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教师验证| 初语教师验证|扬州教师验证|快速获积分| 宣传获积分 微信宣传得积分| 积分换VIP |积分来源
唐老师网站
唐老师网站提供免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资源库服务。有希望合作者,请联系我们。 合作内容:1.资源共同开发、宣传、使用。2.网络与语文教学结合技术支持。3.宣传推荐学校、机构、个人及产品。4.为本站用户提供免费产品或服务。5.其他合作内容。

TOP

中学诗词当中的审美教育
2013-05-01 11:21:04 来源:唐老师网站 作者:苏教 【 】 浏览:674次 吐槽:0
最近浏览过的会员: (查看更多)

"中学诗词当中的审美教育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审美教育是一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是一种在感化、陶冶中使其素质和品格升华的教育,是一种“发现”美之后而产生愉悦并乐于亲近、乐于接受的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教育。因此,我在中学诗词教学中充分发挥诗词的美育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本人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不成熟的方法,供各位同仁参考指正。  一、知入知出法  这一认识过程分为“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两个阶段所谓“入乎其内”是通过语言的媒介与作品外部的形式,“沿波讨源”逐步对诗词内容的美有所感知和认识。所谓“出乎其外”,是在对内容美感知的基础上,反转来对诗艺美作一理性的鉴别、评价,并探索诗人如何通过巧妙的构思,用语言准确地把美表达出来,进而使学生能够感受美认识美表现美创造美。  第一,“入乎其内”。学生初次阅读一篇好的作品,往往只感其辞采的华丽、形象的鲜明、音韵的和谐等外在的美。还“不能臻其阃奥”,“识其妙处”,只有调动学生去积极地形象思维,展开想象的羽翼,然后把学生引领到诗词的内在美。要引导学生“入乎其内”,关键是选准“入乎其内”的“突破口”。可采用意境优美的名句,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它抓住了山村风光的特征,并倾注了诗人对山村风光的喜悦之情,创造了“绝佳意境”。诗人借山的重重叠叠,水的曲曲弯弯,勾勒出一个青山叠翠、绿水环流的艺术天地。“疑”字又给这种“千岩万转”,曲水回流的境界增加了真实感。“又”字写出了诗人出乎意料的惊喜神态。并以“暗”修饰柳,以“明”形容花,“明”、“暗”相映,色彩媚艳。既点染出了绿柳含烟,山花烂漫的山村景色的特征,又表现了诗人别见天地后的惊喜之情。“山重”一联,不单写景逼肖传神,更含有无穷的理趣。又如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句,“春江水暖鸭先知”,不仅写出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早春景色,而且给人以启迪:鸭之所以能“先知”,是因为长年生活在水中,春江水温的变化,首先知道的当然是它。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思索。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涵泳玩索”诗意美中,陶冶性情,升华思想,滋美心灵,开发智慧。  由于美具有形象性,“文学形象几乎永远大于思想”。而“诗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别林斯基《杰尔查文的作品》)。诗人总是通过“美丽的形象”表达其深刻、宽厚的思想感情。教师也可以抓住作品描绘出的形象作为美育的“突破口”。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一个怡然自得,“采菊东篱”的诗人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诗人那超俗不羁的品质、闲适愉悦的心境都集中在这一“美丽的形象”上了。  黑格尔说:“情致是艺术的真正中心”(《美学》第一卷)。郭小川说:“没有情就没有诗。”教师可以以诗的“情致”为“突破口”。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抒发了诗人旷达慷爽的情怀。诗人从“远”与“近”的对比中,突出了朋友间真挚的感情。只因深情相牵,贯通膜里,即使一在天之涯,一在海之角,也是“人远天涯近”。这一联,从狭小的境界转为宏大,从戚恻的心绪转为豪迈,一扫前人赠别诗那种“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悲凉情调。将离情写的如此昂扬真挚,既是诗人旷达胸怀的表露,又是诗人美学理想的闪光。教师借着这“情致”的波涛,把学生带入诗的境界中,去感受诗情的美。  “入乎其内”的“突破口”,多是诗词最精彩、最传神、最富有美学价值,也是最易引起学生审美兴趣的地方。是诗词的“精神非常处、情真动人处”,“笔势健拔雄快处”,“兴象逼真处”(方东树《昭昧詹言》)。由于每篇作品表现着不同的美的属性,对于“突破口”的选择也应根据具体作品而定。  第二,“出乎其外”。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入乎其内”,只是发现美、感知美,这是审美的感性认识阶段。“出乎其外”是跳出诗词的境界,反转过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美的本质,评判美的意义,这才是审美的理性阶段。当学生“入乎其内”感受到了诗词中所描绘的一幅幅明丽、优美、闪动的画面和鲜明、感人的形象时,那只是对自然、社会、生活“外在美”的感受。要想美感教育的深化,只有“出乎其外”,这样才能认识到画面和形象的“内在美”,才能感受到诗词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画面由远及近,远眺山,近写江,仰望鹰,俯视鱼,展现了山红水碧,鹰飞鱼翔,秋色斑斓的自然美。这个烂漫的秋光画面,揭示了当时蓬勃发展的革命大好形势。只有认识这一点,才真正理解了画面的“内在美”。又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这些诗句对于事物或现象有着深层的概括和理解,具有内在深刻的含意,充满着睿智的哲理之美。  二、参与补足法  主体通过再造想象,把间接的语言描述复活为生动的艺术形象,从而进行再创造、再评价。譬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首先我让学生对人物形象和场面进行合理想象:  流落他乡已多年,饥寒交迫的日子时时困袭着诗人。今天,又是一个秋风呼啸的日子,诗人拖着如柴的躯体,挣扎着在拐杖的支撑下一步一拐地走到门口,看着那肆虐的秋风把茅屋上的茅草一重一重地卷去,想到今晚若下雨,一家人又没栖身之所时,诗人思绪万千……  随着我缓慢、低沉的叙述,教室里气氛肃然,非常寂静,同学们表情戚然,可以看出他们已完全投入到了作品的情境里了。从复活的画面中使学生深刻体验到诗中所表现的情感美及诗人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操。  在进行此项训练时,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投影仪、录音机等现代教学手段。如我让学生把张志和的《渔歌子》词通过再造想象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从而进行再创造、再评价。我先用投影仪在屏幕上打出“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该词所描绘的画面上都有哪些形象?词人是如何为这些形象着色的?这时,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心理成像十分丰富。有的同学借助于再造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述出了诗句中所表现的画面:  西塞山的前面,白鹭在水上飞来飞去,漂流着片片粉红色桃花瓣的水里,肥壮的鳜鱼趁着“桃花汛”在欢快地追逐、嬉戏。一个渔翁,坐在小船上,戴着箬竹叶做成的斗笠,穿着龙须草织成的蓑衣,悠然自得地在斜风细雨中垂钓。风和日丽的江南春景固然是美的,斜风细雨中的江南春色也别有一种风致!  有的同学从诗词鉴赏的角度展开评述:词的前两句写景,有动有静,生机盎然;后两句写人,雨中垂钓,乐不思归。全词以春江水涨、烟雨迷朦、鸟飞鱼肥、渔夫下钓,展现出一幅江南水乡春汛图。又有青山碧水,白鹭红桃,青笠绿蓑,斜风细雨,色彩鲜明而柔和,境界宁静而活泼,作者正是借渔家生活自道其隐居江湖之乐,寄托其爱自然、慕自由的情趣。  三、比较异同法  比较法是教师的一种教法,也是学生的一种学法。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扩大知识领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譬如《伐檀》、《硕鼠》两诗,从内容上说都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残酷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以及被压迫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这两首诗的三章都重叠,二、三两章和第一章相比,都只换了少量的词,这种结构形式,称为“重章”和“复唱”。  另外,这两首诗分别运用了比兴手法。〈〈硕鼠〉〉主要用的是“比”的手法。《伐檀》用的是“赋”的手法,但是每章的第三句是“兴”。  如在教完唐诗《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三首诗时,我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从思想内容上,《梦》诗展现了蔑视权贵的伟岸品格;《茅》诗表现了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操;《琵》诗则是对当时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从写作形式上,《梦》是一首七言古诗,它以七言为主,交错运用了四、五、六言和九言,诗句有长有短,句型多变,节拍有缓有急,便于抒发作者自由奔放的感情,它可以说是一种新式的古风。《茅》也是一首七言古诗,全诗二十四句,其中九言四句,两个字仅一句,打破了“七言”的束缚,运用这种形式使诗人的感情自然倾泻出来。《琵》则是一篇抒情性很浓的长篇叙事诗,由于受近体诗的影响,它在平仄上也很讲究,它可称得上是“入律的古风”。  文学鉴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把审美教育贯穿于中学诗词教学中,将学生带入艺术境界,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触发其情思,一词一句使学生感受其情趣,一章一篇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学生就会心驰神往,兴趣盎然。在提高品位、陶冶性灵的同时,会乐于读书,进而有了创造的源泉和动力,也就“下笔如有神”了。  
"
27
Tags:龙须草 近体诗 赠别 箬笠 春汛 分享网友: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吐槽】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中学语文“主题读写”教学范型例谈 下一篇中学生阅读动机与阅读教学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图片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热门文章

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推荐文章

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相关文章

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贡献者排行榜(感谢“唐老师们”)

您正在浏览:中学诗词当中的审美教育 需要更多请站内搜索,还是没有请免费向我们索取。
部编版统编语文*********您正浏览唐老师网站资源
关于本站 ----广告服务---版权申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Copyright © 2009 - 2013 520yuwen.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05032846-1号
站长:唐桂荣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