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何期泪洒江南雨
作者:李文熹
字体: 【大 中 小】
广湘中学原设在衡阳市江东岸,创办不久,简青先生见各方面渐入正轨,为尽快提高湘南的文化教育水平,他除在本校任教外,还同时兼任衡中、五中和六中国文课。1938年,由于日机轰炸,广湘师生每天清早要跑到十华里以外的山区防空,在树林里坚持上课,晚上再跑回学校就寝。有一天校舍全被日机炸毁,幸好师生员工早已跑进山林,没有人员伤亡,但学校所有房屋、教具及师生的行李全被毁尽。在原校舍难以继续教学的情况下,学校召开校务会议,决定全校师生立即疏散,学生暂时回家,待学校搬迁后,另行通知复课。不久,择定衡南新市下街寿佛殿为校址,继续上课。嗣以董事会内部意见不一,影响教学,简青先生于危难之际出任校长,书生本色,挽狂澜于既倒,与在耒阳的董事商议后,力主将广湘中学从新市迁至耒阳城郊零洲坪,成立筹建校舍委员会,推李啸村先生主其事,所需经费,由简青先生变卖部分田产和自己的全部薪资积蓄支付。于是租赁到几十亩土地,用竹木、泥草搭建临时教室、办公室及师生寝室共十九栋,于1941年3月开学,入校学生达五百余人。谁知5月的一个深夜,校舍被坏人放火烧毁,师生衣、食、住顿成问题,李啸村因负总务责任,急得在地上打滚,许多学生号啕大哭。简青先生在此急难中,安慰全校师生道:“困难当头,坏人能火毁学校,决不能阻我作育人才的决心。我们就是粉身碎骨,也不能让学校倒闭、学生失学。我们只有同舟共济,齐心协力,重建学校,渡过难关!”乃带同李啸村等,连夜与当地农村联系,借用堂屋,日作教室,夜作宿舍,坚持上课。简青先生在安顿好师生临时教学生活后,为长久计,他星夜赶至公平云山寺,与方丈老和尚商借租用寺宇办学。凭着简青先生的盛名,以及与老方丈的交情,寺僧慨然应允。三天后,琅琅书声就响彻云山古寺,直到抗战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简青先生带领广湘中学师生告别云山寺,搬进耒阳城寿佛殿,即今耒阳二中校址。七年之内,广湘中学四次大转移,时简青先生年过六旬,但事无巨细,件件躬亲,未雨绸缪,辛苦异常。即使繁杂琐碎的校务工作占去简青先生许多时间和精力,但他所兼数班的国文课,却从未中断,真正做到了诲人不倦,当时学生以校长来兼本班国文课为荣。简青先生讲授国文数十年,一贯认真备课,能融学生理解深浅于课文分析之中,旁征博引,妙趣横生,且用正楷板书和批改作业,一丝不苟,在物资匮乏精神紧张的抗战时期,隽秀挺拔的书法艺术不仅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更能让烦躁的心情平静下来,从心里升起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说起简青先生的书法,那不是一般工夫能达到的。他左手悬肘书大字,右手写小楷,从现存的几幅真迹来看,造诣斐然,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地。这幅用左手书写的篆字对联,架构严整,朗润秀长。两截楷书,源于欧体又不拘泥于欧,平实恬静,劲峻无险,书写出了自己的风骨。书如其人,观简青先生之书,已知先生高尚品德矣!
三
在罪恶的专制社会中,无论是人情还是人性,都受到残酷的挤压。如果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看待命如蝼蚁的芸芸众生,那么,所看到和听到的,将是他们的挣扎、恐惧和哀鸣!
悲悯的情怀就是基督精神,就是佛家的大慈大悲。简青先生深受二婶终生茹素拜佛的精神影响,推己及人,形成他慈悲为怀与人为善的性格特色。早在1908年,简青先生夫人娘家人丁短折,内侄谢振芳孤苦流浪,简青先生怜而收养,为其拜师学艺,后又为其娶妻成家,至今谢氏后人犹念简青先生之恩。这是家庭内的善事。而在社会上,简青先生仁德之风遍及桃李乡邻,至今犹在耒阳传颂。
广湘中学创办之初,学生中就有谭冠三(原名才儒,1955年授解放军中将军衔)、贺寿彭、王经初、谭镇南等,简青先生常诩为世之才俊。后贺、王、谭(镇南)三人为革命牺牲,简青先生痛悼不已!1936年冬放假时,学校无钱退费,学生无路费回家,滞留学校,人心浮动。简青先生见状,慨然出面,从银行贷款,亲自按名册把钱交到学生手上,使学生能早日回家团聚。
1941年上学期,由省立衡中师范部应届毕业生李济农(安仁人)为首,发动大规模学生运动,大批学生因此被当局开除和强行退学,其中耒阳籍学生就达数十人之多。是时,简青先生主长广湘中学,看到这么多优秀青年流落社会,心急如焚,遂排除各方阻力,破例在广湘开学月余后,布告全县,招收各年级插班生,使这批学生大都插班原年级学习,而后顺利毕业。当年资道成先生就是这批受益学生之一,并因此而使他日后顺利升学,以及完成大学学业。1987年他回忆此事时,满怀深情地感念简青先生当年对青年学生的爱护和援救。
1944年6月,日寇从耒阳向临溪村方向进犯,紧急间简青先生将广湘暂时停办,学生回家躲避,他自己携全家人避难大岭、寿州一带。日寇这次扫荡,将临溪村夷为平地,简青先生世代家藏的古版图书、历代碑帖拓本、典籍册页,特别是简青先生几十年独于经学上探幽发微、摭实寻根的著述手稿,全部化为灰烬。简青先生闻此不幸消息极为悲愤,但他在重大损失面前毫不气馁,在避难期间还为大岭、寿州一带青年讲授古文。
读书人多通医道,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特别是读书人常怀恻隐之心,遇危难之事很自然地挺身而出,施以援手。简青先生率家人避难期间,一天上午途经下湾(今白鹭乡白鹭村八组),见一门户洞开,堂屋桌上一簸箕内置一约三岁男孩,奄奄一息,其父母在旁哭泣。简青先生见此惨状,忙进屋询问,说是小孩患猫脑症,头颈僵直不能动,为不治之症。简青先生听说后,忙趋前拿脉诊断一番后,果断地说:“这是颈椎炎,俗称猫脑症。我送点药给你们,用酒磨服,应该好得了。”说罢从行李中找出药来,用酒磨药灌服少许,下午又灌了一点,到傍晚小孩身子就可动了,再到半夜就能啼哭,第二天早晨颈亦能动,此后一天天好转。孩子父母感念简青先生再生之恩,遂将孩子改名为“简宝”。刘简宝后初中毕业,当过生产队长、大队团支部书记、大队会计,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家后育有三男二女。提起简青先生,简宝一家至今感念不已。
古人云:“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施仁行义,所表现的思想核心就是儒家文化里的道德理想主义。儒家的道德理想含有一种生命转化意识,内化于每个读书人生命的深处,发挥出来则能够对生命作质的转化,从而使生命有变得至善至美的可能。这种转化意识,在儒家文化里就是积极的入世精神,由个人生命延伸到群体生命,也就是说群体生命也将有质的转化,从而实现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简青先生足迹所履之处,都留下了他施仁行义的朴实身影。1945年春,小水、梧桥一带青黄不接,灾情蔓延,逃荒饥民日渐增多。时避难寿州的简青先生闻知灾情后忧心如焚,急令学生陈仲虚回乡了解灾情。在得知实际灾况后,简青先生坐卧不安,立即令陈仲虚带信当地乡绅,请他们设法赈灾。乡绅们碍于简青先生的面子,集会商议,决定卖育婴会田产以赈灾。简青先生闻此决议后,严肃地指出:育婴会亦属慈善事业,所属田产不能变卖,赈灾事应从未遭日寇蹂躏地区的殷实大户处义捐。乡绅们一听说义捐,皆畏缩不前。简青先生见此局面,知赈灾事关乎性命存亡,急于星火,遂独自一人前往寿州、城背圹、白沙一带发动义捐。
由于简青先生在湘南颇著名声,事事总以百姓为先,加之赈灾义举甚得民心,乡绅敬服,饥民欢呼,数日内即获捐谷三千一百五十石;同时吩咐襄助人员,又在大河滩、上堡一带获捐谷一千二百石,共计获捐谷四千三百五十石,从当年夏历五月初三开始,分三处煮粥赈饥。一处在小水铺关帝庙;一处在小圩李家学校;一处在梧桥铺岩石口村学校,直至夏历七月初四新谷登场才停止供粥。据当时的煮粥人陈寿晋回忆说:“三处每天共用米三十五石左右。”吃粥的饥民,多数为小水至梧桥铁路两旁附近的村民,远的如四都、竹林湾、界冲等地的人也不少。较远的村,为不误农时,开展生产自救,可派人挑回就食。后来有人大致计算了一下,简青先生这次赈灾壮举,救活饥民七千余人。至上世纪末,许多当年吃粥者尚在人世,如廖运莲、廖近堪、刘显福、李主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