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2 共鸣与抗争

  Author :周国平

  Issue : 总第 89期

  Provenance :书林

  Date :1987.7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1

  在读一位大思想家的作品时,无论谴责还是辩护都是一种极狭隘的立场,与所读对象太不相称。需要的是一种对话式的理解,其中既有共鸣,也有抗争。

  认真说来,一个人受另一个人(例如一位作家,一位哲学家)的“影响”是什么意思呢?无非是一种自我发现,是自己本已存在但沉睡着的东西的被唤醒。对心灵所发生的重大影响决不可能是一种灌输,而应是一种共鸣和抗争。无论一本著作多么伟大,如果不能引起我的共鸣和抗争,它对于我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2

  前人的思想对于我不过是食物。让化学家们去精确地分析这些食物的化学成分吧,至于我,我只是凭着我的趣味去选择食物,品尝美味,吸收营养。我胃口很好,消化得很好,活得快乐而健康,这就够了,哪里有耐心去编制每一种食物的营养成分表。

  3

  在才智方面,我平生最佩服两种人:一是有非凡记忆力的人;一是有出色口才的人。也许这两种才能原是一种,能言善辩是以博闻强记为前提的。我自己在这两方面相当自卑,读过的书只留下模糊的印象,谈论起自己的见解来也就只好寥寥数语,无法旁征博引。

  不过,自卑之余,我有时又自己解嘲,健忘未必全无益处:可以不被读过的东西牵着鼻子走,易于发挥自己的独创性;言语简洁,不夸夸其谈,因为实在谈不出更多的东西;对事物和书籍永远保持新鲜感,不管接触多少回,总象第一次见到一样。如果我真能过目不忘,恐怕脑中不再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而太阳下也不再有新鲜的事物了。

  近日读蒙田的随笔,没想到他也是记忆力差的人,并且也发现了记忆力差的这三种好处。

  4

  古来贤哲常论博学与智慧的不同。智慧是灵魂的事,博学是头脑的事,更糟的是舌头的事。西塞罗讽刺这些博学家说:“他们只学来和别人讨论,而不是和自己谈心。”蒙田讽刺在学校里只学得许多死知识的学生说:“他应该带一颗丰盈的灵魂回来,却只带回一颗膨胀的;他并不把它充实,而只把它吹胀。”

  灵魂是种子,它可以在知识之水的浇淋下长成参天大树,也可以在知识之水的浸泡下发成一颗绿豆芽。

  5

  一个人是有可能被过多的文化伤害的。蒙田把这种情形称作“文殛”即被文字之斧劈伤。

  我的一位酷爱诗歌、熟记许多名篇的朋友感叹道:“有了歌德,有了波德莱尔,我们还写什么诗!”我与他争论:尽管有歌德,尽管有波德莱尔,却只有一个我,这个我是歌德和波德莱尔所不能代替的,所以我还是要写!

  开卷有益,但也可能无益,甚至有害,就看它是激发还是压抑了自己的创造力。

  我衡量一本书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写点什么,哪怕我想写的东西表面上与它似乎全然无关。

  6

  有的人有自己的独特感受,有的人却只是对别人的感受发生同感罢了。两者都是真情实感,然而是两码事。

  7

  人们厌倦了大而无当的体系,言之无物的长文。

  新鲜的感受有活泼的生命,硬要把它钉在体系的框架上,只成了死去的标本。深刻的哲理有含蓄之美,硬要把它溶解和稀释在长篇大论中,只剩下了一杯白开水。

  哲学家在大海边漫步、沉思,把珠贝拾回家里珍藏起来,却把灰色的海滩留给读者杂志。

  我听见大海在呼喊:还我珠贝!

  8

  当黑格尔称现代为“散文味的时代”时,他是把“散文”当作贬义词的。但是,这未必公正。散文的心境是一种孤寂、宁静、闲适的心境,有足够的光阴去回忆和遐想。好的散文总是散发出懒洋洋的气息。在我看来,独自躺在冬日向阳的山坡上,或与好友炉边夜话,都是最适宜于散文诞生的情境。现代人却活得过于匆忙了,甚至顾不上看看天空和土地。现代人只是活在眼前,忘掉了永恒和无限。所以,现代缺乏好的散文,尤其是好的哲理散文。

  从诗到散文再到论文是进化,但谁知道是否同时也是一种退化呢?

 

 

 
     

苏教版初中语文网站推荐阅读

 
www.520yuwen.com推荐阅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