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9 马拉松风云

  Author :

  Issue : 总第 27期

  Provenance :科学之窗

  Date :1983.5

  Nation :

  Translator :

  公元前490年希腊与波斯激战于雅典东部的一个军事重镇——马拉松。当时波斯大军兵员数倍于希腊军队,但仍被英勇的希腊人打败。希腊军队派了一名善于长跑的军士徒步跑回雅典去报捷,这个军士名叫菲力匹得斯。当他到达雅典市场广场时,只喊出了一句话:“大家高兴吧,我们胜利了!”就倒地死去。他从马拉松跑到雅典的距离大约是35公里。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马拉松赛跑便成了传统运动项目。

  斯皮里东·路易斯——第一个马拉松冠军

  1896年4月10日这一天是第一届奥运会的最后一个项目——马拉松。希腊人格外激动,因为在此前已进行的十一个项目中,希腊运动员还未获得一枚金牌,他们把全部希望寄托于马拉松赛跑。在赛前,许多希腊人纷纷许愿说,如果优胜者是希腊人,裁缝愿为他做新衣服,饭店请他免费用餐,理发师还愿终生免费为他理发。

  这次比赛只有25名选手,希腊的唯一选手是一个士兵,叫斯皮里东·路易斯。二十五岁的路易斯十分沉着而自信,途中还偶尔呷一口酒。在运动场内的观众焦急地等待选手们的到来。路易斯在32公里处赶上并超过了澳大利亚选手弗莱克,胜利在握。路易斯的上司就是一个担任发令的上校。这位上校此刻快马加鞭地赶赴运动场,他骑马到国王包厢面前,骄傲地宣布:“斯皮里东·路易斯领先了!”这时全场七万希腊观众一片欢腾。路易斯第一个出现在雅典运动场内。王储康斯坦丁和乔治王子在路易斯的身旁,陪着他跑完了最后一百米。路易斯终于以2小时58分50秒获得了冠军。

  斯皮里东·路易斯为希腊赢得了唯一的一项金牌,为希腊这个首届奥运会的东道国争了光。国王从包厢里跳了下去,象欢迎凯旋而归的英雄一样欢迎他。有个王子赠送给他一块金表。许多希腊人甚至要求路易斯当部长……路易斯本人后来却宁愿过着简朴的生活,而且很少向别人谈自己的光荣历史。1940年,斯皮里东·路易斯逝世。后来希腊政府为了永久纪念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用大理石重建了他的陵墓,并在上面刻上了象征奥林匹克运动的五环。

  42.195公里

  1904年,圣路易奥运会。马拉松赛程是40公里。美国选手F·洛兹和其他30名选手一起出发,跑到9英里时腿抽筋了。洛兹疼痛难忍,招手叫来了一辆汽车。他坐这辆车朝终点驶去。离终点还有5英里时,他感到腿不痛了。司机这时对他说:“你继续跑吧!现在我们超过了所有的人,你领先了!”司机说这话当然是开玩笑,可是洛兹从中得到启发,又重新跑向终点。最后,他作为“优胜者”精神焕发地跑进运动场。当时的美国总统T·罗斯福的女儿爱丽丝·罗斯福小姐迎上前去,祝贺洛兹的胜利。后来洛兹才澄清了这个“误会”。真正的冠军是美国选手T·希克斯,成绩3小时28分53秒。

  1908年的伦敦奥运会,马拉松赛跑路线是由泰晤士河畔的温莎宫到伦敦。英国女王亚历山得拉为了让王子公主们能看到这次比赛,让马拉松的出发点设在温莎宫的东侧平台前,而终点则设在伦敦运动场的皇家包厢前。这样,马拉松的全程距离就从25英里延长为26英里385码,即42.195公里。自1924年起至今一直采用42.195公里作为马拉松赛跑的标准距离。

  五十四年跑完马拉松

  1912年的斯德尔摩奥运会。马拉松冠军是南非选手K·麦克阿瑟,成绩是2小时36分54秒8。但最后一名,即第35名却用了54年8个月6天再加上8小时32分20秒3跑完全程。原来这里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7月14日这一天,瑞典首都暑热逼人。跑在马拉松队伍后面的日本选手金栗志藏突然看见路边有个瑞典观众在慢条斯理地喝桔汁。金栗又累又渴,很想休息。于是他放弃了比赛,朝那个瑞典人走去。尽管语言不通,瑞典人很快就明白了这位日本人的要求,并给他桔汗喝,让他住到了自己的家里。金栗在瑞典人家里美睡到日上三竿。赛场上金栗志藏无影无踪,警方立即行动起来,电台也播出了寻人启事。第二天,金栗回到了日本队驻地,但是故事并未到此而止。

  54年之后,76岁高龄的金栗志藏到瑞典首都旧地重游。他最先去的地方就是1912年他在马拉松途中放弃比赛的地方,并从那里走到了奥林匹克运动场。当他象征性地到达终点时,正好距那次比赛出发时间有54年多的时间。瑞典报纸纷纷报道了这则富有幽默感的新闻。

  芬兰人和日本人

  二十年代开始,芬兰中长跑选手威震国际田坛。芬兰人在马拉松这个超长距离跑项目上,也不甘示弱,夺得了1920年和1924年的金牌。

  芬兰长跑家H·科勒迈宁是1912年奥运会的英雄,他共获得三枚金牌和一枚银牌,是得奖牌最多的选手。八年后,他在1920年奥运会上又以2小时32分35秒8夺得了马拉松金牌。对这位三十一岁的老将来说,这次比赛并不轻松。爱沙尼亚选手J·洛斯曼在最后冲刺时几乎追上了他,最后只输了12.8秒。

  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代表日本参加比赛的朝鲜运动员孙基祯一鸣惊人,以2小时29分19秒又打破了奥运会纪录,夺得了马拉松金牌。这项成绩也是在奥运会上第一次突破2小时30分大关。这次比赛的铜牌由日本运动员南升龙获得。这些成绩表明亚洲人在世界田径舞台上已占有一席地位,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札托倍克奥运会”

  1952年第十五届奥运会(赫尔辛基)上,捷克斯洛伐克长跑家埃米尔·札托倍克进入了他运动生涯的“鼎盛时代”。他在一周之内连夺男子5000米,10000米和马拉松三枚金牌。在赫尔辛基奥运会上,札托倍克是唯一获得三枚金牌的奥运会英雄(另外还有五名优秀选手每人获得两枚金牌)。所以,人们把这届奥运会称为“札托倍克奥运会”。

  在赫尔辛基,札托倍克第一次参加马拉松比赛。但对象他这样一个每天先跑5次200米,接着跑25次400米,最后跑5次200米训练水平的运动员来说,42.195公里并不是望而生畏的距离。他说:“前20公里就象训练一样,到转折点才出现了是放弃还是坚持下去的考虑。我决定继续跑。那些饮食站的饮料特别诱人,真是应有尽有——水果、咖啡、茶……如果去休息一下,就要丧失几分钟的时间。”当跑到20公里时,札托倍克才开始领先;中途计时情况是:20公里1小时04分27秒,25公里1小时21分30秒,30公里1小时38分42秒,35公里1小时56分50秒,全程2小时23分03秒2。当他跑完全程,绕场一周答谢观众时,脸上没有惯常的那种痛苦表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对马拉松运动员尤其重要的是要有“自我休息的能力,不是在安乐椅上休息,而是在跑的过程中休息。”

  每隔二十八年……

  法国运动员A·米蒙1921年生于阿尔及利亚,身高1.70米,体重59公斤。这位阿尔及利亚血统的世界级选手31次获得法国赛跑冠军,但是他生活在“札托倍克时代”,可以说有些“生不逢时”。1948年奥运会他在万米比赛中败给札托倍克,1952年奥运会他在5000米和10000米比赛中又都败在札托倍克手下,三次获得银牌。但是他并不气馁,1956年他在墨尔本奥运会上终于平生第一次夺得了奥运会金牌。而且象卡布雷拉和札托倍克一样,第一次参加马拉松赛跑就夺取了王冠。当时已经35岁的米蒙对这次胜利充满了信心。这位刚强的老兵在墨尔本获得金牌后说:“1900年马拉松获胜者是法国人,1928年又是法国人,1956年是我。每隔28年就有一个法国人拿金牌。”

  赤脚马拉松冠军:阿贝贝·比基拉

  阿贝贝·比基拉在1960年和1964年奥运会上两次获得马拉松金牌,在世界田径史上书写了动人的篇章。阿贝贝1932年8月7日生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附近的农村里。后来他当了海尔·塞拉西皇帝的卫士。阿贝贝身高1.77米,体重57公斤。

  马拉松赛跑的起点设在有古罗马色彩的潘昂运动场。人们惊奇发现这位埃塞俄比亚选手赤着脚。这本来是违返规则的,因为运动员在比赛时应当穿鞋。但是东道主意大利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那个东非高原国家(当时叫阿比西尼亚)打过仗,深知非洲人的习惯,也就没有过于认真。阿贝贝一直跑在第三、四位。20公里以后,摩洛哥选手拉迪一直领跑,阿贝贝紧跟其后。离终点还有5000米时,尼斯卡宁对阿贝贝说:“冲过去!”结果阿贝贝以2小时15分16秒2第一个到达终点,打破了奥运会纪录,获得金牌。

  阿贝贝·比基拉想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上蝉联马拉松冠军。可是祸从天降,在奥运会前几个星期他得了阑尾炎,不得不在9月16日动手术。这次飞来的横祸使他不得不中断两星期的训练。比赛是在10月21日,除了阿贝贝自己以外,谁也不再相信他还能第二次拿金牌。

  东京奥运会马拉松赛跑的前夕,札托倍克对记者说:“谁在东京能跑2小时14分就是大尖子,谁能跑2小时13分就是天才。谁要是跑2小时12分,我就找不出赞美的词了。”

  当阿贝贝·比基拉第一个跑进运动场时,运动场里的七万观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一次,阿贝贝可没有打赤脚,而是穿着西德“美洲狮牌”的运动鞋,步子轻捷地跑完了最后一圈。他以2小时12分11秒2的令人惊异的成绩再次打破奥运会的最好成绩,第二次夺得金牌,成为奥运会史上第一个获得两枚马拉松金牌的运动员。

  阿贝贝到达终点以后,信步走到场内草坪上,开始作徒手体操。他的这一举动使观众都惊呆了。他们先是笑了一阵,继而以崇敬的目光看这位伟大的马拉松选手不知疲劳地表演者。

  比基拉1969年因车祸造成横截瘫痪。此后,这位深受世界体育爱好者爱戴的大明星还坐在轮椅上积极参加国际残废者运动会。1973年10月25日,阿贝贝·比基拉与世长辞。有七万人参加了他的追悼会,这是有史以来为一个运动员举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追悼会。

  马拉松的闹剧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马拉松赛跑参加者共71名选手,在15点整离开了奥林匹克运动场。沿途站满了助兴的人,比赛路线一直通往慕尼黑市西郊风景秀丽的尼姆芬堡。美国运动员F·肖特在跑到15公里时开始领先,到20公里时,后面的选手已落后他半分钟。当肖特快到达运动场时,他已超出其他对手两分钟的路程。

  当第一个马拉松选手跑进大运动场时,乐队开始奏乐,8万观众都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欢呼着。这个跑在最前面的马拉松选手从入口通道拐进红色的塔当跑道。这时全场掌声雷动,人们等待已久的激动时刻终于来到了。可是一瞬问人们又产生了怀疑。这个先跑进来的选手并没有穿着美国运动员的白背心和黑裤衩。他也没有戴着已经宣布了的美国运动员肖特的号码:1014,而是戴着一块上面印有“72”的号码布。整个运动场的欢呼声顿时消失了。只有站在通道外的大会工作人员在作手势。另一个选手出现了。这个运动员才是穿着美国比赛服、戴有1014号码布的弗兰克·肖特。全场的观众越发摸不着头脑了,以至于他们对真正的肖特并未报以热烈的掌声。肖特本应获得的优胜者的荣誉却被西德一个十六岁的顽童大煞了风景。原来这个少年是来这里参加露营活动并参观慕尼黑奥运会的,可是他却开了这样一个大玩笑,把大会的组织者和八万观众都愚弄了。

  二十五岁的肖特本人仍然感到很高兴,因为这是美国人在时隔64年之后再次夺得奥运会马拉松金牌。肖特在整个比赛的后三分之二路程都处于控制地位,最后以2小时12分19秒8获得冠军。

  西尔平斯基的秘诀何在?

  东德运动员瓦尔德玛尔·西尔平斯基在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和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上连获马拉松金牌(成绩2小时09分55秒和2小时11分03秒),是继阿贝贝·比基拉之后的第二个取得这一卓越成就的马拉松运动员。西尔平斯基生于1950年,身高1.70米,体重58公斤。

  一个马拉松运动员应当均匀地使用力量和控制氧的输送。任何一次破坏规律性都将自食恶果。西尔平斯基提供了从门外到名列世界前茅的一个典型例子。他每天进行的山坡跑(跑上跑下)以及必要的休息为他成为一名长距离赛跑选手打下了良好的耐力基础。对马拉松运动员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用之不竭的力量,而西尔平斯基就具备这一点。

  优秀的马拉松选手一般用2小时20分,这相当于每公里3分20秒;都改成秒就是每公里200秒即每秒5米。将它与最优秀的男子100米选手(100米成绩10秒0)每秒10米的速度相比,那么马拉松选手的跑速就是百米跑速的一半。换算成五公里,相当于跑16分40秒。西尔平斯基的跑速是每秒5.41米,肖特是每秒5.38米,利斯蒙特是每秒5.36米。显而易见,每秒差几厘米,全程加起来就不少。当年的努尔米和今日的西尔平斯基跑法的区别只在于速度不同罢了。努尔米就是一圈接着一圈匀速跑的,西尔平斯基也是如此。半个多世纪的马拉松争夺史表明,马拉松选手无疑要具有一定的基本速度;在此基础上的合理的匀速跑是出成绩的关键。

  马拉松的明天

  1969年5月30日在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当时二十七岁的澳大利亚选手D·克莱顿以2小时08分33秒6的成绩创造了马拉松世界的最好成绩。他的步长是1.60米,每秒5.44米,步频每秒3.04步,全程42.195公里共跑了26371.8步。早在1967年,克莱顿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突破“2小时10分大关”的人。

  然而,直到克莱顿跑出2小时08分33秒6九年后的1978年,全世界除克莱顿外,只有四个人的马拉松成绩在“2小时10分大关”以内。

  十几年来,世界马拉松的最高成绩虽然提高有限,但是整个成绩水平已从几年前的停滞不前改观为大有起色。截止到1982年1月1日,全世界历来有15人成绩在“2小时10分大关”以内,其中有8人年龄不到25岁,这8名选手排在世界第1、2、4、5、6、7、10、11名。世界前50名的成绩是2小时08分13秒——2小时11分17秒,这50人当中有35人是1978年以来跑进这一区间的,35人当中又有28人是1980年和1981年进入世界前50名的。可见,世界马拉松的竞技水平有了新的发展。从进入世界前50名行列的选手来看,有下列几个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最多的世界尖子选手,它们是:美国17人,英国7人,澳、新、日本和除去英国以外的西、北欧(荷、比、芬、瑞典)各6人。

  马拉松的成绩发展前景如何?美国运动员萨拉札尔认为,他自己还有潜力,可以把现有的成绩再提高2——3分钟。达到2小时05分的水平。

  以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为目标的两枚马拉松金牌获得者西尔平斯基认为:“1小时53分是马拉松极限成绩”的提法仅仅是计算出来的结果,即从生物学的角度来估计人类跑马拉松的最高能力。他认为,实际上完全可以在两个小时以内跑完马拉松。

  马拉松热

  世界范围的大众体育活动在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在欧美、日本等工业发达的国家,“文明病”越来越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水平。为了防治因为缺乏运动而造成的各种疾病,人们开始投身于大众体育活动。在这股健身浪潮中,慢跑是最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跑步对增进健康的作用十分明显。马拉松是一个既可以追求高水平成绩、又可以做为健身跑手段的项目,于是一股“马拉松热”首先在欧美一些国家应运而生。

  美国的“马拉松热”尤甚。虽然传统的波士顿马拉松赛自1897年至今已举行了八十多届,但是近些年来才出现十分壮观的规模。例如1977年的第八十一届波士顿马拉松赛,沿途观众已达150万人。

  著名的纽约马拉松赛始于1971年,第一届选手人数才126人,1970年增至2090人参加,1977年有4800人参加,而1978年盛况空前,有11400名选手参加。第十一届纽约马拉松赛选手人数又创纪录,共有43个国家的14012名运动员参加;年龄最小的只有9岁,最年长者78岁。

  波士顿、纽约和福冈马拉松赛号称国际马拉松“三大赛”,水平最高。此外,比较有名的国际马拉松比赛还有埃松(法)、科息斯(捷)、别大(日)等马拉松赛跑。随着马拉松热的蔓延,目前欧洲举办“城市马拉松”的地方也越来越多。

 

 

 
     

苏教版初中语文网站推荐阅读

 
www.520yuwen.com推荐阅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