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84 重见玛莲娜

  Author :于兆吉

  Issue : 总第 179期

  Provenance :八小时以外

  Date :1996.2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1995年8月下旬的一个晚上,我在山东卫视台《今日报导》的节目中,突然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二战期间,设在潍县乐道院外侨集中营的幸存者,一行8人旧地重游,重温昔日的苦难,凭吊死去的难友。

  潍坊市(旧称潍县)是我的故乡,当年设在潍城东郊的集中营也是我熟悉的,所以引起我特别的关注。

  来访者大都已是高龄了,一个来自南非的金发碧眼的妇女,算是其中最年轻者。她对记者讲述时挥动手臂的姿势,面部丰富的表情都似曾相识,尤其是她右嘴角上的黑痣,使我记起了一个人:那是不是玛莲娜?接着我又否定了这个假设:不可能,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巧合?再说她是美国人,记者怎么会介绍她来自南非?她一边诉说着在集中营遭受的苦难,一边从包里拿出一个当年在集中营佩带的、旧得泛黄的巴掌大的胸章给记者看。一个特写镜头把胸章放大了,我急速地越过上面的编号,紧盯着下面姓名一栏,我清楚地看到了“玛莲娜”拉丁文拼音的第一个字母“M”,镜头一闪而过。她又说胜利那年她只有14岁,那么算来她今年整整64岁。不错,她就是玛莲娜!

  她就是50年前的那个苍白瘦弱的小姑娘玛莲娜吗?我不敢相信历史会这样制造着巧合。然而当时的集中营内不可能同时有两个同样年龄、同样特征并都叫玛莲娜的女孩。

  往事如烟。这一夜我失眠了,模糊、黯淡的记忆逐渐鲜活起来:

  当年潍县的乐道院,是美国利用庚子赔款修建的,它占地近千亩,是集医院、学校、基督教会于一体的封闭式的建筑群。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侵华日军把分散在华北的英、美侨民及教会神职人员都囚禁在这里,成为闻名国内外的华北惟一的外侨集中营。这里戒备森严,围墙上扯了电网,四角建起了高高的岗楼,大门前岗哨密布,警犬窜跳着发出凄厉的叫声。这里是严禁中国人靠近的,我一直把这里看作是神秘而又恐怖的地狱。

  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投降诏书时,我正在读小学四年级。一天,同学小陈告诉我集中营围墙的电网已被撤掉了,岗楼上也没有日本兵了。但在南大门还有日本岗哨,因为同盟国暂时还没有接管这里。侨民在院内有了自由,也可从墙头与外部世界接触了,但不能走出大门。侨民们为了改善恶劣的伙食,就在墙头用他们仅存的有限衣物与外面的小贩换取蔬菜,据说最受欢迎的是西红柿。

  日寇侵华期间,潍县绝大多数居民都处在极度贫困之中,我们同学都穿着七长八短打了补丁的衣服,能用西红柿换件没有补丁的衣服,对我们是不小的诱惑,再说能走近亲眼看看曾经与世隔绝的洋人,也引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

  一个星期天,我和母亲商量后买了15个西红柿,和小陈相约,准备去从事平生第一次与外国人的“易货贸易”。母亲为了犒赏我,特别为我煮了一个鸡蛋。能吃鸡蛋在当时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我舍不得吃装在口袋里,提起篮子与小陈上路了。

  我们是在集中营西面一段矮墙下开始贸易的。方法是买主在墙里站在用什么垒起的高台上,从墙头探出身来把物品给站在墙外的卖主看,卖主再把货物给买主看,双方同意后,就从墙上递下一个用绳子拴着的竹篮,把衣物送下来,然后把西红柿提上去。

  小陈先做成了第一笔交易,他用20个西红柿从一个穿着花褂子的老太太那里换了一件西服上衣和一条裙子。老太太身旁站着一个看来年龄与我相仿的小姑娘。她长着一头金发,苍白消瘦的脸上一双大而忧郁的蓝眼睛,一口整齐洁白的牙齿,在她右嘴角长着一颗显眼的黑痣。她扬起手里拿着的一件紫色衣服和一双大而尖的黄皮鞋。这里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因为双方拿着的都是手里仅有的商品。她把衣服和皮鞋用竹篮递下,我把15个西红柿放到竹篮里,当她伸手向上提时,我突然看见她那裸露着蓝色脉管的瘦骨嶙峋的手臂,心底猛地涌上一股怜悯之情。当竹篮提升到一半时,我急忙把放在口袋里舍不得吃的鸡蛋迅速放了进去。女孩把西红柿提上去忽然发现了一个鸡蛋,她把鸡蛋抓起用手高高举起喊了一句什么,对我注视了片刻,脸上露出了甜蜜的微笑。她对身旁的老太太说了几句什么就从墙头消失了。

  老太太灰白色的头发,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她对我说:“小姑娘谢谢你送给她的鸡蛋,让你等她一会儿,她要送给你一件礼物。”

  也许是与世隔绝的时间太久的缘故,老太太竟和她面对的两个穿着破衣服的中国男孩倾吐起自己的痛苦。

  她说女孩子和她都是美国人,女孩子叫玛莲娜(我对这个怪名字感到好笑,因为在家乡田野里有一种叫马蔺棵的野草,她的名字使我想起了马蔺棵),14岁了,因在集中营长期营养不良,所以长得这样瘦小。玛莲娜的父亲是石家庄教区的一个牧师,她们一家三口都被抓进了集中营。她父亲因抗议日本人供应面包太少而经常挨饿,组织大家反抗,结果在半年前就被日本人押走了,直到现在没有音讯。玛莲娜的母亲又生病,她拿到的鸡蛋就是要赶快送给她母亲……

  说着,玛莲娜回来 了,她把一件东西放到竹篮里递了下来。这是一把一尺多长的小木琴,是用两根横梁上面镶嵌着14块长短不同的木板做成的,还有两把圆头木槌。老太太告诉我这是玛莲娜用很长时间做成的,她自己也很喜欢这把琴,但为了感谢我,就把它当做礼物送给了我。

  她为了回报一个鸡蛋的馈赠,把精心制作的陪伴她消磨苦难生活的木琴送给了我,这是何等纯朴善良的感情,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是喜欢音乐的,当我看到这把生平第一次见过的木琴后,激动得手都震颤起来。我用木槌试敲着木琴,耳边响起了悦耳的叮咚的美妙音响。我激动得眼里噙着泪水,把这陌生而又精致的乐器抱在胸前,不住地抚摩着。

  人类的感情是超越国界的,它甚至不需要什么语言就可彼此相通。玛莲娜为自己的木琴给一个中国小孩带来的巨大快乐,也被感染了,她笑了,笑得那样动人。她两手把柔软蓬松的金发向后拢着,苍白的面颊泛上一层红晕。玛莲娜是美丽的!

  我和小陈离去了,我走出好远回头望去,玛莲娜仍旧向我招着手。我心里念叨着:马蔺棵——玛莲娜,我永远记下了这个名字了!

  我回到家里,母亲对换来的衣服和皮鞋并不满意。因为衣服是一件紫色镶白边的雨衣,虽然质地很好,但颜色太艳,在人前穿不出去,当补丁布都不行。皮鞋太大太尖,根本没法穿。木琴却受到弟弟妹妹的欢迎。随着我对木琴音阶的熟练,不久我就能弹奏出几首好听的曲子了。在我贫困、寂寞的少年时代,这把木琴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半个世纪人生旅途可谓“路漫漫兮”,少年时代所经历的人事变迁也纷繁杂陈,但真正牢记心中的是那些曾拨动你感情琴弦的、撞击过你灵魂的大苦、大悲、大喜、大悟。

  度过了岁月悠悠的半个世纪,凭借现代传媒——电视屏幕重新见到玛莲娜,这是多么充满戏剧性的巧合啊!

  如果不是在电视屏幕上,而是真的见到玛莲娜,我一定会急切地问她:当年你那被日寇抓走的父亲最后命运怎样了?你是美国人为什么跑到遥远的南非去了?……可是,当我从电视屏幕上看到玛莲娜时,说不定她已踏上了归程。

  人海茫茫,就像天上的星空,每个星星都按照自己的轨迹运行。有时两个星星也会擦肩而过,然后又飞向无际无涯的苍穹。

  希望世界和平永存,我们的后代不再遭受战争带来的劫难。我心里永远珍藏着玛莲娜给予我的人生启迪和美好回忆,并遥祝玛莲娜晚年生活幸福。

 

 

 
     

苏教版初中语文网站推荐阅读

 
www.520yuwen.com推荐阅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