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61 朱 发现记

  Author :唐锡阳

  Issue : 总第 43期

  Provenance :大自然

  Date :1984.3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1979年,中国科学院从一位副总理那里接受了一个任务——寻找朱 。朱 是亚洲一个特有种,被誉为“东方的宝石”,1960年第12届世界鸟类保护会议将它列入“国际保护鸟”。现在苏联已经没有了,朝鲜也没有了,日本只剩下笼养的几只,且已年老失去繁殖能力。能不能抢救这个物种,就寄希望于我国了。

  朱 也称朱鹭,历史上在我国分布很广,最北到兴凯湖,最东到福建、台湾,最西到甘肃天水地区,最南到海南岛。其中以东北、华北和秦岭一带数量较多。一直到30年代,还有14个省份见过朱 ;到60年代,就只有在陕西的洋县、周至及西安附近采到过标本,以后就再也看不到它的踪迹了。

  要在半个中国的地区寻找失踪了20多年的朱 ,真是“大海捞针”。动物研究所的刘荫增勇敢承坦了这个任务。他研究了全国现有的17个标本,查阅了大量的中外资料,分析了前人的考察路线。在完成了充分准备以后,便背着地图、照相机以及有关资料出发了。

  爬山涉水,风餐露宿,等车找店,他三年跑了13个省份,行程5万公里。结果不但没找到朱 ,连适合朱 栖息环境也很难找到。村野大树几乎被砍光了,改革耕作制以后冬灌水田看不见了,农药、化肥以及工厂的“三废”污染了大片的农田和水源。他的收获不是发现了朱 ,而是具体看到了朱 濒于绝灭的原因。朱 生活在农业区,个体大,颜色鲜艳,容易成为捕杀的目标;它天敌多,乌鸦、猛禽、青鼬都来争巢、毁蛋或者伤害幼鸟;它病害多,自然死亡率高。这些都是濒危的原因,但主要的还是它的栖息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刘荫增在寻找朱 上也不是一无所获,他找到了两个重要线索。一是从陕西洋县一个渔民那里,确实打听到这一带还有朱 在活动;再是在甘肃徽县一个狩猎者的手里,找到了三根朱 的羽毛,而且说打死这只朱 仅仅在两三年以前。

  他回到动物研究所,作了详细的汇报。领导和专家支持他继续找下去,并把复查的重点缩小到洋县、徽县等几个点上。同时调给他一辆越野汽车,增加了考察经费。

  1981年他第三次来到了洋县。从生态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朱 属于山脚带的鸟类,不会生活在海拔太高的地区。所以他几乎找遍了洋县所有的平坝、丘陵地带,但没有发现任何朱 的踪迹。他感到希望渺茫。正准备往甘肃方向转移的时候,纸坊乡的一个农民在电影院看到了他的幻灯广告,跑来报告他看到过朱 。刘荫增不大相信。因为这一带白鹭、苍鹭、池鹭比较多,当地人一般分不清鹤、鹭和 。就拿出朱 的标准照片,要他再去看看,具体在什么地方。过两天,这个农民又来了,进门就嚷:“没错,跟你图上一模一样!”

  他们开车进山,又步行了十多里,来到海拔1200多米的金家河。发现了一个鸟窝,比白鹭的窝大,比喜鹊的窝简陋,可能就是朱 的,希望又接近了一步。翻山越岭绕了两天,一天到5月21日下午三点仍然回到金家河的时候,忽然看见一只朱 由东往西北飞去,不错,就是它!刘荫增冲口而出:“朱 ,你怎么跑到这高处来啦?”不是文献记载欺骗了他,也不是朱 故意与他作难,而是这些年来,随着人们经济活动的发展和景观的破坏,朱 无法在低山带安生,就被迫逐步转移到中山地带来了,再上去全是深山野岭,它们就走投无路了。

  他们顺着这只朱 的方向追寻,27日追到姚家沟,看到一只朱 在田里取食,以为就是金家河的那只。老乡说:“它们在树上作了窝,还有了儿子。”刘荫增找到巢树一看,窝里果然蹲着三只幼鸟。刘荫增就扎营在山沟里,汽车每星期送一次粮食和蔬菜,他不再回县城了。

  第一天树下老有人,亲鸟不敢回巢喂食,三只幼鸟饿了一天。深夜11点,刘荫增还在树下录音,忽听得一件东西从树上掉下来。他怕摔坏了幼鸟,打着手电照了半天,没有找着。第二天清早再去,还没找着。后来有个娃子跑来报告,小鸟在他家房后。赶紧去看,幼鸟又饿又累,再也爬不动了。刘荫增用剪子把田螺、青蛙肉剪碎,喂给它吃。慢慢缓过来了,就把它送回巢里去。可能接触了人的味道,亲鸟把它当作异物不理睬它,一会儿掉下来了。再送回去,又掉下来了。刘荫增只好自己养着,同时请示北京有关领导部门,可否送回北京饲养。

  不久,幼鸟、照片、录音带以及各种资料带到了北京。“中国找到了朱 ”的喜讯逐步传开,轰动了世界科学界。

 

 

 
     

苏教版初中语文网站推荐阅读

 
www.520yuwen.com推荐阅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