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何期泪洒江南雨

作者:李文熹

字体: 【


  至友王佑武、陈寿格夫妇在看到拙作《殷海光故家的几件往事》(载《书屋》2007年第10期)之后,勾起了他们尘封已久的痛苦回忆,当他们在电话里对我谈起那死死压在心底的凄惨往事时,我被震惊了。不几天,佑武和寿格给我送来由寿格的父亲生前为纪念他的父亲、也就是寿格的祖父陈简青老人而编印的一本十六开的油印纪念册子。当我把这本纪念册通读一遍后,心情沉重得好几天都不敢再去翻看放在桌上的这本书。
  
  一
  
  上世纪初到其后近五十年间,在湖南耒阳有两个著名的文人学者,其中之一就是教育家陈简青先生。
  陈简青先生学名斗寅,字简青,1880年12月11日(清光绪六年夏历十一月初十)出生于湖南省耒阳县鸿鹤泰平村(今冲头村六组)一个崇文尚教的耕读之家。幼承庭训,聪慧好学,七岁从祖父彝春公发蒙。因简青先生三岁时右臂不慎骨折,伤愈后右手稍短于左手,及至发蒙后右臂不能大张,握笔有碍,乃用左手悬笔学大字,右手习小楷,持之以恒,遍临家藏碑帖,终至书法有成。
  1896年简青先生十六岁时,师从资笃生先生求学于淝江书院。两年后入县学,补博士弟子。简青先生自发蒙后,即开始了艰苦、踏实的求学生涯,先后就读于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和衡阳船山书院,曾师从国学大师王闿运。王闿运先生在批阅学生的作文时,曾批简青先生作文为“美女绣花”,誉其文采秀丽。经过二十余年的刻苦学习,简青先生为日后从事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三十岁时,简青先生学有所成,曾一度主讲耒阳紫云书院。当时,西风东渐,简青先生深感应加强新文化方面的修养,遂于民国元年他三十二岁时,再度进入岳麓湖南高等师范文科深造。时湘中名宿浏阳刘蔚庐、湘潭孙继虞、临湘吴凤笙、宁乡成赞均、长沙袁淑舆等,在此多列讲席,但对简青先生则以学友视之。同学中有衡阳的刘豢龙、蔡渔春、段嵝生等,对简青先生则以师视之,遇到争议的地方,如学生一般向简青先生请教,在热烈的讨论中含英咀华,求得真知。经过四年融会贯通的学习,淹贯博洽的简青先生正式走上了教书育人的教师道路。
  据湖南师范大学刘巳明教授1986年回忆,他于1919年考入衡阳成章中学,编在九十班,国文教师就是简青先生。当时耒阳籍同学李汉藩、刘泰、李笑春、谷梅青,以及衡阳同学戴匡平、黄宣等所作进步作文,简青先生极为赞赏,时作范文在班上朗读。1922年,成章中学以李汉藩、刘泰为主,成立进步读书会,每逢星期日,把许多进步书籍陈列在本班教室,供全校同学阅读,不仅可读,还可买,刘巳明教授当时就买了一本《共产党宣言》。对学生的这些进步活动,简青先生一贯是支持和鼓励的。后李汉藩、刘泰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李笑春武昌高师毕业,任贵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戴匡平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亦在湖南师范大学当教授。他们回忆起某次简青先生在班上问学生:“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当如何解释?”有同学回答:“读书要经常温习,及有所得,就很高兴了。”简青先生满面笑容地说:“可不可以这样解释:学,既要按时温习,又应安排时间休息,也就是合理地安排读书和休息时间,一定的时间读书,一定的时间休息,及至学有所得,难道不是很高兴的事吗?如果只讲‘学’而不安排好休息,乐从何来?”春风化雨,饮水思源,他们都深切感念简青先生当年的谆谆教诲,给他们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基础。
  中国读书人讲究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处世原则。简青先生师承三湘文化传统,在国弱民贫的二十世纪初期,他卓有远见地预感到天下将风云际会,故把培养青年、给国家输送人才,视为读书人的天然职责。简青先生满腹经纶、学贯中西,除了与秉承书香门风、资性敏悟、接受新文化新思想、锲而不舍地求学相关联之外,还深受抚养他长大成人的二婶母的节操影响。
  简青先生半岁时,他祖母做主,承祧早逝的二叔父一房,由二婶段氏抚养教育。二婶温厚有礼,通大义,深谙教育之法,故对简青先生课读极严。当时家中田产仅够自给,二婶自奉甚俭,但送给塾师的报酬分毫不少。简青先生稍长,开始交朋结友,每次有朋友来,二婶都热情款待,并希望他们交流学习所得。如果来的朋友嬉戏过度,二婶必出面教育,由是给简青先生以自振的鞭策。简青先生入县学后,远赴衡阳、长沙等地求学,学费及生活所需,皆由二婶典鬻田亩供给,毫无吝容。每次假期,简青先生回家,二婶都要问其功课。在简青先生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二婶总是予以宽慰,并帮助找出解决的办法。简青先生十一岁时,生母去世,弥留之际,把三个孩子托付给二婶,当时简青先生的大哥十七岁、大姐十四岁,细妹尚在襁褓。二婶对三个孩子如亲生一般疼爱照顾,直到各自成家立业。简青先生二十一岁时,就读宜章官廨雷先生,他将二婶的事迹写成行述请教雷先生,雷先生阅后叹为奇节,并为之书有四六句叙其事。寒假时回家,简青先生向二婶禀告此事,二婶笑道:“我哪禁得起!”1910年二婶病逝,简青先生痛不欲生!丧事后,他将二婶行述补充完整,于1915年请时在岳麓书院任教的临湘吴獬先生批阅。吴獬先生阅后评曰:“读之肃然,可歌可泣,知生贤有由也。”并因此肯定了简青先生贤良方正的品行是有其家庭渊源的。
  吴獬先生一言之誉,的是确评,简青先生终生未辱此言!他的贤良方正、他的躬行实践、他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他一生为人处世的圭臬,也成了他终生的负累。
  
  二
  
  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读书人就是沿着传道授业解惑这条线延续下来,简青先生自不例外。但他并不是一个读死书泥古不化的私塾先生,而是一个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接受新文化新思想,勇于开拓并善于筹划的进步知识分子。简青先生对湘南特别是耒阳教育的最大贡献,就是创建广湘中学。
  那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的事。当时湘南二十四县,只有衡阳建有公、私立中等学校六所,故每年从湘南各县来衡阳报考中学的考生大半不能录取,其中又以耒阳学生为多。简青先生睹此状况,忧心如焚,他清楚地知道,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的青年就是国家的未来,多一个青年受教育,实现富民强国的理想就多一份力量,遂奔走呼吁,与当时教育界知名人士蒋克诚、谷巨山、李芷芬、李啸村、黄铨一、吴仲祁、蔡诚等,于1924年在衡阳创建广湘中学。
  广湘中学创建之初,成立校董会,简青先生虽是主要创始人,但他考虑到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遂力推蒋克诚为首任校长,自己只列主要校董之一。众人见为创建广湘草创擘画、艰虞独承的简青先生主动让贤,非常感动,遂互相揖让,精诚团结,很快,广湘中学成为湘南的名校。
  1927年,北京大学倾慕简青先生的道德文章,派专人来湘,聘请简青先生赴北京大学任教,这在当时是颇为轰动的事。因校长蒋克诚长期不在学校,校中事务实际上由简青先生主持,他考虑到广湘创办不久,根基未固,及大批湘南学子急切求学的困窘,遂抛名利于身外,婉辞北京大学聘约。
  简青先生婉辞北京大学聘约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仁”的光辉体现,也是中国传统读书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范例。古人有责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的优秀传统,重以周,不致懈怠;轻以约,则乐为善。简青先生承袭船山、岳麓遗韵,古风犹存,他离不开湘南一批又一批嗷嗷待哺的学子;他离不开养育他几十年并让他学有所成的湘南故土,他要回报故乡,以悲悯的情怀,把自己的爱一点一滴地洒在故乡那干涸的赭红色土地上。这种爱,这种善,这种仁,正是千百年来积极的、正面的中华文化点滴积累的优秀结果。
  读书人是文明的脊骨,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在烽烟遍野的抗日战争时期,简青先生以读书人的脊骨和知识分子的良心,殚思极虑,为广湘中学的生存费尽心力。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