的公司困难重重,却一下子无条件拨出了45万元人民币的巨款,顿解燃眉之急。

  合唱团不会忘记的知音们有许多:霍英东基金有限公司终于寄来三万美元的支票;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为合唱团提供最优惠价格;郑田颖、王爱平小姐设计了最经济的北美航线;北京银梦时装公司免费提供女演出服;人民美术印刷厂以最低价格最高质量制作画册;远在天涯的海南日报、海南报业房地产股份公司也寄来了款项……

  合唱团终于被送出了国门。演员们几乎是含着泪登上飞机的:“除了音乐,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给他们什么回报。”

  “秋菊”家乡人震撼温哥华

  8月1日,中央乐团合唱团抵达温哥华。当地正在上演《秋菊打官司》,海报在街边处处可见。黄土高坡上的婆姨,便是多数当地人认识中国的全部。走在街头,不时有人对合唱团员投来诧异的眼光,有人甚至询问:“你们真是中国人?你们是不是百里挑一挑出来的?你们和电影里怎么不一样?你们也穿西服革履?”

  又一批中国偷渡者被获是当地新闻媒介的焦点,歧视与冷遇伴随着这里的每一个黄种人。从机场到住地的路上,便有一个黑人驾车驶过团员乘坐的一辆车,蔑视地指着他们歇斯底里大叫。司机告诉他们黑人在骂脏话,如果还嘴可能遭枪击。于是这几个团员只能默默地听着那夹带着“Chinese、China”的嘶叫……

  别的合唱团住进豪华酒店,我们的团员却只能分散住进义务接待的当地教会合唱团员家里去。几户人一看来的是中国人,掉头就走,接待者只好再央求其他住户再多收几位,于是不少团员连着打了好几天地铺。

  一对台湾老夫妇承担五名团员的接待。男主人手持名单叫着名字,然后把团员拉到他的一座小楼里,打开两间房,分做男女宿舍,面无表情地嘱咐:“这个不许动,那个要小心,这是箱方便面,你们自己开饭。明早要是来不及,你们自己打巴士去。”一位团员告诉记者:“这次真正体会到了‘寄人篱下’的感觉。”

  唯有把一切都埋在心里,再化作昂扬的歌声,让别人真正认识中国。

  1993年8月3日下午1时,中国中央交响乐团合唱团在温哥华市中心圣安德鲁威斯利联合教会首场公演。19位女声与17位男声团员在严良 和秋里的指挥下,让世界55个国家的代表和乐团、200多位世界级的指挥家陶醉在澎湃的旋律之中。

  威尔弟的《弄臣》、古诺的《浮士德》、威柏的《自由射手》这些经典作品选曲,唱来音色美润、收放自如,在场的西方人大吃一惊:“东方人演唱西方歌剧竟能有如此高的艺术水准!”中国的《乌苏里船歌》、《渔阳鼙鼓动地来》、《等你到明天》的优美旋律是多数听众头一次听到,更让人如醉如痴。现场掌声雷动。

  那对冷淡的台湾夫妇,当天看了演出之后,深更半夜开车去市场,买回大袋的奶粉、葡萄干,又熬了一大锅粥,摘好半筐油桃亲自送到楼上:“你们的歌声真是太好了!太好了!又另开了两间房,“你们该住得舒坦些。”这以后的几天,男主人都是早早起床,开车一路高歌送团员赴演。

  英国一位著名的指挥家凯伯特·温听完演出一路跟随合唱团,这位自己指挥四个合唱团和两个交响乐队的指挥家感慨良多:“你们的声音和所有国家的都不一样,你们绝对是一流的,我很想做一次你们的指挥。”他要去了《乌苏里船歌》和《告别南洋》等几首曲子,成了合唱团的“发烧友”。

  “中国人所展现的音色,如同中国的古瓷器,坚实而亮丽。”“无懈可击的和声,令人震撼的歌声。”“中国人的艺术水准让人不可思议!”如潮好评难以一一赘述,兹将国际合唱协会在研讨会结束之际提交的有关中国中央乐团合唱团的正式文件内容抄录如下:

  一、中国合唱团与美国、古巴、秘鲁的三支合唱团一起,为本届世界合唱研讨会评出的一流合唱团;二、邀请中国合唱团加入世界合唱协会;三、请中国选派一位资深人士担任世界合唱协会顾问;四、由中国推荐日本、韩国的合唱团体参加下届研讨会,推动亚洲合唱艺术。

  异域他乡遭遇激情

  “我们还是那个演出时演员比观众还多的合唱团吗?”

  中央乐团合唱团北美一行,为温哥华、纽约、旧金山等地华人做了多场演出。想不到自己的艺术竟在异域他乡遭遇激情,这激情的漩流冲得合唱团员忘情挥洒,几乎不能自持。

  7月30日,纽约州立皇家学院科登剧场座无虚席,黄皮肤的海外华人占了一多半,当一曲《乌苏里船歌》在剧院中刚回旋起来时,台下沉浸在激昂情绪中的观众已被这悠扬的民歌感染,群情沸腾。《雨后彩虹》、《海韵》……当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怒吼吧!黄河》激荡在大厅中时,人们纷纷站了起来,用自己的激情尽情欢呼、鼓掌,三分钟、五分钟、十分钟……潮水般的掌声一直持续了20多分钟。在台上的30多名演员眼中,台下3000多名观众早已模糊成一片。久违了,已经多少年没有遇到的欢呼,多少年没有听到的掌声。

  别下台,唱一首,再唱一首。“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当女中音唱出“苦难当,奔他方,骨肉离散父母丧”时,台上台下,演员与观众已无法自抑,任同一掬心中的泪流过面颊……

  纽约、旧金山、温哥华,老华侨流着泪听他们唱《告别南洋》、《黄河怨》;在美留学的原团员汪燕燕挥泪寄情一曲《我爱你,中国》;无论来自大陆、台湾,还是香港的听众,听到《怒吼吧!黄河》、《游击队歌》便一齐欢呼呐喊,呐喊出那魂牵梦绕华人万众一心的年代。

  “妈妈,那个阿姨为什么没有唱,在那儿哭呢?”一个五岁的孩子指着边上的一位女中音,问他的妈妈,妈妈说:“阿姨感动了。”孩子又问:“什么叫感动?”

  什么叫感动?合唱团员们听到这个孩子的问话以后默默无言。他们没有讲每天天不亮就起身,没有讲马不停蹄去赶场,没有讲休息时都要给洋人腾出休息室自己站到走廊上。“洋拉练”的困苦似乎被轻轻地抛在脑后,他们唯有忘情地用歌声汇入更浓的激情来回报激情,抚慰异域他乡的浮云游子……

  自救:一个意外的收获

  满载辉煌而归,合唱团知道是社会的救助给他们走出困境带来了契机,于是辉煌只能是起点而不是终点。

  在纽约,合唱团见到了台湾出资修建的“中华文化艺术中心”,这里专用于华人艺术团体的演出,为在美国弘扬华族文化功不可没。但台湾当局以前并无暇顾及音乐艺术,只是在经济起飞后才开始大批投资。只有具备了经济基础,高雅艺术才可能得到鼎力扶持。

  自救: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阳春白雪的合唱艺术也能自救?中央乐团合唱团北美一行之前,怕没有一个人敢这么想。然而亲身走过跑赞助、办出国、巡回表演这一轮回,体会到“在职下海”滋味的合唱团领导们,却从辉煌后的回味中寻找出了自信。

  ——合唱团员每人携带了12盘节目盒带,依照惯例在演出前后做“友情赠送”,然而他们发现其他国家的所有音乐资料全部都是作价出卖的商品。看到中国的盒带如此抢手,不少朋友十分不解:“你们为什么不多带些磁带来卖?”这时,团员们才如梦方醒地赶忙为自己的磁带标上美元价码,一售而光。

  ——朴素得近乎寒碜、寂静得近乎凄清,购票者比演员少,这便是合唱团多年来在国内的处境。踏上出国旅途的合唱团本来未对自己抱多大希望,却意外地找回了失去已久的平衡。合唱节研讨会的主办者从票房和赞助中居然盈利,始料不及之后,一个信念渐渐清晰:灿烂的民族艺术,要把眼界放宽,走出国门寻找经济价值,寻找经纪人,促成商业演出的成功,使乐团得以安心于艺术追求,已可提上议事日程。

  ——合唱节的诱惑使合唱团直面舆论界,却发现媒介原来具备这么大的效应,所以他们回国后急急地与新闻界接洽,用自己的新形象再度昭示于众,公关意识,将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效应。

  ——据说日本总结自己经济起飞的五大因素,第五条就是合唱的普及带来的团队精神;而美国也认为自己的航天技术一度落后于苏联,是由于苏联科学家的音乐素养高于美国科学家。让每一个人了解严肃音乐、了解合唱,才能形成政策倾斜的社会环境。雄心勃勃的合唱团,准备走进大学、走进机关,让观众发现自己。

  自救,并不是一个神话。

 

 

 
     

苏教版初中语文网站推荐阅读

 
www.520yuwen.com推荐阅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