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 古籍图书中的避讳

  Author :舒治禄

  Issue : 总第 65期

  Provenance :图书馆学研究

  Date :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在我们整理和阅读古籍图书时,往往会发现有一些残字,有的行里空白,有的词句明显不通,使人难以理解。这些情况,除版刻方面的讹错外,一般都是由于避讳造成的。

  所谓避讳就是中国封建时代人们为尊敬君主、君主的亲属、圣人、贤者和长辈,在讲话时不直呼其名,在写文章时不照字直书,而用其他的字、词代替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起源较早,至少在周朝就有了。据《公羊传》记载,孔子作《春秋》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后来,这种习俗经过封建朝代长时期的应用,花样不断翻新,需要避讳的地方越来越多,而且不少朝代的皇帝自己都还规定了一些避讳的范围和方法。让人们必须使用,否则就被砍头问罪。所以,这时的避讳便远远不是一种习俗的问题了,而是变成了一种法律。千百年来由于违反避讳原则而被砍头的大有人在。比如清代江西举人王锡侯等人就是在进书乾隆皇帝时违了讳而被杀的。后人将此事总结成两句话,曰:“王举人好心上书,书呆子身首异处”。

  古书上避讳的方法是很多的,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缺笔。是将应避讳的字不完整写出来,而少写一两笔。如为了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和“民”字,便把“世”字写成“ ”,把“民”字写成“ ”。再如,为了避讳孔丘的“丘”字讳,将“丘”写成“ ”,避宋太祖赵匡胤的“匡”字讳,将“匡”字写成“ ”等等。

  二、去字。是把需要讳的字去掉,不写在书上。这有两种做法:一是不留空;二是留空。所谓不留空,如现在的瑕县过去原叫瑕丘县,龚县,原叫龚丘县。为了避讳孔丘的“丘”字,便把“丘”字去掉,于是就成了瑕县和龚县。留空就是将讳字去掉,但留个空。比如为了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唐人把“王世充”写成“王 充”、后代的刻书匠不知这是避讳造成的,所以刻书时便把二字联在一起刻成王充,读者杂志如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会闹出笑话。另外,还有些书将需要避讳的字空着,但均写“上讳”二字,比如《说文解字》一书在秀、庄、 、祜等字上,皆写“上讳”二字。其空字不注。这是因为东汉光武帝名秀,明帝名庄,章帝名 ,安帝名祜的缘故。

  三、改字。是将需要避讳的字改写成其他字,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做法。由于避讳,不但不少人的姓被改了,名字被改了,而且很多东西的名称都被改了,下面分别介绍一些:

  1.改姓。现在不少人姓邱,其实,这些姓邱的先人最早并不姓邱,而姓丘。丘原是一个地名,即是以今山东临淄(古称营丘)这一地命的姓(周武王封其功臣姜子牙于此,建立齐国后姜子牙的子孙凡住在营丘的,都以地名为姓遂为丘氏)。春秋末年,孔丘被举为“圣人”,这样,丘姓就和孔子的名字犯了忌讳,所以就改“丘”为“邱”了。有些历史人物的名字由于和当时皇帝的姓名犯忌讳,有一些被改了。比如在《汉书》里,把“庄子”写成了“严子”就是为了避东汉明帝刘庄讳。如果不了解这一情况,就不知道“严子”是何许人物。

  2.改名。唐玄宗叫李隆基,所以凡是叫什么“基”的,或和“基”同音的都犯忌讳,都不能用。因此著名的历史学家刘知几便不敢再使用自己的名字,而用其他字,称作刘子玄。再如汉初的辩士蒯彻,因汉武帝叫刘彻,史书上就把他改名为蒯通。只是前者是自己改的,后者是别人强加给他的罢了。

  3.改官名。比如隋文帝的父亲叫杨忠,所以隋朝时就把“中书”这种官名改称为“内史”。把“侍中”这种官改称为“纳言”。再如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民”字,唐朝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

  4.改物名。五代十国的吴越王钱 ,因为“ ”字和石榴的“榴”字同音,便把石榴改为“金樱”;和钱 同时代的杨行密(为唐淮南节度使,后受唐封为吴王)在占据扬州的时候,当地人怕犯他的讳,便把蜂蜜改为蜂糖。我们在古书上如果看到金樱或蜂糖,应知道这就是石榴和蜂蜜。

  还有这样一个避讳的例子,《晋书》上有一句话叫“阳秋之义,母认子贵”。“阳秋”是什么意思?原来东晋元帝司马睿有个妃子叫郑阿春,儿子当了皇帝后,就规定对春字要避讳,便改“春”为“阳”。《晋书》上的“阳秋”,其实就是“春秋”。必须指出的是,在新版的古籍图书中,由于各种原因,不少避讳字仍未改回来。如《史记·吴王濞列传》里的“存问茂才”,“茂才”其实就是“秀才(汉光武帝名秀,避秀字讳,改秀才为茂才)。但由于沿用年代已久,故不再改回,这就更要求我们要懂得避讳方面的知识。

 

 

 
     

苏教版初中语文网站推荐阅读

 
www.520yuwen.com推荐阅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