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螺蛳壳里的一颗珍珠
作者:郭启祥
字体: 【大 中 小】
同的议论,“根本不可能”,“天方夜谭”。在φ114机组上轧制φ219钢管,在任何教科书上都没有,在相同的机组上是没有先例的,所以这个“不可能”也不是没有任何根据。
鲁宝的产品已经出现滞销,如不进行产品开发,生产大规格产品简直是死路一条,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生死存亡”的一仗。
如φ219轧制成功了,不但可能给鲁宝带来效益,而且是走出困境的决定一步。
其实,1992年王旭午就设想要轧制φ219管,但苦于没钱。1996年,全年利润才31万元,因而没有进行下去。
最有意思的是,φ219钢管还没轧出来,就同一家用户签订了供货合同。
销售部门当时请示王旭午:“能行吗?”
“行!不签就失去了客户!”王旭午之所以敢于这样果断地表态,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对试制成功充满着信心。当然,风险也是存在的。事后有人说:“姑娘还没生出来,就已经嫁出去了。”
冷联动试车一开始,就卡壳了。
改造环节,有的机台需要重新调整,有的部位需用气焊切割……
整整折腾了一夜,虽然心是热的,但毕竟是冬天,温度在15℃以下。参与现场试车的人,脸冻木了,手指头也不听使唤了,商锦宁的嗓子都说不出话来。为了这一天,多少人都是几天几夜没睡觉了。
“试车开始!”商锦宁终于下达了正式试车的命令。
第一根管子过去了。
第二根管子也过去了。
第三根。
第四根。
一连轧了二十根。每一根都非常顺利。成功了!219成功了!
φ219钢管试轧成功,极大地鼓舞了鲁宝人。生产热情高涨,产量逐年上升。
鲁宝人靠的仍然是持续开发研制自主创新的路子,相继又开发了φ177、φ194、φ203、φ219。
品种上去了,原料又成了最大的难题,管坯买不到。
曾在市场部管过采购管坯的宋延亭感受最深。
一次,他向王旭午汇报说是管坯买不到。
王旭午说:“要不来管坯你不会去求人家,你不会去哭?哀兵必胜嘛。”说完他自己也笑了。
为了保证生产,为了能有更好的效益,在管坯最紧张的时候,鲁宝人动透了脑筋。用大管坯干小管子,用小管坯干大管子,用连铸坯也能生产无缝钢管,鲁宝人一一都试验成功了。
他们甚至设想用方坯进行无缝钢管轧制。
把四方形的方坯变成六角形,而且进行了实验,取得了成果。尽管事后因为各种原凶没有运用,但他们掌握了数据。有人说,这是一种技术储备。
很值得一提的一件事是买俄罗斯的管坯。
国内买不到管坯能不能买国外的?鲁宝人盯上了俄罗斯。公司领导带队跑到俄罗斯,规格、价格、质量都合适,对方答应可卖给60000吨。有人说是不是太多了,这可能用到明年,如果明年管坯价格降下来,我们不就吃大亏了?
王旭午说:“你光想它降价,为什么不想可能还涨价呢?买!”
王旭午说这话时虽然对市场进行过预测,但心里总是没有底,要是决策错了,他这个拍板人是要负责任的。王旭午并没有考虑个人得失,他是敢于拍板敢于负责的人,他没有私心。
管坯买回来了,第二年管坯价格涨价了,一下子赚了5000多万。
φ219产品的试制成功,给鲁宝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φ114机组上,用φ178管坯轧制出φ228毛管,再轧成φ219管,在世界上没有先例。从理论上讲,它并不是最合理的。也许别人没有进行过试验,也许别人在试制中发生了问题没有找出解决的办法但它却在鲁宝是成功的。
世界第一家
φ219钢管的成功和顺利生产,确实是个最赚钱的产品。也正因如此,许多厂家,国有的和私人的,大厂小厂相继都开发了φ219这个赚钱的产品,市场逐渐走向饱和。
对事业的追求从不满足的王旭午又动开了脑筋。能不能在φ219的基础上再扩大一些呢。比如将管子扩大到φ273或φ325,而且轧管扩管在一条机组上实现。
王旭午所有创新的设想都是从鲁宝的实际出发的。他这个轧扩一体化的设想也是如此,鲁宝的生产车间狭小是无法再扩大的,只能在这有限的空间内研究开发。他这一设想也是被逼出来的。
“大胆设想,科学实验,谨慎决策!”是王旭午创新思路的三条原则。
鲁宝的技术人员谁也没见过扩管机,看到的只是一张杂志上的照片。
杨红霞、孙吉成、孙波、李学进等人,他们当中有搞电气的,有搞机械的,有搞工艺的。他们没钱出国考察,只好到一些大厂看看。去了上海,去了洛阳,但人家不让靠设备太近,更不准拍照片,只能远远地望一望,半个月就回来了。
有人说应该再到国外去看看。出国,对鲁宝人来说太难了,鲁宝的技术人员出过国的屈指可数。但他们没有怨言,都知道鲁宝还不富裕。穷日子就得处处节省,一滴油,一度电,一个螺丝都要算计,但他们过得很充实。迟黎明说:“什么叫幸福?幸福就是一种感觉。”
鲁宝就能给人这种感觉。
根据王旭午的工艺设想,在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2002年8月开始轧扩技术的试验。这是一次小型试验。验证他的方案是否可行。所以虽在机械上部分改动,设计时也考虑到无论试验成功与否,改动的设备都不能扔掉,以后还能派上用场,比如上下导板和支架。为了节约费用,甚至还用了一些报废的轧辊。
开始试验的是φ273。只试验了两根,没想到是这么顺利,两根钢管都顺利地通过了轧扩机,试验成功。
此项轧扩技术鲁宝人申请了国家专利。这项技术在世界上还是第一家。
当时此项技术并没有被人们认可。
时间到了2004年8月17日。
宝钢股份对鲁宝班子进行调整,陈甦任董事长,张红耀为代总经理,鞠新华为党委书记。王旭午到宝钢钢管厂挂职副经理,期限为一年。
在王旭午离开鲁宝的那天晚上,曾在一起共事过十多年的同事,到王旭午家送行。房间大厅里挤了满满一屋子人,一改往日的那种坦诚、无拘无束的气氛,压抑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怎么啦,脸拉这么长,我又不是去火葬场,我这是去学习,学习宝钢的先进经验。”王旭午想打破这沉闷的局面。
“我们只是来看看你,看你还有什么事需要我们帮忙的。”商锦宁想了半天才挤出这句话。
“既然大家想来帮我,那就请各位在我走后把轧扩管这件事办好。老商,这事要多听听新领导的意见。我相信大家。”这是王旭午的心里话。
当然,王旭午对突然宣布让他去宝钢挂职事先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心里也有—些想法,只是不便说出来罢了,他相信党,相信组织。
留在家里主持轧扩技术改造的商锦宁带领着工程技术人员加紧做轧扩管的准备工作。
为了使工程进展更快一些,负责设备、工艺设计的迟黎明、杨为国、杨红霞、孙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