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2期

人生小品

作者:布赫尔特等

字体: 【


  自动化时代
  
  我们经常花费许多钱去购买自己不懂得使用的东西。遥控电话怎么用?那种自动果汁机怎么用?还有那个最近才买回来的数码摄影机怎么用?
  我认识一对夫妻,他们买了一台最新式的洗衣机,是市面上最昂贵的那种。可是换了6个保姆,经过了12个技工来示范表演,及经历了几次水灾之后,他们放弃了,“现在我们把它当家具用,洗衣还用那台半自动的。”
  这对夫妻是那种遇到挫折后认输服软的人。还有一种人是简单派的,他们人数最多。这一派人有自知之明,尽量避免去碰CD里的各种按键和机关。要不要自动选曲?他眨眨眼,无动于衷。那个会自动跳过几段的设备呢?他无意去探索,无非是多听几个曲子而已,有什么了不得的?他干脆将所有神秘的按键全部用胶带贴了起来。电脑中的电子邮件好不好用?用来查地址很方便,仅此而已。换句话说,那些用高价买回来的东西,用得着的部分只有10%,最多不超过15%。
  最后一种人是钻研派。他什么都想了解,他也确实能最终弄明白所有按键的作用,但弄清楚之后他也实在很少去用。但他乐此不疲,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也要达到目的。举个例子,法国南普机场的洗手间里最近装了新式洗手盆,水龙头按钮在哪儿呢?没有。踏板?没有。于是,他开始找摄影机,看看自己是不是正被人偷拍,上了捉弄人的电视节目,但也没有。服输派和简单派的人见此会摇摇头走开了。但他不,他必定要弄清楚为止。于是他花时间到处摸索,他终于找到了,原来,水龙头里装了电子眼,由电子眼操纵龙头的供水。他长舒了口气,得意极了,满脸笑容。他的确聪明过人。结果,他误了飞机。
  
  向乞丐找回五毛钱
  
  □文/黄点兵
  美国科学家戴维·特克和他的研究伙伴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找了一位“大脑分裂”的病人JW,该病人的大脑两个半球无法交流,因为两个半球之间的联系在治疗严重癫痫手术中被切断了。他的左半脑只对右视野看到的事物有反应,反之亦然。
  研究人员为JW拍了一张照片,再把它与克林顿、布什以及他所熟悉的其他人的照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混合制作,然后把“混合照”与他本人的照片依次摆在左右视野给JW看,JW通过按键来回答哪个是自己哪个是他人。
  结果显示,JW的右脑偏向于认为“混合照”是他人,左脑则正相反,认为是他自己。由此,科学家得出结论说,人的左半脑专门负责辨认“自我”,而右半脑则负责“非我”。
  人有一套独立的、专门认识自己的方式并不奇怪,因为单独的自我感知对人的内省、自觉等认知能力至关重要。没有这种能力,一个人是很难在群体中生活的。
  左脑照顾自己,右脑关照他人。人类的生理结构,奇妙地“决定”了我们的一个道德问题:我爱自己,也需要爱他人。
  有个小女孩拿着母亲给她的一元钱下楼去买零食,碰到一个老态龙钟的乞丐,她犹豫了老半天,最后对老乞丐说:“婆婆,我给你一元钱,你找还我五毛,好吗?”老乞丐愉快地答应了。
  可爱的小女孩用那五毛钱买了一串糖葫芦,吃得很甜。她做了一件好事,同时又不委屈自己的嘴、胃和一颗纯真的心。这个世界上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但我更喜欢像这个小女孩一样真实健康地做人,左脑爱自己,右脑爱他人。
  
  个性旅游
  
  □文/张小失
  一个工作于巴黎的中国人在街头碰见一个陌生人。陌生人手里拿着本书,很犹豫的样子。
  中国人问他需不需要帮助,他说:“是的,请你告诉我某某饭店所在的方向。”中国人也不知道,只好说抱歉。但他们就此攀谈起来——
  陌生人是个美国游客,刚刚抵达巴黎。中国人热心地说:“那你为何不先去参观埃菲尔铁塔呢?好找得很。”游客说:“铁塔我在影视上见过无数次了,没什么好看的。”然后他举起手中的那本书说:“这里介绍了一家饭店,里面提供一种非常好的面包,我最感兴趣了。”
  还有一个在纽约工作的中国人,他看过一个美国同事去中国旅行的影集,数百张照片拍摄了田野、山峦、街道、猪、牛……惟独没有他自己的身影。中国人很奇怪:“你真的去过中国吗?”美国同事更奇怪:“这不就是我在中国拍的照片吗?”
  以上两则小趣闻是我跟随旅行社外出观光时听来的。最近我又听北京的一位朋友说,他们学校有个德国留学生,专习汉语。起初,同学们以为他怀有什么伟大目的,但后来熟悉了才知道:他是为了在中国旅游时能够与当地百姓交谈。
  因为我每年都要随旅行团外出几次,对同胞们的快节奏旅游深有体会——一窝蜂地拍照,一窝蜂地如厕,一窝蜂地就餐,晚上累得气吭吭,第二天早一点起床身子都发软——所以这几个老外迥然不同的行为方式令我感觉可爱:他们似乎更懂得旅游的闲情逸致,懂得为自己“量身定做”一套个性化的行囊,要的是旅游的实质,而不是站在标志物下的疲惫的身影。
  其实,人生何尝不是一次旅行?“到此一游”这个匆匆忙忙且随大流的概念,往往使我们认为自己真的来过了……
  
  狐狸孵蛋
  
  □文/(台湾)孙晴峰
  狐狸肚子饿了,便到处找东西吃。他在河边的草丛里东翻翻,西找找,竟然看到一个大鸭蛋!
  狐狸一个箭步跳上去,把蛋抱住,迫不及待地把它放到嘴里。这时脑袋里却有个声音说:“你想吃鸭蛋,还是肥嘟嘟的小鸭子呢?”
  狐狸决定把鸭子孵出来,再大吃一顿。他一屁股坐在蛋上,但是立刻就跳起来:“这样不是会把蛋给压破吗?”
  他想到一个好主意,便在地上掘起洞来。狐狸把蛋放在塞满干草的洞口,用前爪和后爪紧趴在洞的前后方,只有软软的肚子轻轻地覆在鸭蛋上。这个主意想起来不错──蛋能保暖,又不会被压破,可是这个姿势太像苦刑了,不到五分钟,狐狸的四肢便痛得受不了。
  狐狸又想到一个好主意。他捡到一条长长的树皮,便用它把蛋紧紧地绑在肚皮上。他正得意自己的杰作呢,没想到在追兔子的时候,树皮松落,差点把宝贝蛋给砸破了。
  狐狸气得把蛋放进嘴里,想一口吃掉算了。哪知道这时候刚好蛋被孵出来了,生出了一只健康活泼的小鸭子。更没想到的是,小鸭子忽然朝着狐狸的鼻尖冲过来:“妈妈!妈妈!”
  狐狸被吓呆了,结结巴巴地说:“我,我不是你妈妈,我,我是男的,只能做爸爸。”“爸爸!爸爸!”小鸭子爬上了狐狸的鼻子。
  小鸭子吃得肚皮圆滚滚的,把头钻到狐狸的爪子底下,睡眼地说:“谢谢你,爸爸,我好爱你,爸爸。”
  狐狸又叹口气:“少了顿大餐,多了一个儿子,这就是我的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