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火爆与沉寂:谭熙鸿轶事

作者:司徒允

字体: 【


  谭熙鸿,字仲逵,是“五四”后期北京大学知名教授,当年曾担任北京国立八校教职员联席会议副主席(主席马叙伦)、北大生物系首任系主任,且连续数年高票当选北大评议会评议员。他曾先后担任过孙中山、蔡元培的机要秘书,与李石曾、吴稚晖、张静江等国民党元老渊源深厚,同时又曾与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愉快合作,协力推进北方革命事业。他的后期,转而潜心从事农业科研,在江浙地区大力推广蚕桑改良,并参与经济实业活动。1949年后,出任新中国农业部技术顾问,亦是民革中央的团结委员。谭氏先后娶汪精卫的两位妻妹为妻,尤其是第二次婚姻,引发民国年间关于爱情问题的大讨论,梁启超、鲁迅、张竞生等名流均参与其间,成为传扬遐迩的一大绯闻,使谭氏跌宕起伏的一生更显多姿多彩。
  
  一
  
  1891年谭熙鸿生于上海一普通市民家庭,四岁时丧父,靠母亲辛勤劳作读完小学,十六岁考入上海中国电报局做练习生,两年后转至天津成为职业报务员。其间,先后结识蔡元培、李石曾,加入同盟会;辛亥“南北议和”,由李石曾推荐充任南方代表团译电员,旋即被委任为孙中山临时大总统秘书处成员,专司电讯,参与机要。仅数月,孙中山让位辞职,卸任前,遍询身边工作人员今后志向,其多数不愿北上事袁,而欲出国深造,来日报国。于是,孙中山责成总统府稽勋局(局长冯自由)以官费分批选派秘书处成员及勋人子弟放洋留学。其后公布首批二十五人名单,前五人为:张竞生、谭熙鸿、杨铨、任鸿隽、宋子文。谭熙鸿原被派留美,因与李石曾的关系,改而于民元冬赴法国学农,时年二十二岁。翌年“二次革命”爆发,谭应召回国,反袁失败后,于秋间与蔡元培全家及吴稚晖同乘日轮“北野丸”重返法国。
  在法国留学的六年里,谭熙鸿受到李石曾在生活和学业上的多方照拂,其多半时间即住在李家。李乃留法先驱,在巴黎开办有豆腐公司等,已有比较坚实的经济和社会根基,许多旅欧的国民党人士经常在此聚集。谭熙鸿在这里深化了与张静江、汪精卫、陈璧君、张继、褚民谊诸人的交往。李石曾等人先后发起组织的留法俭学会、旅法学界西南维持会、御侮会、世界社、华法教育会等活动,谭氏均无例外的置身其间。他的年少有志、正直稳重的特性颇受众人信任和称许,其与这班“元老”的密切关系亦非一般留法学生所能企及。现存蔡元培日记1913年10月27日即载曰:“偕谭君访一小学校,……柏龄未满七年,亦允附入。”系为其三子办理入学事宜。蔡的次子无忌更得谭氏照料,其所学专业与谭一致,视同“保护人”。1916年秋冬时节,亦即蔡元培回国赴任北京大学校长前后,谭熙鸿与陈璧君的胞妹、时在法国学习美术的陈纬君结为伉俪。留法期间,谭先后就读于巴黎大学和都鲁士大学,专攻生物学和农业科学,1919年夏,取得生物学硕士学位,随后回国。
  
  二
  
  谭熙鸿回国之初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孙中山电召其赴粤相助,一是蔡元培邀聘入北大任职。经过一番协调,他选择了后者,其正式任教北大当在1920年4月。北京华法教育会为谭学成归来、任教北大举行欢迎会。7月下旬,谭与李大钊等同时被宣布为教授。9月新学年开学式上,蔡校长向全校师生介绍谭及颜任光、任鸿隽、燕树棠等新聘教员。年甫三十岁的谭熙鸿,锐意进取,力谋改变北大“文强理弱”现状,到校仅数月即提出《拟筹备开办生物学系计划草案》,交校务会议审议。显然,他欲求在专业领域一展抱负。由于诸多原因,生物系延宕数年,至1925年始正式创建,谭熙鸿被推举为系主任。他先后讲授植物学、遗传与环境、进化学说等课程。此前,他隶属哲学系,开设进化哲学课,兼授法文。
  蔡元培力邀谭熙鸿入北大,自然是期望他学有所用,同时亦想借助其力为自己不胜繁剧的校务行政分劳。因此,谭到校不久,便兼任了校长室行政秘书一职。旧制大学,不设副校长,校长秘书的职责便颇为突出,有时甚至代行校长权力。1921年10月间,蔡校长因足疾住院,遂在《北京大学日刊》登出启事:“元培因病不能到校办公,所有应与校长接洽事务,请与校长室谭熙鸿教授接洽。”蔡在校内外的一些活动亦常由谭代为参加,如1922年2月,中华教育改进社在沪召开董事会,同时,上海艺专校长刘海粟邀蔡出席该校纪念活动,蔡因病未愈,派谭赴沪参加;同年12月,北大音乐传习所开学,蔡兼所长,肖友梅为教务主任,刘天华等为教授,蔡因事未能出席,派谭代表校方主持开学仪式。在蒋梦麟离校期间,谭还曾一度代理北大总务长。可以说,谭熙鸿是蔡元培在北大后期最为信任和倚重的人之一。
  作为“五四”后第一代自然科学工作者,谭熙鸿在学术领域亦颇为活跃。他开设的进化哲学课程,在我国高校率先系统讲授生物进化理论,吸引了校内外众多学生。《北京大学月刊》废止后,学校决定另出四个季刊:《国学季刊》由胡适邀集;《文艺季刊》由蔡元培邀集;《社会科学季刊》由王世杰邀集;《自然科学季刊》由谭熙鸿邀集。可知,北大最早的自然科学综合刊物,是交由谭熙鸿负责的。谭还是“中国科学杜”的重要成员,著名实业家张謇曾捐赠该社一座生物研究所新楼,上世纪二十年代初,该楼在南京建成后,特邀谭由京赴宁主持揭幕典礼。
  或许由于早年参加反清革命的经历,谭熙鸿在北大期间对于社会活动持积极奋进的立场,其表现形式与和他同龄的胡适有很大不同。1921年初夏,北京国立八校千余名师生为反对北洋政府拖欠教师工资到国务院请愿,遭军警武力镇压,造成“六·三血案”,马叙伦、谭熙鸿作为八校教职员联席会议正、副主席,是此次斗争的组织领导者。谭氏还是北京学界非宗教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并成为运动中成立的非宗教大同盟总部理事。当“五四”运动三周年时,他在《晨报》发表纪念文章称:“现在我们中国的病症是重到极点了,这是大家公认的。但是能够医治的方法是什么?只有快些把‘新的活的来代替旧的死的!’五四运动就是这个方法的起点”。从中不难看出他那带有强烈时代气息的精神风貌。
  在到校不足两年的时间里,谭熙鸿在北大教授中得到广泛的推重。1921年11月,学校评议会选举,谭以最多票数当选;一年后,下届选举,仍高居榜首,得四十二票,而当选评议员中获最低票数者仅二十三票。在北大早期由教授选举评议员的记录中,像谭氏这样连续以最高票数当选,实不多见。然而,正当他在事业上如日中天之时,1922年12月初的《北京大学日刊》发布了如下通告:“现在校长室秘书职务,已请李守常教授担任,定于本月五日到室办公。”这意味着谭不再担任校长秘书一职。缘何如此?从随后发生的事情推测,盖与谭氏家庭变故有关。
  
  三
  
  1922年3月17日,与谭熙鸿共同生活了六年的妻子陈纬君因患喉疾及猩红热症在京病故,遗下一双年龄分别为两岁和数月的儿女。谭因这一打击而病倒,以致其代理北大总务长一职不得不由沈士远暂时接替,陈纬君幼年跟随其姐陈璧君在香港秘密从事反清活动,后来留学法国,与诸多旅欧学人熟识。故而,6月24日,蔡元培、李大钊、李石曾、王世杰、张竞生、李圣章、丁燮林、李四光、肖友梅、沈士远联名撰发《谭陈纬君夫人行状》,共致哀挽。翌日,又在宣武门外江苏会馆举行追悼会,北京学界同人纷纷与会。该日胡适日记载曰:“与任光、瀛章同到谭仲逵夫人的追悼会。”看来,谭氏此番家事从一开始便有颇高的“社会曝光度”。同年秋,在广州执信学校就读的谭氏妻妹陈淑君,因陈炯明叛乱,粤局不稳,辗转北上,欲投考北大国文系,由于秋季考期已过,只得旁听附读,寄居亡姐之家。约两个月后谭熙鸿与陈淑君结婚。此前,谭曾向一哲学系同事通告:业已订婚,不久即娶。同事劝其延缓婚期一、二年为宜,谭答:前妻遗下两个小孩,且家庭上许多事无人管理,故不得不快娶。
  

[2] [3]