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韦正雄的名单

作者:蒋 书

字体: 【


  2006年6月12日下午,在江苏打工的韦正师、韦正开两兄弟,突然接到哥哥韦正雄从老家贵州省望谟县打来的电话,说近日连降的暴雨引起山洪暴发,他们家所在的油迈乡平卜村正是山洪泛滥的必经之地,情况十分危急。兄弟俩听后,立即往家赶。
  韦家三兄弟很小就失去了父亲,对于两个比自己小10岁左右的弟弟,韦正雄不仅是兄长,还是父亲。外出打工前,两个弟弟把妻子儿女七口人托付给韦正雄。韦正雄说:放心去吧,你们的家人就是我的家人。两兄弟相信:哥哥在关键时刻甚至能用生命去营救自己的家人;但他俩不知道,十年未遇的山洪正向平卜村袭来。
  这天夜里,住在二楼的韦正雄被巨大的雷雨声和一阵阵“韦老师,救命啊”的呼喊惊醒了。韦正雄是平卜村小学的老师,家离他工作的小学步行不到10分钟。为方便住家远的学生,他收了32个孩子在自己新建的三层小楼中住宿,孩子们住一楼,韦正雄一家住二楼。洪水来得如此之快,住在一楼的学生们正面临灭顶之灾。
  被惊醒的韦正雄立刻冲向写字台,拿出登记着32个孩子的名单,打着家里唯一的手电筒下楼一看,洪水已淹到人的腰部。此时,韦正雄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救人!他守在楼梯口,看到漂过来一个学生,就赶紧拉起来,女儿韦海丰就帮忙接到楼上。她仔细数了数第一批被救上来的学生:共有11个。
  韦正雄家隔壁的两间平房,正是两个弟弟的房子,两兄弟的妻子和孩子此时还在里面。洪水越来越大,在粗大木头的敲击下,韦正雄家的三层小楼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韦正雄父女已经救上来27个学生,还有5个学生在下面。坐在一楼至二楼楼梯口的韦正雄,感到洪水已漫上来。他想:现在若不去救弟媳和侄儿侄女,就没机会了。两个弟媳妇都不会水,5个侄儿侄女最大的11岁,最小的5岁,根本不可能跑出来。正在韦正雄决定冒险出门去营救他们时,水面却传来隐隐的呼救声。
  原来这5个十五六岁的女生,因为天热只穿着内衣,所以迟迟不敢游出寝室,为了免除她们的羞涩,韦正雄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随口喊出一个个学生的小名。听到老师叫自己的乳名,女生们仿佛听到父亲的呼唤,终于有人回应道:老师,我们都在。听到学生的回应,韦正雄高兴地不顾一切跳进水里想把她们救出,可手中的电筒耗尽了最后一丝光亮。他摸黑往外拉被困在水中的5个孩子。可明明5个孩子手拉手,救上来却只有4个,一个叫岑保兴的女孩一直没有出现。
  正在这时,一棵从山上冲下来的大树堵在了河中,挡住了平卜村唯一的泄洪道,水位急速上涨,仅一墙之隔的韦家两兄弟的房子危在旦夕。一边是身处绝境的学生,一边是生死未卜的家人,韦正雄差点昏倒在齐胸的泥水里。他和女儿爬上三楼,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呼唤着两个兄弟媳妇的名字。听到两个弟媳的回应,韦正雄才稍稍放下心来。
  韦正雄再次摸黑跳进了泥浆中,触摸到一双朝上的脚板,他赶紧抓着脚板往上拉,可岑保兴的嘴巴和鼻子被淤泥塞满了,生命垂危。他赶紧给岑保兴做人工呼吸。虽然她身体还有温度,可因在水下时间太长,还是停止了呼吸。
  此时最要紧的是去救两个弟弟的家人。韦正雄不顾一切跳进水中,撬开了隔壁大兄弟韦正开家的房门。一进去,他不由惊呆了,面前是6具冰凉的尸体,还有一个刚满5岁的侄女不知去向,他找遍了屋里所有的地方,只找到一只小鞋……
  两天后,韦正雄的两个弟弟赶回家里,看到全家人死亡的惨状时,立时哭昏在地。稍后,两兄弟从侄女韦海丰的口中得知家人遇难时的情景,他们怎么也无法相信:在人命关天的紧要关头,哥哥竟会见死不救。两兄弟守在妻子儿女七口人的灵堂前,拒绝跟大哥见面;每天晚上陪着棺材睡觉,白天与棺材相伴,不吃不喝。见此情景,大哥韦正雄更加自责。不久,沉浸在悲恸中的韦家两兄弟发现,哥哥家变得热闹了。
  原来是一些学生家长带着米酒、鸡、腊肉、红糖等大包小包的东西,冒着山体塌方的危险,来感谢韦老师救了自己的孩子。在这些家长中,有一个最特殊的人,就是在洪水中失去女儿岑保兴的父亲。他说:32个学生,死了我们孩子一个,我们能理解韦老师。韦正雄坚持不收岑保兴父亲的礼物,因为没有救上岑保兴让他心里有愧。可岑保兴的父亲却说孩子在韦老师家半年的生活,是她从小到大最快乐的时光。
  两个弟弟听到这里,才得知哥哥为了救32个学生,才失去了营救自己家人的时机,兄弟俩满腔的愤恨消解了一大半。韦正雄却始终无法释怀,他一直悄悄地在弥补自己内心的歉疚——给死者找一块最好的墓地。2007年清明节前,韦正雄带着两个弟弟来到当地最好的林地,这是他托人多方打听才找到的。
  此时,洪水过去已近一年了,兄弟俩渐渐理解和原谅了哥哥。在安葬亲人后,韦正雄按照布依族的风俗,打开了一坛新酿的米酒,对两个弟弟流泪道:大哥对不起你们。
  从那以后,韦家三兄弟和好如初。韦正雄的家里,又住进了新的一批孩子,小楼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韦正雄仍像上次一样,把孩子们的名字整整齐齐地登记下来,他又有了一份新的名单。
  
  (方言摘自《辽宁青年》2007年11月下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