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36 地震预报成熟有待时日

  Author :云帆

  Issue : 总第 196期

  Provenance :百科知识

  Date :1997.8

  Nation :

  Translator :

  地震,是一个令人生畏的词语。

  然而,人们却时常听到它,尽管很不情愿。

  大地震,死亡数千人的大地震,年年有闻。

  1995年1月17日,日本大阪、神户发生里氏7.2级地震,造成5250人死亡,26,804人受伤,29万人避难他乡,总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

  1997年5月10日,伊朗东北部霍拉桑省发生里氏7.1级地震,造成2000人死亡,5000人受伤。

  面对恐怖的地震,人们多么希望科学家能提供准确的预报!

  然而,满怀殷切期望的公众,得到的却是两种大相径庭的回答:

  “地震预报,可以做到十次预报九次准!”

  “地震是无法预报的!”

  公众,只好陷入深深的迷惘。

  地震预报分4种

  我们脚下的地球,是个不平静的星球。它每年会发生大大小小的地震500万次。

  若平均而论(当然这不很科学),全球每天会发生1.4万次大小地震,每小时会发生583次地震,每分钟就有10次左右的大小地震。

  频繁的地震,给预报带来极大的困难。我国科学家把地震预报分成4种:

  长期预报:几年至几十年预报;

  中期预报:几个月至几年预报;

  短期预报:几个月以内的预报;

  临震预报:几天以内的预报。

  公众最关切的,是短期、临震预报;科学家最感困难的,也是短期、临震预报。

  短期临震预报:一二成准确

  地震能预报吗?

  若说不能,国内外有过许多预报成功的例子:

  1975年,我国地震工作者成功预报了辽宁海城7.3级地震,大大减轻了地震造成的损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后,将这一成就记入史册。

  1997年4月6日、11日、16日,新疆伽师县发生6级以上地震,我国地震系统事前也发出了比较准确的短期临震预报。曾经提供预报的还有四川松潘地震(1976年)、四川甘孜地震(1981年)、云南孟连地震(1995年)。

  长期预报获得成功的例子就更多了。美国人艾伦·林德曾在1988年预报了次年的洛马·曾利特大地震。

  地震能预报吗?

  若说能,为什么1976年唐山大地震、1995年神户大地震、1997年伊朗大地震都没有短期临震预报?

  这个问题不是用一两个字就能回答的。说“不能”,有失偏颇;说“能”,又太乐观。

  我们还是求助于国际上著名的地震专家,听听他们的意见。

  一位英国科学家,在神户大地震之后评论道:“地震研究仍处于非常初级阶段。”初级阶段还不够,还要加上“非常”二字。

  一位瑞士地震专家认为:“即使是对一个时期作地震预报,准确率也只有10%~20%。”

  一位中国的地震专家,虽然不同意一些人“地震无法预测”的观点,却也认为:“现阶段地震预报的水平是很低的,短期临震预报准确率仅仅10%~20%。”

  一二成准确,仅此而已。

  地震预报难在何处

  地球,人类生于斯、长于斯,繁衍了几百万年。

  然而,人类对自己地球母亲的了解,仍然极其肤浅。地球表面之下是怎么回事,我们所知甚少。相比之下,我们对大气层、对近地空间、对宇宙空间的了解,要深刻得多、丰富得多。天文学家看到了100多亿光年以远之地发生的事,而地下10千米、20千米深处发生了什么事,我们却茫然不知。

  人们都有一个感觉:天气预报越来越准了。这受益于人类对大气圈的深入了解,受益于气象科技的进步。有气象卫星巡天,有星罗棋布的气象站观天,有超级计算机不停地运算,短期、中期、长期天气预报都成了人类离不开的良友。

  道理也简单。有云才有雨,卫星云图是气象专家的好帮手。

  地下应力场分布图,便是地震专家期盼的地震“云图”。有云才有雨,有应力才会有地震,哪里应力最大,哪里最有可能发生大地震。

  人们多么希望能发明一种技术,把地下应力的分布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地震专家对地下10千米、20千米、30千米,乃至更深处应力的分布情况了如指掌,预报地震就简单多了。

  但是,今天的现实是,在地震科学最先进的日本,在它的首都东京,也仅有3个地下探测器,深度极浅——仅3千米。

  神户大地震给东京的地震监测设施带来了机遇:这种探测器可望增至10个。

  这是一个全世界的遗憾:在这个不平静的星球上,设有地下地震观测网的,只有一个城市——东京。

  地震预报难,就难在没有地震“云图”。

  目前主要是经验性预报

  地震预报与天气预报有颇多相似处。

  在气象卫星、大型计算机介入天气预报之前,人们是靠经验来作预报的。比如今天是5月24日,气象学家收集整理历年北京5月24日气温、风力、降水等统计资料,算出这一天出现大风、降雨等天气的概率,从而预报今年5月24日的天气。

  预报地震,在尚没有地震“云图”的今天,也大都是靠积累的经验来进行预报。诸如强震之前地(表)应力的变化、大气中的次声波、大地的微小振动、动物的异常表现等。

  对于利用地震的前兆进行预报,美国地球物理学家罗伯特·盖勒等人认为,这方面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因而尚不能提供充足证据说明这些前兆不是来自地震之外的其他原因。

  怎样看待经验性的预报?一些专家持这样的看法:

  第一,在现阶段,要事先正确识别各种前兆现象,作出可靠的短期临震预报十分困难。

  第二,要树立强烈的预报意识,将观测到的地震异常现象及时报告有关当局,由此来作出地震来临的预报,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人们期望,地震预报走向成熟;

  人们理解,科学研究的成熟需要时间。□

 

 

 
     

苏教版初中语文网站推荐阅读

 
www.520yuwen.com推荐阅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